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9年歷史事件
你知道1839年發生了什么事嗎?讓小編來告訴你。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1839年歷史事件:虎門銷煙
道光18年11月15日,林則徐受命欽差大臣,已經來臨的1839是使禁煙史上最重要的翌年,對林則徐一生來說是最輝煌的歲月。
1839年3月10日林則徐經過兩個月的旅程到達廣州,成千山萬的人擠滿了珠江兩岸,人人爭睹欽差的風采。整個廣州都在等待和傾聽欽差大臣的聲音,林則徐的回答是第二天在轅門外貼出的兩張告示《收呈示稿》宣明欽差大臣道廣州的目的使查辦海口事件。另一個《關防示稿》無異于欽差大臣此行的第一個宣言,是采取禁煙行動的先聲。這個告示是林則徐作為欽差大臣向廣州官員、百姓和外國人的首次公開亮相,它不僅再次以清廉告白天下,而且是為了駕奴極其復雜的局面。林則徐的日記記載,他當天住在越華書院。
廣州處在暴風雨的前夕,不管是歡欣還是懼怕,期待還是仇恨,它總歸要伴著雷鳴閃電,鋪天蓋地的來了……
1839年3月18日,林則徐發布兩個諭貼。
3月19日下令禁止外國人離開廣州。
3月21日下令包圍商館。
3月22日下令查拿英國鴉片販子顛地。
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的到來,矛盾自然轉移道他身上,他到達當天,林則徐下令停泊在黃浦江上的一切外國船只封艙,當天晚上封鎖商館,并且撤走一切差役和中國雇員。但是義律是一個十足的大流氓,面對林則徐的命令,出爾反爾,采取無賴、訛詐、欺騙、撒謊的卑鄙手法交替使用。義律狡猾多端,但不是林則徐的對手,3月28日,向林則徐呈送了《義律遵諭呈單繳煙二萬零二百八十三箱稟》。
從林則徐1839年3月10日到達廣州,到義律3月28日被迫同意繳出全部鴉片,總共18天,這充分說明了林則徐收繳鴉片第一回合的勝利。
林則徐與鄧廷楨等人會商后,就收繳的地點、驗收、押運、存儲、看管、守衛等各個環節做了無懈可擊的指令和安排。
4月10日林則徐、鄧廷楨鄧親赴虎門檢查收繳前各項準備工作。
4月11日開始收繳,林則徐親自監督收繳全過程。
5月18日,實用了34天,共收繳煙土19187箱,又2119袋,總重量1188127公斤。
收繳的這段日子,林則徐一刻不怠的監督這一龐雜的過程。日夜操勞,一絲不茍,無一紕漏。
繳煙獲得了完全的勝利,但如此巨量的鴉片如何處置,外國人推測中國可能對鴉片實行專賣,從而使鴉片買賣合法化,但他們想錯了。
林則徐報告道光皇帝,要求驗明實物數量,然后焚毀。道光對林則徐表示了很大的信任,他讓林則徐和鄧廷楨、怡良等人將收繳的鴉片就地銷毀。
6月3日,歷時23天的虎門硝煙,在林則徐的指揮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華民族決不屈服于侵略的決心。虎門銷煙,是人類歷史上曠古未有的壯舉,虎門銷煙,展示出中華民族無以倫比的偉大形象,是抗擊外來侵略的勝利。
林則徐,理所當然地是這一事件的組織者、指揮者和完成者。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已毫無愧色地成為歷史巨人了。
150年前,英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主義國家。他不斷的在世界各地瘋狂的掠奪殖民地,還企圖用鴉片打開中國的大門。
廣州市外國煙販子的販毒中心。1838年廣州地方政府處決一個中國的鴉片販子,英國煙商竟然出來阻撓,激起了廣州人民的義憤。1839年2月,一萬多名群眾到外國人民居住的旅館前示威,聲討外國煙販干涉中國內政的罪行。
1839年3月,林則徐到了廣州,禁煙運動迅速展開。他一面加緊整頓海防,沿那煙販;一面限令外國煙商交出鴉片。林則徐在給外國煙商的通知中說:“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由于林則徐堅定的態度和有力的措施,再加上人民的支持,外國煙是被迫交出鴉片2萬多箱。
林則徐下令在虎門將鴉片公開銷毀,并帶領大、小官員親自監督。他令人將鴉片放入挖好的兩個大池子里,池中放入鹵水,鴉片浸泡半日后,再加上生石灰,生石灰降生水煮沸,就把鴉片銷毀了。經過22天,才把繳獲的鴉片全部銷毀。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虎門銷煙”。
硝煙的正義行動,取得了廣大人民的支持,虎門海灘每天都有上萬人觀看,人們無不拍手稱快。外國人看到這情形,也對林則徐禁煙的果斷表示欽佩。
虎門銷煙是我國近代史上反帝斗爭中的光輝一頁。
拓展:虎門銷煙的歷史背景
中國國內形勢
18世紀末至19世紀的中葉,中國處于清王朝統治的后期,也處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的末期。中國國內形勢概括為以下幾點:
1、經濟落后。此時清政府統治下的中國,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在全國占據主導地位。土地兼并的現象十分嚴重,大量耕地集中在貴族、地主手中,皇帝是全國最大的地主。占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只有很少或者完全沒有土地。廣大農民在封建地租、賦稅、徭役和高利貸的重重盤剝下,陷于貧困破產和流離失所的悲慘境地。農民階級同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是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
2、政治腐敗。清王朝高度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已腐朽不堪。皇帝專橫獨斷,驕妄自大,沉醉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之中。一般封疆大吏愚昧閉塞,官場貪污成風,吏治敗壞。貪污在清統治集團中成為不可遏制的一種流行病。結黨營私,在當時統治集團中也形成惡劣的風氣。
3、軍備廢弛。鴉片戰爭前夕,清朝的八旗兵和綠營兵編制上雖有八九十萬人,但缺額甚多,武器落后,主要使用刀矛弓矢等冷兵器,而且軍務廢弛,缺乏訓練,軍紀敗壞,國防力量十分虛弱,每年消耗餉銀二千萬兩以上(占當時清朝年財政收入的將近一半),都到了腐朽不堪的程度。4、思想文化界沉悶。清朝統治者實行嚴酷的文化專制政策,沿用八股取士的科科舉制度。大力提倡空疏的宋學即理學和脫離實際的漢學,并大興文字獄,鉗制和禁錮士人的思想。思想界處于一種相當麻木、壓抑和沉悶的氛圍中。5、對外閉關自守。清王朝采取的對外關系政策是“閉關”政策。閉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國人對本國進行海上侵略,但是從長遠、從全局來看,這一政策,沒有也不可能起到抵制殖民侵略的積極作用,反而限制了中國自己,無異于作繭自縛,所以從根本上說這是一項消極的、落后的、錯誤的政策。
英國貿易入侵
與此同時,歐洲資本主義國家迅速崛起。英國在19世紀二、三十年代就基本完成了工業革命,在當時代表了最先進的生產力水平。中國擁有龐大的人口資源,正是英國資產階級夢寐以求的潛在市場。而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中國政府堅持奉行的閉關鎖國政策正是英國向中國傾銷其工業產品的“絆腳石”。
19世紀30年代以前,中國在與外國的貿易中始終處于出超地位。中國對英貿易每年都保持出超二三百萬兩白銀的優勢。中國拒絕貿易的行為實際上是對其他國家的不公正待遇。如果說英國資產階級出于其掠奪本性,遂用鴉片來沖擊中國的貿易市場,獲取一本萬利的不義之財。
那么既然閉關鎖國造成了貿易出超,怎么不傾銷別的貨物?怎么唯獨鴉片能買進來?很明顯,這完全是官商勾結的惡果。走投無路的鴉片販子在中國受到熱捧,沿海官兵甚至出動兵船在近海與毒販交易,再由兵船運回內陸,開設煙館傾銷毒資全是國民所為。英國資產階級先把紡織品輸往印度,然后把印度的鴉片輸往中國,再從中國把茶葉、生絲等輸往英國,英國人在這種三角貿易中大獲其利。毒販如蠅群而來,除了英國,美國也從土耳其向中國輸入鴉片,俄國從中亞向中國北方輸入鴉片。
由于鴉片輸入的急劇增加,使中英兩國的貿易地位完全改變。英國由原來的入超變為出超,中國卻相反,造成白銀大量外流。據統計,1820-1840年間,中國外流白銀約在1億兩左右。由鴉片大量輸入而引起的白銀不斷外流,已開始擾亂清王朝的國庫和貨幣的流通,使清朝的經濟面臨崩潰的邊緣。
更為嚴重的是鴉片的泛濫極大地摧殘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如任其發展下去,必將使中華民族面臨滅亡的危險。 全國禁煙以琦善為首的弛煙派評擊黃爵滋,以各種理由將煙害問題歸疚于其他社會問題上,而且主張禁煙的官員不過是少數人,就連道光帝即位前也嘗過鴉片,后來醒覺才戒掉煙癮,使他對禁煙一事猶疑不決。
但林則徐早已于江蘇巡撫及湖廣總督任內時禁煙,把煙販及鴉片吸食者一掃而空。鑒于林則徐的成功,令道光帝認為禁煙并非不可行,于是道光帝下定決心,革除吸食鴉片的慶親王奕竇、輔國公溥喜之爵位,又將弛煙派的許乃濟品位降級。道光帝召林則徐入京,一連八日,天天皆召見林則徐商談禁煙,道光十八年十一月十五(1838年12月31日)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關防,全國禁煙。
林則徐成為欽差大臣之后,引起弛煙派和滿州貴族不滿,但礙于道光帝的皇威,不敢公開反對,只得暗中阻撓。弛煙派首領琦善向林則徐威迫利誘,后人記述當時的情況:
龔自珍亦對林則徐的安危擔憂,他提議林則徐帶同重兵巧匠,一旦發生戰爭,便可即時還擊,更愿隨林則徐一同南下,但林則徐不愿他卷入政治旋渦,婉拒了龔自珍的好意。
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巡撫怡良通力合作,發布道光帝圣旨,查封煙館,逮捕煙販,下令處死了中國煙販馮安剛。林則徐最大的阻力是怡和洋行的威廉·渣甸及寶順洋行的蘭士祿·顛地。威廉·渣甸為阻止林則徐,返回英國,游說政府對清廷采取強硬行動。林則徐一知道人稱“鐵頭老鼠”的威廉·渣甸離去便高興表示:“鐵頭老鼠,狡猾的鴉片走私頭目,畏懼天朝的憤怒,已經回到煙霧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