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和亂武的事件過程
文和亂武,是指發(fā)生在東漢末期的一場掠奪東漢天子的事件。因為賈詡的字是文和(賈詡,字文和),所以稱為文和亂武。下面是學(xué)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文和亂武的事件過程,希望對你有用!
賈詡賈文和圖片
文和亂武的事件過程
賈詡,身懷奇謀,膽識過人,閱歷繁復(fù),志節(jié)深沉。他的品質(zhì)里也許有著種種別人難以企及之處,但就客觀效果而論,東漢末年的天下大亂,他難辭其咎。當年陳壽撰《三國志》時,曾將賈詡與曹操手下最具威望的二荀(荀彧、荀攸)并列立傳,引起了注家裴松之的不滿。此事見仁見智,我覺得若撇開道德威望,先注重影響世事的深度,則賈詡與二荀并列,并無不當。
在賈詡投靠曹操之前,他先后為之獻策的,多屬造孽江湖的惡棍型軍閥。雖然賈詡常以漢室忠臣自詡,也確曾有功于皇上,但他顯然更熱衷于放縱自己天賦的謀士才華,而較少計較千秋功名。在各路軍閥此起彼伏的混戰(zhàn)中,在漢獻帝由長安到洛陽的奔命過程中,在新舊都城的喋血殺伐中,我們都能看到賈詡的智慧,像一只不祥的貓頭鷹, 在累累尸骨上盤旋。
當年董卓伏誅,司徒王允專權(quán)。王司徒雖然才能有限,且有不知體恤,濫開殺戒之弊,但風雨飄搖的漢朝江山畢竟獲得了短暫的喘息機會。董卓手下原有兩個莽野的部將李傕和郭汜,王允若本著首惡既除,協(xié)從不問的態(tài)度,網(wǎng)開一面,則這兩個手上握有兵權(quán)的家伙極有可能歸化朝廷,如此,亂局初定,因董卓而起的關(guān)東諸雄因一時喪失了矛頭所向,不知旌麾何指,也可能權(quán)且罷兵。中國歷史在步入這一章時,雖然會略嫌平淡,但于國于民,實屬大幸。剛愎無比的王司徒, 本著決不姑息的態(tài)度,對李傕、郭汜下達了追殺令。這有點逼人造反的意味了。然而奇怪的是,李傕、郭汜本來也想認命了,他們決定解散部隊,自己再分頭向大西北逃亡。
倘如此,則王允雖然極為不明智,卻畢竟沒有種下惡果,東漢政權(quán)暫時還能遷延些時日。賈詡單人匹馬,擋在道上,"二位,急個啥呀?"李傕、郭汜對賈詡素來敬重,便洗耳恭聽。"王允正要捉拿你們,你們?nèi)艚馍⒉筷牐?路上隨便一個小亭長都有能耐把你們綁起來,送給王司徒邀功。橫豎是個死,何不先聚集軍隊,干脆反上長安,為董卓報仇。如僥幸事成, 則挾天子以令天下,何其威風;萬一事不成,那時再逃向西北故土, 也未見得晚呀。"這一番充滿流氓智慧的開導(dǎo),李傕、郭汜聽得不住地點頭。
當年陳勝、吳廣被迫"揭竿而起",所持的理由,正與賈詡此時的教唆相同。區(qū)別是,無論陳勝、吳廣還是李傕、郭汜,他們都屬當事者,而賈詡則完全是局外人,換言之,這一番建議,雖然可以救李傕、郭汜性命于一時,對賈詡則沒有絲毫好處。不然,當李、郭二人 成功后欲封賈詡為"尚書仆射",他也就不會堅決推辭了。"此救命 之計,何功之有?"賈詡話說得頗有自知之明,他不過是為了救自己的命罷了。
于是,李傕、郭汜的命暫時雖被救下,漢朝的命卻更加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了。順著賈詡那番開導(dǎo)走下去,諸如"殺一個夠本,殺兩個賺一個"之類強盜邏輯,已無可避免。
帝國都城長安的城頭,剎那間便陰暗了下來。隨著李傕、郭汜的反戈一擊,東漢再也沒有喘過氣來。
李傕、郭汜所帶的涼州兵,兇悍無比,暴虐非常,端的乃"虎狼 之師". 初平三年(公元192 年)六月,李傕、郭汜打破長安城池,王允被戮,呂布出逃,尸遍長安。堂堂漢家朝廷,就此落入兩個無賴軍棍之手。據(jù)說,董卓初死之時,三輔地區(qū)百姓尚有數(shù)十萬戶,經(jīng)過李傕、郭汜的放兵劫掠,僅僅兩年間,民已"相食略盡",好一片凄慘。兩人沆瀣一氣,作惡多端,這時突然又因一個婦人的嫉妒,陡然翻臉,彼此廝殺起來。世事遂進一步動蕩,百姓遂進一步遭殃。賈詡雖曾對兩人有所規(guī)勸,但正所謂"秀才見了兵,有理說不清",面對這一最初由自己造成的局面,當它變得不可收拾的時候,賈詡事實上已一籌莫展。他看李傕、郭汜越來越像兩個不成器的野孩子,只知在院子里打架。然而,這是你家的院子么?這可是整整一個王朝啊!
文和亂武的賈詡評價
賈詡,字文和,他的行為可是與"文和"沒什么關(guān)系。一計可以危邦,片言可以亂國,正賈詡之謂也。
他廁身在殺人如麻的強盜身后,貌似藹然文士,一面犯下滔天奇罪,一面又能成功地躲避千夫所指,這份能耐,孰能及之?你看他以一介游士的身份,時而避難鄉(xiāng)間,時而閃身在某個諸侯的廳堂,匹似流竄作案。說計道謀,甚至敢讓曹操甘拜下風;逮至晚年,竟又在曹丕的朝廷里充任太尉,權(quán)勢蒸蒸日上,一派德高望重的模樣。這是一個怎樣的奇人?
他出生在武威,俗稱"金武威,銀張掖",也算是大西北一個重鎮(zhèn)。年輕時雖也曾被人評為"有良、平之奇",但因僻處偏遠,知道他的人并不多。在那個天高地遠、充滿獷悍之氣的地方,少年賈詡濡染其中,斯文氣中難免也會夾雜若干匪氣。與豪爽武夫打交道,與土匪豪強相周旋,這份本領(lǐng)賈詡生而具備。靠一襲長衫,一把折扇就能行走江湖,在四百年后的中國也許可行,當時免不了就會步步涉險。
賈詡有一次就在道上遇到強盜,同行數(shù)十人同時被擒,一張百人坑已經(jīng)挖就。要活埋嗎?看來是的,這些強盜,把人活埋也許比打牌還要輕松。賈詡面不改色,鎮(zhèn)定從容地對強盜說:"先別急著埋我,我是段太尉的外甥,太尉肯定會出重金來贖我,保你們賺一筆。"──諸位,這里的奧妙在于,若強盜當真等著段大人拿錢來換人,西洋鏡準會被戳穿,因為太尉段颎并沒有這樣一個外甥。賈詡拿準了他們沒這份膽量,當時,段颎可是一個響當當?shù)娜宋铮顝娦U的家伙都不敢貿(mào)然招惹。結(jié)果,賈詡一面看著這撥強盜將其余眾人悉數(shù)活埋,一面自己卻與強盜首領(lǐng)推杯換盞,"我會在舅舅面前替你美言幾句的,"說完這話,賈詡抹了抹嘴邊的美味,在強盜們點頭哈腰的歡送之中,騎馬揚長而去。
騙人騙到這個份上,我只能遙遙地想著:賈詡是深不可測的。讓滿腦子想著活埋人取樂的強盜俯首帖耳,單靠智慧肯定于事無補,靠膽量也過于籠統(tǒng)。我的解釋是:賈詡身上同樣洋溢著一股匪霸之氣,正是它讓強盜相形見絀,氣為之奪。話說回來,注定要呼風喚雨,荼毒江湖的賈文和先生,怎么也不會在尋常溝壑里翻船。他的目標是長安,他相信在那里會有自己的機會。什么機會?如果你這么問,賈詡只會詭秘地抿嘴一笑,兩眼直勾勾地看著遠方。那里,秦始皇建造的巍峨長城上,正幽幽地轉(zhuǎn)出烽火。
似花還似非花,摧國不忘護國,正可見賈詡本色。在挑動李傕、郭汜反上長安、又間接導(dǎo)致李、郭二人在長安城外自相殘殺,京畿震蕩之后,他又在皇帝面前扮演起護花使者的角色來,弄得皇帝對他又恨又愛,又嫌又忌。為了拉攏他人聯(lián)合對付郭汜,無法無天的李傕曾對兇悍的涼州兵大言不慚地許諾:"一旦攻破郭汜,皇帝宮中的美女,可任意使用。"結(jié)果,這些莽漢便天天在長安城外高叫:"李答應(yīng)的宮人美女在哪,快快送出來!"皇家威望,掃地無光。漢獻帝可憐巴巴地看著賈詡,希望他能拿個主意,至少別讓這些家伙再這么在
城外亂叫了。好個賈詡,當即秘密地將強盜首領(lǐng)全部召來赴宴。不就是一些空洞許諾嗎?區(qū)區(qū)李傕能許你宮廷美女,我受皇帝重托的賈詡,就不能許你更具誘惑力的高官厚祿?幾桶美酒喝完,涼州兵當晚便奇跡般地撤離長安。李傕由此受到重創(chuàng)。
賈詡偷偷離開長安的時候,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他處處以漢室忠臣自居,此前有人勸他離開,他還曾擲地有聲地說道:"我深受國恩,義不可背。"后來當皇帝被迫逃離長安時,賈詡也頗有護駕之功。關(guān)于賈詡,在洛陽頹敗的"楊安殿"里,皇帝也許會想到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故事,盡管有些不倫不類。蕭何之敗,無關(guān)乎皇朝興替,賈詡之謀,實已致漢朝江山于萬劫不復(fù)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