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歷史簡介
隋朝(公元581—618年)共統(tǒng)治中國三十八年,前后僅文帝、煬帝兩代,是我國歷史上存在較短的朝代之一。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隋朝歷史簡介,希望能幫到你。
隋朝歷史國號起源
楊堅登基為帝隋文帝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隋國公”。楊堅襲此封爵,即位后立國號為“隨”,但其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為“隋”。等等
隋朝建立
北周雖然滅北齊后國力興盛,但是北周宣帝奢侈浮華,沉湎酒色,政治腐敗,還同時擁有五位皇
后。外戚楊堅乘機將北周重臣外遣,朝政逐漸由他掌握。大象二年(580年)6月8日北周宣帝病死,劉昉、鄭譯矯詔以楊堅為總知中外兵馬事,扶持年幼的北周靜帝宇文闡,以大丞相身份輔政。相州總管尉遲迥、鄖州總管司馬消難與益州總管王謙等人不滿楊堅專權(quán),聯(lián)合叛變反抗楊堅。但被楊堅所派的韋孝寬、王誼與高颎等人平定。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帝位于楊堅,楊堅登基為帝,即隋文帝,建國隋,北周亡。
隋朝歷史降服突厥
突厥沙缽略可汗因其妻為北周千金公主,便以為北周復(fù)仇為借口,聯(lián)合原北齊營州刺史高寶寧,于十二月攻占臨榆鎮(zhèn)。并聯(lián)絡(luò)各部,準備大舉攻隋。二年春,楊堅調(diào)整部署,于并州置河北道行臺尚書省,以晉王楊廣為尚書令;在洛陽置河南道行臺尚書省,以秦王楊俊為尚書令;在益州置西南道行臺尚書省,以蜀王楊秀為尚書令;并不斷調(diào)兵遣將加強北方各要地守備,以御突厥。在元景山部擊敗陳將陸綸水軍,攻占損口、沌陽,陳被迫歸還胡墅、遣使請和后,又詔令高颎撤軍,與陳朝結(jié)好,準備北擊突厥。楊堅利用突厥各可汗間的矛盾,采納奉車都尉長孫晟建議,實行“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的策略,先后派出使臣結(jié)好西面的達頭可汗和東面的處羅侯(沙缽略之弟),以分化、削弱沙缽略的力量。
二年五月,沙缽略可汗率本部與阿波可汗等各可汗兵40萬突入長城,分路攻掠北方要地。隋軍曾分別在馬邑、可洛峐擊敗來犯突厥軍,但未能阻止其攻勢。十二月,突厥大軍深入到武威、金城、天水、上郡、弘化、延安等地,大掠牲畜、財物等。在周槳之戰(zhàn)隋軍頑強抗擊沙缽略主力后,突厥達頭可汗不愿繼續(xù)南進,引兵自去。長孫晟乘機通過沙缽略之侄染干詐告:鐵勒等反,欲襲其牙帳。沙缽略恐其后方生變,遂撤兵北返。
隋經(jīng)三年防御作戰(zhàn),爭取了時間,基本上完成了反攻準備;而突厥則因隋之分化、離間政策,內(nèi)部矛盾加深,加以災(zāi)荒嚴重,其勢愈加不利。三年春,沙缽略再率各可汗兵南犯。四月上旬,楊堅下達“清邊制勝”詔令,命衛(wèi)王楊爽等為行軍元帥,率隋軍主力20萬分道反擊突厥,以從根本上擊破沙缽略,穩(wěn)固北部邊防。隋軍先后在白道、高越原、靈州、和龍等地各個擊敗突厥各部,并乘機說服阿波可汗歸隋,進一步促成突厥內(nèi)亂,使沙缽略與阿波等相互攻戰(zhàn)不止。四年春,達頭可汗降服于隋。秋,沙缽略因?qū)覟樗遘娝鶖『桶⒉ㄜ姴粩喙簦蚕蛩迩蠛头Q藩。隋軍反擊突厥獲勝,北部邊患基本消除,解除了南下滅陳的后顧之憂。
隋朝歷史南下滅陳
隋文帝意圖南滅南朝陳,采納高颎的策略:干擾南朝陳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破壞陳國的軍事儲積,使陳國損失慘重,而又疲憊不堪。隋文帝于隋與突厥之戰(zhàn)勝利后,開皇七年十月廢除西梁國。隔年發(fā)動滅陳之戰(zhàn),隋文帝命晉王楊廣為行軍元帥、秦王楊俊、河清公楊素為副帥、高颎為參謀、王韶為司馬,兵分八路攻陳。
楊素率水軍從巴東順長江東下,與荊州劉仁恩軍聯(lián)合占領(lǐng)延州(今長江西陵峽口、湖北枝江附近江中)等
上游陳軍防御。由公安東援建康之中游陳軍也被楊俊軍阻于漢口一帶,為下游隋軍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下游隋軍主力乘陳朝歡度元會(即春節(jié))之機分路渡江。行軍總管韓擒虎、賀若弼兩軍鉗擊建康,與宇文述軍包圍建康。開皇九年(589年)二月,隋軍進入建康城,俘陳后主。不久,各地陳軍或受陳后主號令投降、或抵抗隋軍而被消滅,只有嶺南地區(qū)受冼夫人保境據(jù)守。開皇十年(590年)九月,隋派使臣韋洸等人安撫嶺南,冼夫人率眾迎接隋使,嶺南諸州悉為隋地。
隋朝歷史征討林邑
林邑地處今越南中南部,本為漢代一縣在北緯14度以南,在六朝期間逐漸蠶食了中國日南郡的全部領(lǐng)土。大業(yè)元年煬帝委任劉方為罐州道行軍總管,以尚書右丞李綱為司馬負責征討林邑。之前劉方已經(jīng)把交趾平了。
大業(yè)元年正月,劉方率舟師主力至???林邑入海處)。林邑王梵志派兵據(jù)險抵抗,被隋軍擊潰逃散。三月,劉方率軍進至阇黎江,林邑人據(jù)南岸立欄柵,意圖阻止隋軍渡江。劉方命令兵士盛舉旗幟,雄擊金鼓而進。隋軍旌旗招展鼓聲震天,強大的陣勢與軍威完全把林邑人驚懼了從而潰逃。劉方隨即指揮大軍渡過阇黎江。行至三十里,林邑人乘坐著大象,從四面八方圍聚而來。妄圖與隋軍決戰(zhàn),威震住隋軍。劉方忙命令士兵們用強弩射擊大象,大象被紛紛射中受傷而潰亂逃跑,林邑人的軍陣被受傷的大象踐踏沖亂。劉方乘勢指揮精銳之兵發(fā)起進攻,林邑軍潰散。隋大軍全線發(fā)起猛攻,大獲全勝,只是抓著的俘虜就以萬計。此次戰(zhàn)役波瀾壯闊場面宏大,隋軍英勇善戰(zhàn)表現(xiàn)出無畏無懼的英雄氣概。
劉方率大軍一路向南追擊,屢戰(zhàn)屢勝,戰(zhàn)無不勝。于是濟區(qū)粟,度六里,前后逢賊,每戰(zhàn)必擒。隋軍進至大緣江,林邑人又據(jù)險為柵,又被擊破之。并追過了馬援銅柱以南。隨后隋軍又向南追擊了八天,終于抵達林邑人的國都。夏季,四月,林邑王梵志被迫棄城奔逃到海上。劉方率隋軍進入林邑都城,繳獲林邑人都是用金子鑄成的廟主牌位十八枚。“獲其廟主金人,污其宮室,刻石紀功而還。”劉方命令刻石記錄了這次征伐的功績后班師還朝。
隋軍此次過于深入南方,作戰(zhàn)長達數(shù)月之久,從冬季打到夏季。班師回朝途中正處炎熱的夏季,隋軍士兵不適應(yīng)南方悶熱潮濕的氣候,加上長途跋涉,士兵們很多染上疾病,死去十之四、五。劉方也染上了病不幸死在回軍途中。煬帝知道消息后痛心為之惋惜,下詔褒獎贊美劉方。詔曰:“方肅承廟略,恭行天討,飲冰湍邁,視險若夷。摧鋒直指,出其不意,鯨鯢盡殪, 巢穴咸傾,役不再勞,肅清海外。致身王事,誠績可嘉,可贈上柱國、盧國公。”
劉方此次對林邑的征伐是歷史上中國軍隊在最南方的征伐,不僅挫敗雄壯的大象軍陣的攻擊,而且攻下了異國的首都,震服了南海百蠻,從此對隋朝貢不斷。《北史》、《隋書》贊曰:“ 劉方號令無私,治軍嚴肅,克剪林邑,遂清南海,徼外百蠻,無思不服。”數(shù)月后,隋軍北還,林邑復(fù)其故地。
隋朝歷史馴服契丹
大業(yè)元年,因契丹人侵擾營州。隋煬帝詔令通事謁者韋云起監(jiān)領(lǐng)突厥兵去討伐契丹。突厥啟民可汗派二萬騎兵,聽命于韋云起指揮討伐契丹。韋云起把兩萬突厥騎兵分為二十營,分四道一同進發(fā)。每營相距一里,不得交雜。聞鼓聲而行,聞角聲而止。韋云起命令沒有公事派遣不得馳馬,行軍途中一個突厥紇干違犯了韋云起的軍令,被韋云起斬殺并持其首以示眾。從此突厥將帥拜見韋云起,皆膝行股栗,莫敢仰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