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雞起舞的歷史事件
祖逖聞雞起舞,這是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說的是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每天雞叫后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于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聞雞起舞
東晉范陽遒縣(今河北淶水)人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
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于是就發奮讀起書來。
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
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后來,“祖逖與習空劉琨俱為司州主簿,情好綢繆,共被同寢,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因起舞(劍)。逖琨并有英氣,每語世事或中宵起坐,相謂曰:‘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與足下當相避于中原。’”是說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同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你聽見雞叫了嗎?”劉琨說:“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祖逖說:“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干脆以后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于是他們每天雞叫后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于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祖逖被封為鎮西,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愿望;劉琨做了征北中郎將,兼管并、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聞雞起舞之前和之后
十年之前:賈后亂政
那只雞所處的年代是個相當尷尬的年代,中國在當時的混亂程度簡直可以用喪心病狂來形容。
由于太亂,此段可以考慮直接看最后一句。
晉武帝司馬炎逝世的時候還天下太平,可是繼承者偏偏是個媽的智障——晉惠帝司馬衷。關鍵是不僅他智障,他的皇后賈南風也有點智障,而且還看起來很聰明,這就有些要命了。
賈南風先是借楚王司馬瑋之力殺掉了阻止其專權的太傅楊駿,又廢掉當年多次暗中營救她的太后楊芷,最后竟然用極其卑鄙幼稚的手段殺掉深得民心的太子司馬遹(讓他喝毒藥他不喝,最后硬灌之)。
其歹毒終于引起公憤,趙王司馬倫從中看到了機會,與齊王司馬囧以及太子舊部合力一舉廢掉賈后。事情發展到這里,本來可以是個比較圓滿的結局,只可惜當初留下了悲慘的伏筆。
司馬倫也不是個善茬——當初正是他用反間計讓賈后殺了司馬遹,其目的只是為了獲得一個討伐賈后的理由,其心狠手辣比之賈南風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如今看來也是讓人不禁倒吸一口涼氣。(總之就是很亂)
八王之亂
于是八王之亂便爆發了。
八王之亂是個什么概念呢?
其實也很簡單,比春秋五霸多三霸,比戰國七雄多一雄,比三國鼎立多五國。
不過與眾不同的是,這八個王爺玩的并不是組隊賽,而是個人賽。自公元291至306的16年間,八王死了七王,最后只剩下了一個東海王司馬越。
期間匈奴人劉淵在并州叛晉,建立前趙(當時稱漢);氐人李雄在益州建立成漢。這就意味著八王之亂剛結束,五胡亂華又開始了,接下來又是紛紛擾擾的十六國時代,這一個時期的中國北方簡直是暗無天日,民不聊生。
聞雞起舞
說到了劉淵,終于也就要說到祖逖了。祖逖在當時也算是名門之后(父親祖武曾任上谷太守),在九品中正制之下自然而然的被選上了孝廉,開始了官場生涯。早期徘徊于各個王爺的幕府之中,雖然也受到重用,但畢竟boss們都比較奇葩,自己也終究難以出頭。 期間在司州主簿任上與同僚劉琨結為好基友,史載兩人經常同床而臥,共被而眠,感情之深可見一斑。
有一天,兩人正在一起睡覺,祖逖半夜聽到雞鳴,一腳踹醒了正在睡覺的劉琨,告訴他說這聲音好!然后便拔劍起舞,估計劉琨當時內心也是崩潰的。
后來劉琨憑著軍功被封為廣武侯,司馬越為了拉攏他,派他出任并州刺史,振威,領護匈奴中郎將。
這件事對劉琨來說也不是什么好事,畢竟當時匈奴劉氏已經反了,劉琨這個“護匈奴中郎將”基本上變成了“被匈奴打中郎將”,更為尷尬的是匈奴人就是在并州反的,劉琨又偏偏被任命為并州刺史,這讓人找誰說理去。
其實歷史上偏安的王朝總會有一些迷之自信,經常往已經被奪走的地方派官,比如后來河南基本上已經被各路豪強割據,祖逖又被司馬睿硬生生的授予豫州刺史,不得不說這倆人的境遇也是迷之相似。
有如大江
與祖逖比起來,劉琨的處境更為危急,大本營扎在了當時國事正盛的漢趙大后院,自然是天天被圍剿。
當時的漢趙強到什么程度呢?史載314年劉琨給長安的晉愍帝上表“東北八州,勒滅其七;先朝所授,存者惟臣。”這里的“勒”指漢主劉聰手下的猛將,大都督石勒。“臣”是指劉琨自己。
劉琨憑著自己的一身本事在并州閃轉騰挪,硬是撐了下來,“自河以北,幽并以南,丑類有所顧憚者,唯琨而已”(結合前文“存者惟臣”,此句不難理解……)。
無奈后來實在是因為漢趙太強,并州還是丟了(本來就不是自己的)。劉琨只身投奔鮮卑左賢王段匹磾,希望借兵復仇,但轉瞬之間漢趙中山王劉曜已經攻破長安,俘獲晉愍帝,可以說劉琨當時也算是經歷了絕望。
這時候,好兄弟祖逖當然看不下去了,同床共枕的好基友被蠻子追著打,自己怎能坐視不管?誰打我兄弟我就打誰,打得過打,打不過也得打!
公元313年,祖逖向當時的瑯琊王司馬睿請命,出師北伐。司馬睿當時受命都督陜東諸軍事,相當于晉的最高軍事長官之一(另一個晉王司馬保,后造反),舉兵勤王本是分內之事,但司馬睿為了保存實力,想的是意思一下得了,肯定不會盡力而為。
這時候剛好有個愣頭青祖逖站出來,司馬睿也不好拒絕,就很大方的給了他一千人的糧餉,三千匹布帛,還順便給了個豫州刺史的官職。沒有給一兵一卒,甚至連把刀都沒給,沒有槍沒有炮,自己看著辦。
祖逖也不含糊,當即帶著自己的宗族部曲(部曲是當時的軍事單位)毅然渡江,還邊唱邊渡(成語“中流擊楫”由此而來)。在淮陰就地煉鐵鑄刀,招募兩千勇士,準備去豫州大干一場。
橫掃中原
整頓過后,祖逖一行人面臨的第一批敵人并不是匈奴人,而是盤踞在陳留,蓬關等地的塢主。
這些塢主相當于當地的豪強惡霸,趁著天下大亂,聚眾自立,儼然小國之王。祖逖周旋其間,各個擊破,默默的發展著自己的實力。
打到開封的塢主陳川時,石勒終于意識到了威脅,就派義子石虎率五萬人去教訓一下祖逖,結果是因為兵力太過懸殊,祖逖大敗,被迫退回淮南(石虎的武力值也是猛如其名,此處限于篇幅)。
后來祖逖趁石虎回師進攻鮮卑,又不聲不響的回到了河南,與石虎留守的趙將陶豹在陳川故城對峙。
其實此時雙方都缺糧,祖逖偏偏裝出糧食吃不完的樣子,還故意讓陶豹截獲自己幾擔米,結果給陶豹嚇得夠嗆,不戰而遁。祖逖趁勢追擊,降服了不少后趙將領,盛極一時的后趙竟然“境土漸蹙”(當時石勒已經叛漢自立,國號趙,史稱后趙)。
與此同時,祖逖還憑借其出色的社交技巧和解了相互攻擊的幾個頗有實力的塢主,這些塢主對祖逖佩服的五體投地,都心甘情愿的受他節度。有些塢主的兒子在后趙當人質,祖逖也不勉強他們歸順,為了不讓后趙起疑心,還偶爾假裝襲擊他們。這更讓各位老大們感恩戴德,后趙那邊一想挑事兒,都偷偷的告訴祖逖,祖逖也就漸漸勝多敗少,竟然在石勒眼皮底下收復了黃河以南。
本來這時候祖逖的功勞已經足夠名垂青史了,可他還不算完,仍然堅持練兵積谷,無論如何要打過河北。
此時的劉琨已經被段匹磾殺了,對祖逖來說,黃河以北再無知己,但好兄弟為什么死的,祖逖記得清清楚楚——為的是天下蒼生,王朝社稷。
蕩平河北的后趙皇帝石勒此時竟然對這個小人物倍感敬畏,下令讓手下專門把本國境內祖逖的祖墳修葺一新,還親自修書請求祖逖允許兩地互通使者以及自由貿易。
祖逖高冷的不回信,卻聽任雙方貿易往來,己方收獲了十倍的利潤。其實祖逖也對石勒心懷感激,雖然互為敵國,但英雄相惜之情還是在兩人之間油然而生。
后來祖逖的一個牙門叛變,投降石勒,石勒立刻斬殺了他,并且將首級送還給祖逖。自此之后,石勒那邊有人叛逃過來投降祖逖的,祖逖也一概不收。打仗歸打仗,石勒這個人,祖逖還是看得起的。
大江東去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功高必定要震主,正如八百年后的精忠報國,亂世之中的聞雞起舞也注定要發展成悲劇。
司馬睿為了防備王敦,與此同時也擔心祖逖圖謀不軌,派尚書仆射戴淵出任征西,積極準備內戰。
祖逖開始漸漸認清自己的處境——一開始就是司馬睿派來打著玩玩的,不管自己多認真,最終也不可能興復晉室。自己是為晉朝打的仗,而晉朝都不想要河北了,自己打下來又給誰呢?好友劉琨也已經冤死異國三年有余,即使打到天邊,也再難相見。
對于一個理想主義者來說,最可怕的不是現實中一次次的挫敗,正如對祖逖來說,最可怕的不是黃河邊被石虎吊打,也不是沒有一兵一卒的出征,而是理想破滅,知己死絕。
公元321年,祖逖郁郁而終,死后,“王敦久懷異志,聞逖卒,益無所憚。”河南之地,也被后趙蠶食鯨吞,最終完全淪陷。
這就是聞雞起舞之前與之后的故事,聞雞起舞不只是祖逖一個人的故事,而是祖逖與劉琨兩個人的故事。此二人的故事當然不止于此,兩人之間的友情,也絕非憑史書里的只言片語就可娓娓道來的。
大致是這樣,劉琨對人道:“我枕戈待旦,志梟逆虜,常擔心逖先吾著鞭。”后來劉琨南伐,祖逖北伐,兩人相隔千里,十數年不能相見,但都堅持做著同樣的事情,不管這事情多難,兩人也都至死不渝,不忘初心。
好友間的默契,再合拍也不過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