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與突厥之戰簡介
公元581年-602年,隋朝與突厥在北方長城一帶(今河北、山西、陜西、甘肅與內蒙古等地)交戰,史稱“隋與突厥之戰”,最終突厥分裂東西,分別歸降隋朝。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隋與突厥之戰簡介,歡迎大家閱讀。
隋與突厥之戰簡介
隋與突厥之戰是突厥與隋朝的長期戰爭。這場戰爭自581年突厥侵隋開始,到607年東突厥臣服為止,共經歷26年的時間。突厥經此戰爭分裂成東突厥與西突厥,分別在607年與611年臣服隋朝。由于隋朝因此戰爭獲的較大優勢,得以發動隋滅陳之戰,統一中國;最后與突厥的戰爭勝利后,得以將勢力擴展到蒙古高原。隋朝派兵防守邊境,主動出兵反擊,最后采納長孫晟的“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為方針,分化離間突厥各部。而突厥只以掠奪物資、逞罰戰爭等無戰略方針的方式作戰,諸汗又不能緊密團結,最后瓦解。隋對突厥戰爭的勝利,有利于保護中原地區經濟與文化。
隋與突厥之戰結局
達頭可汗經歷第三次突厥攻隋之戰後無力再發動戰爭,他所統合的突厥汗國完全崩潰。603年突厥所屬的鐵勒、仆骨等10馀部落都投奔啟民可汗,達頭可汗西逃吐谷渾,啟民可汗僅領有隋境內的河套區域,都定襄。
604年隋朝楊廣繼任為帝,即隋煬帝。606年,啟民可汗入朝晉見隋煬帝,隋煬帝招集全國樂人招待他。隔年,隋煬帝又親自巡視北方。隋煬帝到榆林後,令宇文愷作大帳,邀請啟民可汗及契丹、奚、霫族族長參加大宴并看散樂,還贈送大量絲織品。隋煬帝又命宇文愷臨時造出大殿,稱「觀風行殿」。當地外族以為是神功,每望見御營,十里外就跪伏叩頭,走路不敢騎馬。東突厥啟民可汗在河套地區隋朝的保護下穩固可汗的寶座,隋朝也為可汗筑兩座城,隋朝因此獲得北方的安定,直到615年雁門之圍為止。
西突厥方面,在阿波可汗被東突厥莫何可汗生擒後,西突厥立泥利可汗為主;泥利死,其子處羅可汗立。處羅可汗部多在烏孫地游牧。隋煬帝時,裴矩經營西域,設計分裂西突厥。當時,達頭可汗的孫子射匱可汗在處羅可汗居地的西面。隋煬帝利用射匱可汗向隋求婚的機會,要他滅處羅可汗才可以。611年射匱可汗擊敗處羅可汗,處羅可汗向東逃走,被迫歸附隋,至此射匱繼為西突厥的可汗,領有西突厥全境。
看了“隋與突厥之戰簡介”還想看:
1.隋與突厥之戰
2.隋滅陳之戰陳朝為什么滅亡
3.隋朝歷史簡介
4.隋朝歷史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