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隋朝歷史事件
隋朝(公元581—618年)共統(tǒng)治中國三十八年,前后僅文帝、煬帝兩代,是我國歷史上存在較短的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隋朝歷史事件,希望能幫到你。
隋朝歷史事件介紹
隋滅陳 發(fā)生時間:589年 公元588年,隋文帝造了大批大小戰(zhàn)船,派他的兒子晉王楊廣、丞相楊素擔任元帥,賀若弼、韓擒虎為大將,率領五十一萬大軍,分兵八路,準備渡江進攻陳朝。
開皇之治 發(fā)生時間:600年 隋文帝統(tǒng)一中國后,一面躬行儉樸,一面采取了許多有利于鞏固政權的措施。由于他明白到「古帝王沒有好奢侈而能持久的」之道理,所以由他輔政時開始,就提倡生活節(jié)儉,宮中的妃妾不作美飾,一般士人多用布帛,飾帶只用銅鐵骨角,不用金玉。文帝曾想用胡粉和織成的衣領,居然搜遍宮殿,都找不到。這種躬行節(jié)儉,使人民的負擔相應得到減輕,而且有利于各項措施的推行。
煬帝奪位 發(fā)生時間:604年 開皇元年(581年),隋文帝立長子楊勇為太子,次子楊廣為晉王。楊廣少時聰慧過人,甚得父母歡心,他對楊勇心懷妒恨,于是便與楊素等勾結欲奪太子位。楊廣知道獨孤皇后對楊勇尚奢華好女色不悅,于是便矯飾言行,崇尚儉素,不近女色,以博取父母好感,他又極力巴結朝中大臣,以圖樹立黨羽勢力。后來楊廣更在皇后面前譖言楊勇要加害于己,文帝終于在開皇三十年(600年),下詔廢太子楊勇為庶人,改立楊廣為太子。及后文帝病,楊素把持朝政,楊廣更急欲登基。仁壽四年(604年),文帝突然死去,于是楊廣即位,是為煬帝。文帝之死相傳是楊廣與楊素合謀暗害的。
大運河的興建 發(fā)生時間:605年 為了掌握江南的財富和加強對南方的控制,隋統(tǒng)治者利用天然河流和舊有渠道,開鑿了以洛陽為中心,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的大運河。其工程可分為四段。
通濟渠:605年(大業(yè)元年),隋煬帝征調(diào)河南、淮北一帶一百多萬民夫,從西苑(洛陽西面)引谷、洛二水到達黃河,再從板渚(河南滎陽東北)引黃河水入汴水,復自大梁(開封)之東引汴水入泗水,最后達于淮水。
山陽瀆:自山陽(江蘇淮安)引淮水,經(jīng)江都至揚子(儀征)入江,這條水道原稱邗溝,最早為春秋末吳王夫差所開。578年,隋文帝因要伐陳,下令對這條水道加以疏浚。605年,隋煬帝對山陽瀆又進行一番修整、擴大。
江南河:610年(大業(yè)六年),從京口引長江水到余杭。
永濟渠:608年,征調(diào)河北一百多萬民夫
隋朝歷史簡介
隋朝(581年—618年)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靜帝將帝位禪讓于楊堅,建立隋朝定都西安,隋朝是五胡亂華后,漢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統(tǒng)王朝,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唐時期也是全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期 。隋煬帝好大喜功開鑿京杭大運河過度消耗民力,引發(fā)了隋末農(nóng)民起義;大力推行科舉制度,觸動士族既得利益,引發(fā)貴族叛亂;對外戰(zhàn)爭失利,給叛亂貴族可乘之機。
為了鞏固隋朝的統(tǒng)治,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及外交等領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政治上,確立了影響后世深遠的三省六部制,以鞏固中央集權制度;正式推行科舉制度,以選拔優(yōu)秀人才,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現(xiàn)象;另外還建立政事堂議事制度、監(jiān)察制度、考績制度,這些都強化了政府機制,深刻影響后世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
在軍事上,繼續(xù)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經(jīng)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并改定賦役,減輕農(nóng)民生產(chǎn)壓力,另一方面采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等清查戶口措施,以增加財政收入。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開皇之治。
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當時周邊國家和境內(nèi)的少數(shù)民族如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臣服的東突厥 等國皆深受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的影響,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為頻繁。
看了隋朝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