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鳥時代的通交努力
飛鳥文化是圍繞佛教而展開的。隨著佛教的傳入,對佛典的研究也日漸開展,其中圣德太子最典型。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飛鳥時代的通交努力,歡迎大家閱讀:
飛鳥時代的通交努力
邦交努力
圣德太子改革的另一面重要內容是恢復了中日邦交。
中國在589年,由北周重臣楊堅建立隋朝。589年隋滅南朝陳,實現全中國的統一。隋朝對亞的外交是結交百濟、新羅,征伐高句麗。隋煬帝繼位后,從612年起,陸續發動3次對高句麗的戰爭。
7世紀初,以圣德太子為首的推古王朝決定派遣隋使,恢復與中國斷絕一個多世紀的國交,并積極吸取別國文化,充實國力。
史書記載
據《隋書倭國傳》記載,600年推古朝首次遣使通隋,又據《日本書紀》記載,607年圣德太子遣小野妹子使隋。這一時期日本改變過去向中國朝廷或居高臨下或請封、朝貢的態度,采取對等的立場。使者小野妹子第一次使隋時遞交的國書稱:“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這封國書雖引起隋煬帝的不悅,但608年小野歸國時,隋朝還是遣裴世清出使日本。當年9月,裴世清回國時,日本又遣小野妹子第二次赴隋。這次帶來的國書稱:“東天皇敬白西皇帝”。既反映了外交上追求對等,也反映了太子建立中央集權國家的強烈愿望。隨使團赴中國的還有8名交流生,其中4名交流生是倭漢直福因、奈羅譯語惠明、高向漢人玄理、新漢人大國,4 名學問僧是新漢人旻、南淵漢人請安、志賀漢人慧隱、新漢人廣齊。這些交流生中有些人在中國長期滯留,直至充分掌握中國的文化和制度后才回國,他們在大化改新及律令國家的建設中發揮了作用。614年又派犬上御田鍬、矢田部造使隋,翌年回國。
通交目的
圣德太子遣使隋朝的目的,學界歷來有各種不同看法,日本研究者大多認為,倭對隋的交往目的在于交流佛法和輸入大陸文化,甚至認為“遣隋(唐)使幾乎未見在國際政治上的活動”。 也有的主張遣使入隋是為了“興隆國內佛教”,607年以后的遣使“不單是為交流佛法,而是為了更加有輸入大陸文化”。 ,有中國學者提出了新的見解,指出:倭國遣使入隋是其“政教合一”理念的具體反映,與制定冠位、頒布憲法等一系列內政改革具有內在關聯。佛教作為“萬國之極宗”,不僅是文明開化的標志,同時還是臣民“篤敬”的統治階級的精神武器。對推古朝來說,盡快更多掌握佛教,能使國內臣民俯首聽命,可謂政治、外交、文化、宗教等多重目的兼有;其直接目的還是在于“交流書籍”,中日之間為大海阻隔,舟楫往來頗為不便,故通過書籍吸納中國文化是有效的方法之一,這一模式也為其后的遣唐使所繼承。
飛鳥時代的內政改革
冠位12階
12階冠位制定于604年,次年開始實施。冠位是授與貴族的榮爵,只按才干和功績授與個人,不能世襲。實際上,冠位制的實行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抑制氏姓門閥勢力和選拔人才的作用。它推進了貴族的官僚化和以天皇為首的官僚體制的形成。
憲法17條
憲法17條也制定于604年。《憲法》力圖從思想理論上規定人與人之間不同的社會地位和權利義務,同時通過吏治達到民治,規定了君權的崇高性。《憲法》的內容含有中國儒、法、道諸子百家及佛教思想,特別是儒家思想。儒家的“三綱”、“五常”是《憲法》的核心思想。《憲法》提出“承詔必謹,君則天之,臣則地之”;“國靡二君,民無兩主;率土兆民,以王為主。”其用意在于提高皇權,壓制氏姓貴族的勢力,建立君主專制王朝。《憲法》提出要給百姓以必要的生產和生活條件,如“勿斂百姓”;“農桑之節,不可使民”等,以消弭人民的反抗。
獨興佛教
提倡佛教佛教的眾生平等,因果報應,生死輪回、涅盤等教義,要求民眾安于現狀,追求來世。推古王朝通過振興佛教以達到樹立全國共同崇拜的宗教,來削弱氏姓貴族的勢力,提高皇權。594年朝廷曾下詔“興隆三寶”,憲法17條中也規定了“篤敬三寶”。圣德太子帶頭建立斑鳩寺(法隆寺的前身),親自在宮中講解佛經,又撰寫《三經義疏》。國內出現了競造佛寺的局面。624年,全國建立寺院46所,僧尼人數達到1300余人,其中僧816人,尼569人。
編纂史書
620年開始撰寫《天皇記》、《國記》及《臣、連、伴造、國造180部并公民等本記》等歷史書。編撰這些史書的目的主要在于提高皇室的尊嚴,加強國家觀念。這些書后來大部分散佚。
圣德太子的改革,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壓制了氏姓貴族的勢力,提高皇室的地位,為后來建立中央集權制奠定了思想基礎。圣德太子的改革是大化改新的準備和先聲。但圣德太子的改革是極不徹底的。冠位制是在沒有廢除氏姓制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而且只在畿內及其周邊地區的中下級貴族中實行。憲法17條作為訓誡,只能起到教化作用,沒有更大的約束力。更主要的是沒有觸動當時社會癥結的部民制,所以削弱氏姓貴族勢力,提高皇權是極為有限的,更不可能解決國內的階級矛盾,挽救社會危機。
看了“飛鳥時代的通交努力”還想看:
1.飛鳥時代為什么叫飛鳥
2.飛鳥時代的歷史簡介
3.日本飛鳥時代的文化有什么特點
4.記憶的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