安土桃山時代的天主教政策
豐臣秀吉的天主教政策也以加強中央集權為主旨。織田信長為利用天主教對抗一向宗農民起義和獲得貿易利益,對天主教曾采取保護政策。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安土桃山時代的天主教政策,歡迎大家閱讀:
安土桃山時代的天主教政策
秀吉最初也采取了同一政策,但天正15年(公元1587年)他在征服九州時看到外國教士對九州部分大名的強烈影響和長崎成為教會領地的情況,大為吃驚,恐危及自己統治。尤恐天主教在農民中傳播會招致一向宗起義那樣的后果,所以立即將長崎收為直轄地,禁天主教傳教,驅逐外國教士出境。他雖然放逐了傳教士,但這時還是承認人民對天主教的信仰,允許葡萄牙人通商。及至慶長元年(公元1596年),一艘西班牙船只漂流到土佐海岸,秀吉察悉西方國家有利用傳教侵略日本的野心,便把傳教士和日人信徒26人在長崎處死。這就是日本鎮壓天主教的開端。秀吉的這種政策還利用所謂“神國”思想來煽起人民的排外情緒,他宣稱,日本的國土及其上一切事物都是神創造、成長和保護的。天正17年(公元1587年)的天主教禁令中說,“日本是神國,不許天主教國家傳播邪教”,“天主教國家的人以日本人為門徒,破壞神社佛閣,這是前代未聞的”。1591年秀吉寫信給葡領東印度總督說,
“我國是神國,神是萬物的根源”。信長、秀吉經過一系列的征服戰爭,結束了群雄割據的戰國紛亂局面,實現了國
家的統一,摧毀了莊園制度,這些對爾后日本經濟文化發展都有很大作用。作為歷史人物,他們都是鎮壓人民的兇手,但同時又不失為封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
安土桃山時代的文化特征
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統治時期的文化通稱為“安土、桃山文化”,在文化史上這個時代被叫作“安土、桃山時代”(公元1573年—公元1603年)。安土在今滋賀縣,公元1576年織田倍長在此建城。桃山在今京都南郊伏見區,16世紀后半期豐臣秀吉在此掌握政權約20年,因這里多桃樹,故有桃山之稱。這個時代的文化特點是佛教影響減弱,世俗性和現實性突出。
建筑方面。從前的佛寺神社被新興大封建主的城郭殿館代替了。在式樣上,左右對稱的結構除神社、佛閣外,一律排除,而是采用非對稱的、迷路構造。其代表性建筑物有信長的安土城,秀吉的聚樂第、大阪城、伏見城及姬路城等。安土城是元龜4年(公元1576年)建于近江,即現在琵琶湖東岸,建筑規模巨大,城上有7層的天守閣(望樓),各層房間和柱都用金箔裝飾,現已毀壞,只山腳下的總見寺還保存著。聚樂第是秀吉在京都的邸宅,公元1587年建成,但公元1595年遭徹底破壞,建筑物大部分移到伏見城,現存的有大德寺唐門、西本愿寺飛云閣等。大阪城在大阪市東區馬場町,公元1583年建成,周圍約12公里,有高石墻和深潦,規模壯大。伏見城在京都市伏見區東伏見山,公元1594年建成,后被江戶幕府破壞,部分建筑移到大德寺、西本愿寺。這些城郭是軍事堡壘,內有大封建主的邸宅和政廳。書院式的邸宅被稱為“居館”,內部裝飾豪華,隔扇和墻壁上都畫著金碧輝煌的繪畫。隨著茶道的流行,茶室(數寄屋)建筑也發達起來。茶室建筑以簡素、幽靜、狹小為特征,一般都以大自然為背景,鑲嵌于自然之中,體現了閑寂樸素的茶道精神。
繪畫方面。這時期的繪畫世俗性很強,題材上已全無佛教色彩,多描繪花烏、自然景色和社會風俗,說明畫家對生活的關心。但也可以看出,許多并非一般的花卉烏獸畫,所畫的大多是象征祥瑞的鳥獸之王。例如的《唐獅子屏風》顯示王者的權威。書院正面和天守閣上層一般都畫著中國古代圣賢像。庶民的風俗畫也很流行,這表示庶民階級逐漸強大起來,并占領了文化領域。當時佛教衰退,儒教興起,所以以儒教為主題的畫成為這個時代的主流。在形式上,以“和漢融合”的水墨畫為主,其代表畫派是狩野正信創始的狩野派。以土佐光信為創始人的土佐派則主要畫大和繪,但已失去了平安時代那樣大和繪的純粹性,水墨畫的調子加重,有受狩野派影響之趨勢。桃山時代的狩野派畫家有:狩野永德、狩野山樂、狩野山雪。此外還有桃山時代最偉大的畫家長谷川等伯。
戲劇方面。隨著町人的成長,城市里興起民眾戲劇。如上所述,說唱牛若丸和凈琉璃姬故事的古凈琉璃早在室町后期就已出現,此時同木偶戲結合發展。另外,作為日本一種獨特形式的戲劇,至今仍保持著生命的歌舞伎,正是由這個時代出云()一名巫女阿國創始的。
同這個時代武士、町人生活密切的茶道十分盛行。茶道于室町前期由入明禪僧提倡,傳播于武士間,儀式繁細,流派滋出。到此時由界市的商人干利休集其大成,排除形式,發展了重視精神(和敬清寂、茶禪一味)的“佗茶”趣味。
看了“安土桃山時代的天主教政策”還想看:
1.四月日本旅游攻略大全
2.高中地理日本知識點
3.8月日本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