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疆域有多大
明朝(1368-1644)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歷經十二世,共十六位皇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明朝的疆域有多大?
《明史·志第十六》:“計明初封略,東起朝鮮,西據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自成祖棄大寧,徙東勝,宣宗遷開平於獨石,世宗時復棄哈密、河套,則東起遼海,西至嘉峪,南至瓊、崖,北抵云、朔,東西萬余里,南北萬里。其聲教所訖,歲時納贄,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羈屬者,不在此數。嗚呼盛矣!“
明朝的疆域:北方
明初,多次對蒙古用兵,并在與蒙古邊境一帶設置四十余個衛所防衛,包括東勝衛、云川衛、官山衛、全寧衛、老哈河衛等皆為明朝邊防重地。其走向大致為陰山-大青山南麓-西拉木倫河一線。永樂以后,由于天氣轉寒,農耕不濟,導致邊境逐漸南移。明中期,隨著蒙古復振,邊境再次內遷,并修建長城以防御蒙古,在長城沿線設九邊重鎮加強防御,長城也成為當時農耕區與游牧區的界線。
明朝的疆域:東北
朱元璋設置遼東都司以經營遼東(今遼寧),永樂年間,招撫女真部落,于1409年設置奴兒干都司,共轄130多個衛所。1434年廢棄,明朝退守遼東,將東北北部防務交與隸屬明朝的女真部族,至萬歷年間該轄區內衛所增加至384個。晚明,后金逐漸取代了明朝對東北的統治,并進占遼東。東北鄰國高麗及后來的朝鮮王朝,于明初大肆向北擴張領土,通過招諭、剿殺、驅趕女真部落,使本國疆域不斷向北推進,一直拓展到鴨綠江、圖們江兩江流域。1393年,朱元璋放棄了元朝雙城總管府的鐵嶺衛;1403年,朱棣將被李氏朝鮮侵占的建州左衛故地讓與朝鮮;從1416年至1449年,朝鮮強行在鴨綠江東岸地區設置“西北四郡”,在圖們江南岸地區設置“東北六鎮”,鴨綠江以東、圖們江以南的原屬中國領土完全喪失。
明朝的疆域:西北
洪武時期,明朝西北疆界達到今新疆東部哈密地區,并設置一系列衛所。15世紀后,西北吐魯番與青海蒙古部日益強大。1472年,哈密衛城一度被吐魯番攻破,衛內遷,后復,1514年再度被并。15世紀后,西北諸衛全部喪失,明朝退守嘉峪關。
明朝的疆域:西南
1382年,明軍平定云南全境,永樂年間在中南半島設三宣六慰,包括今緬甸、老撾大部及泰國西北部并抵達孟加拉灣,中后期這些地區多被放棄或為周邊國家所并。1406年,明軍進攻安南,南限達到日南州一帶。次年設置交趾布政使司,安南正式成為明朝的一個行政區,下設十五府、卅六州、兩百余縣。后因當地勢力反抗激烈,1427年明朝罷交趾布政使司,放棄安南。安南再次脫離中國獨立,建立后黎朝。
明朝的疆域:東南
1553年葡萄牙租借澳門,獲得停泊船只權,1557年取得居留權,葡萄牙人要向明政府交付租金,明朝依然擁有澳門主權。1624年荷蘭殖民者進入臺灣南部,筑熱蘭遮城。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進入臺灣北部。1642年荷蘭趕走西班牙,占領臺灣大部。1661年,鄭成功進攻臺灣,次年驅逐荷蘭人,攻占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