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疆域版圖
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結(jié)束了自西晉以來270年的分裂,重新統(tǒng)一了中國。隋名義上共傳五帝,實際卻是兩世而亡,歷國38年。是我國歷史上存在較短的朝代之一。確實我國封建時代最為強大的興盛的時代。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隋朝的疆域版圖,希望對你有用!
隋朝基本簡介
隋朝(581-618),中國歷史上經(jīng)歷了魏晉南北朝三百多年分裂之后的大一統(tǒng)王朝。隋文帝楊堅為開國君主。
為了鞏固統(tǒng)治,隋廷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及外交等領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政治上確立了影響后世深遠的三省六部制,以鞏固中央集權(quán)制度;并正式推行科舉制度,以選拔優(yōu)秀人才,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現(xiàn)象;另外還建立政事堂議事制度、監(jiān)察制度、考績制度,這些都強化了政府機制,深刻影響后世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在軍事上繼續(xù)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經(jīng)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并改定賦役,減輕農(nóng)民生產(chǎn)壓力,另一方面采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等清差戶口措施,以增加財政收入。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開皇之治。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當時周邊國家和境內(nèi)的少數(shù)民族如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臣服的東突厥等國皆深受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的影響,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為著名。隋朝根據(jù)南北朝的經(jīng)驗而改革政治,興建大運河以及馳道改善水陸交通線,同時興建京都大興城和東都洛陽。
隋朝的疆域及行政區(qū)劃
隋唐時期,地方官制也逐步完善起來。隋文帝把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年)以來的州郡縣三級制改成州縣二級制,并且合并一些州縣,裁減冗員,消除權(quán)力層疊、機構(gòu)過多的弊端。隋煬帝時又改州為郡,但是仍為二級制。雖然隋朝實行的是郡(州)縣二級制,但是實際天下的郡數(shù)已經(jīng)遠遠超過了秦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年)時的60郡或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的103郡,達到了鼎盛時期的190郡。隋廷無法同時兼顧近兩百個郡級行政區(qū),所以隋煬帝效仿漢武帝設置監(jiān)察州監(jiān)督各郡職務,監(jiān)察州置刺史,輔官有長史、司馬等。當時隋朝有冀州道、兗州道、青州道、徐州道、豫州道、揚州道、荊州道、梁州道及雍州道等監(jiān)察州。郡(州)級行政區(qū)置太守,輔官有郡丞、郡尉、郡正等。在各諸侯王封國置國官,有令、大農(nóng)、尉、典衛(wèi)、常侍等。郡(州)之下設有縣級行政區(qū),各縣置縣令,輔官有縣丞、縣尉、縣正等。在首都又稱京縣,又依地域好壞分成望縣或緊縣,或是依戶口多少分為上、中、中下及下四等。縣以下的基礎組織是鄉(xiāng)、里、保、鄰,鄉(xiāng)置耆老、里設里正。里正負責查核戶口,收授土地,監(jiān)督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五百戶以上的市鎮(zhèn)設坊,置坊正;城敦外設村,置村正,每超過一百戶增設一人。
隋文帝改革地方官員任命銓敘制度: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員均由吏部任免,每年考核。州縣佐吏三年必須更換,不得連任,不許用當?shù)厝耍仨氂猛獾厝耍瑥亩乐沽说胤胶缽姷刂鲏艛嗾?quán),減少了官商勾結(jié)的危機,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隋朝效仿九品中正制,在行政區(qū)劃上也按照各郡(州)縣情況劃分上上至下下九等,按照級別不同職官人數(shù)品級等都有區(qū)別,但是其具體情況記載不多。此外,雍州、京兆郡、長安縣等由于政治因素比較特殊的區(qū)劃,其長官名稱、職官配置也有所區(qū)別。隋朝滅亡后,后繼的唐朝改郡為州,并且也沿襲在州級上建立道級監(jiān)察區(qū),建立州縣二級制。
隋朝疆域方面,在東北地區(qū),隋朝對高句麗連年戰(zhàn)爭,邊界固定在遼水一帶。在北疆,隋朝占領之前被突厥汗國控制的河套地區(qū),把邊界擴展到五原、定襄等陰山以北之地,降服突厥啟民可汗。西域地區(qū),隋朝從突厥取得伊吾郡(今新疆哈密地區(qū))。隋煬帝趁吐谷渾汗國被高車打敗之機,攻滅吐谷渾,取得青海一帶領地,于河西走廊設置鄯善(治所在今新疆若羌縣)、且末(治所在今新疆且末縣南)、西海(治所在今青海湖西古伏俟城)和河源(治所在今青海興海縣東南)四郡,深入青海湖及西域東部。西南地區(qū)方面,隋初本領有南中地區(qū),在593年設南寧州總管府于味(今云南曲靖市),但數(shù)年后因爨族反抗而放棄。南方方面,605年隋朝攻滅林邑國,設置比景郡、象浦郡、海陰郡等三郡,其中海陰在西漢日南郡南,不久林邑人收復故地。早在南朝梁陳之際,南嶺俚族首領冼夫人受到海南島儋耳人的歸附。由于冼夫人對隋朝的效忠,使隋朝順利地管轄海南島,設置珠崖郡與儋耳郡。
隋朝全國行政區(qū)域的區(qū)劃
隋朝行政區(qū)劃有兩次重大變化。隋文帝基本統(tǒng)一天下后,鑒于從東漢末年開始的州郡縣三級制已經(jīng)混亂不堪,廢除天下郡置,改為州縣二級制。隋煬帝繼位后,不久將所有的州改為郡,實行郡縣二級制,全國190個郡,1255個縣。隋朝后期把洛陽為東都。
江都(揚州)、余杭(杭州)、巴陵(岳陽)、新安(歙縣)、彭城(徐州)、梁郡(商丘) 大致位置,并不完全重合,僅作參考。
古雍州地:京兆、馮翊、扶風、安定、北地、上郡、雕陰、延安、弘化、平?jīng)觥⑺贩健Ⅺ}川、靈武、榆林、五原、天水、隴西、金城、抱罕、澆河、西平、武威、張掖、敦煌、鄯善、且末、西海、河源
古梁州地:漢川、西城、房陵、清化、通川、宕渠、漢陽、臨洮、宕昌、武都、同昌、河池、順政、義城、平武、汶山、普安、金山、新城、巴西、遂寧、涪陵、巴郡、巴東、蜀郡、臨邛、眉山、降山、資陽、瀘川、犍為、越巂、牂牁、黔安
古豫州地:河南、滎陽、梁郡、譙郡、濟陰、襄城、潁川、汝南、淮陽、汝陰、上洛、弘農(nóng)、浙陽、南陽、清陽、淮安
古兗州地:東郡、東平、濟北、武陽、渤海
古冀州地:信都、清河、魏郡、汲郡、河內(nèi)、長平、上黨、河東、絳郡、文城、臨汾、龍泉、西河、離石、雁門、馬邑、定襄、樓煩、太原、襄國、武安、趙郡、恒山、博陵、河間、涿郡、上谷、漁陽、北平、安樂、遼西
古徐州地:彭城、魯郡、瑯邪、東海、下邳
古青州地:齊郡、北海、東萊、高密、文登
古荊州地:南郡、夷陵、竟陵、沔陽、沅陵、武陵、清江、襄陽、春陵、漢東、安陸、永安、義陽、九江、江夏、澧陽、巴陵、長沙、衡山、桂陽、零陵、熙平
古揚州地:江都、鐘離、淮南、弋陽、蘄春、廬江、同安、歷陽、丹陽、宣城、毗陵、吳郡,會稽、余杭、新安、東陽,永嘉、建安、遂安、鄱陽、臨川、廬陵、南康、宜春、豫章、南海、龍川、義安、高涼、信安、永熙、蒼梧、始安、永平、郁林、合浦、珠崖、寧越、交趾、九真、日南、比景、海陰、林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