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都護府介紹
唐朝的疆域在最盛時期東至北 朝鮮,西達中亞 咸海,南面包括 了如今的 越南北部,北面則到 蒙古高原的北部。唐朝周圍的異族很多,為了有效管理 突厥、回紇、靺鞨、鐵勒、室韋、 契丹等,分別設立了安西、安北、 安東、 安南、 單于、北庭六大都護府。下面是唐朝都護府介紹。
唐朝都護府:安東
① 安東都護府,屬 河北道。總章元年(668)九月平 高句麗,得城一百七十六,十二月分其地為羈縻都督府九,州四十二,縣一百,置 安東都護府于平壤城以統之。初置時轄境西起遼水,南盡 高句麗故土,東北有原依附于高句麗的諸部地。不久由于高句麗民眾的劇烈反抗, 都護府遷治 遼東,鴨綠水南岸之地遂放棄。 圣歷元年(698)粟末部建 震國( 渤海國初稱)于 粟末水(今第二松花江)、忽汗水(今牡丹江)流域, 都護府轄境乃限于
遼東地區。開元十四年(726) 安東 都護 薛泰請于 黑水最大部落置 黑水都督府,其余各部置州,朝廷置長史監領,轄境乃擴大至黑龍江下游兩岸及 烏蘇里江以東地區。都護府遷治 遼東后,或治 遼東城(今遼寧 遼陽),或治新城(今遼寧撫順東北), 圣歷元年改都護府為都督府,神龍元年(705)復為都護府,以 幽州都督兼領都護。開元二年又遷至平州(今河北盧龍),十一年再遷 燕郡故治(今遼寧義縣)。天寶二年(743)復移于 遼西故郡城(今遼寧義縣東南 大凌河東岸)。開元七年置 平盧 節度使兼領 安東 都護。 安史之亂時, 平盧節度南遷 青州, 都護府遂廢。
唐朝都護府:安北
②安北都護府(粗體字為歷次所改之名,下同),屬 關內道。貞觀二十年唐破 薛延陀后, 鐵勒諸部內附。次年正月置 瀚海 (回紇部 )、燕然 (多濫葛部 )、金微 ( 仆骨部 )、幽陵 ( 拔野古部 )、龜林 (同羅部 )、盧山 (思結部 )六 都督府,皋蘭(渾部)、 高闕(斛薛部)、雞鹿(奚結部)、雞田(阿跌部)、榆溪(契芯部)、林(思結別部)、顏(白部)七州,各以部帥為都督、刺史,旋設 燕然都護府以統之。八月,鐵勒諸部中最遠的 骨利部來附,置為 玄闕州。后又以結骨、葛邏祿諸部置 堅昆、 陰山、大漠、玄池等都督府和渾河、 狼山等州,均歸燕然都護府統領。 都護府治故 單于臺(今內蒙古 杭錦后旗東北烏加河北)。轄境相當于今內蒙古烏加河以北、 蒙古人民共和國全部、俄羅斯 額爾齊斯河、 葉尼塞河上游和安加拉河、 貝加爾湖周圍地區。 龍朔三年(663), 都護府移于 漠北 回紇本部,治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哈爾和林西北。
改名 瀚海都護府,與云中都護府以磧為界,領 磧北諸 羈縻府州。總章二年改為 安北都護府。 高宗末年 后突厥興起,不久鐵勒故地皆為所并,安北 都護府遂廢。武后時回紇、契骨、思結、渾等部度磧徙甘、涼間, 垂拱元年(685)僑置安北 都護府于 居延海西之 同城(今內蒙古 額濟納旗東南),不久又內移至西安城(今甘肅民樂西北), 圣歷元年遷至 單于都護府舊治 云中古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景龍二年(708), 張仁愿于河套北筑東、中、西三 受降城,遂移安北 都護府治 西受降城(今內蒙古 烏拉特中后旗西南烏加河北)。 開元三年移治 中受降城(今內蒙古 包頭西南黃河北岸)。天寶八載, 都護府復移治橫塞軍(今內蒙古烏拉特中后旗西南陰山南麓),由軍使兼理府事。十四載又移治大安軍( 乾元后改名 天德軍,今內蒙古 烏拉特前旗東北烏加河東)。至德二年(757)改名 鎮北都護府。 興元后遂不復見。會昌年間復改 單于都護府為安北都護府。五代地入 契丹,遂廢。都護府在同城、西安時,當領有內遷甘、涼間的回紇等部,仍有瀚海等府州名號。其后回紇等部北還投 突厥,都護府東遷磧南,所領部落府州無考。天寶初置附郭 陰山縣。
唐朝都護府:單于
③ 單于都護府 ,屬關內道。 永徽元年(650)唐平 突厥 車鼻可汗,“突厥諸部盡為封疆之臣”,以其地置 狼山、云中等三都督府,蘇農等十四州,設 瀚海都護府以統之。與 燕然都護府壤地交錯。 龍朔三年,移 燕然都護府于磧北,并改名 瀚海都護府,原瀚海都護府移 云中古城,改名 云中都護府,遂以磧為界,磧南諸都督府州隸云中。 麟德元年(664),改名 單于都護府,轄境北距大漠,南抵黃河。高宗末年后 突厥興起,盡拔諸羈縻府州。垂拱二年改置鎮守使, 圣歷元年移安北 都護府來治。開元二年復為單于都護府,安北都護府移治中受降城。會昌年間,改名 安北都護府。垂拱以后 都護府何所領無考。天寶初置附郭金河縣。
唐朝都護府:安西
④ 安西都護府 ,屬 隴右道。貞觀四年(630),伊吾(今哈密)城主石萬年降唐,獻所屬七城,唐政府即在該地置西伊州,貞觀六年(632)改稱 伊州。貞觀十三年(639),唐攻取 西突厥 葉護屯兵的可汗浮圖(即 金滿城,今 吉木薩爾縣 北庭故城),唐設 庭州;唐平定 高昌王 麴文泰勾結突厥叛亂后,于貞觀十四年(640)命吏部尚書侯君集為交河道大總管,又置 安西都護府。 安西都護府時駐 交河城(今吐魯番西雅爾郭勒),為唐朝在 西域的最高軍政機關,下轄多個都督府及州。
貞觀二十二年(648)將府治遷至 龜茲(今 庫車縣),其時轄焉耆、龜茲、疏勒、毗沙等16個都督府,下轄88個州、110縣。永徽二年(651)遷回西州。 顯慶二年(657) 唐軍在 伊犁河、碎葉川地區大破西 突厥,設昆陵、蒙池二 都護府, 安西都護府升為 安西大都護府,其管轄范圍東起 陽關、 玉門關,西至咸海一帶(昆陵、 蒙池都護府隸屬于安西大 都護府)。
顯慶三年(658)府治再遷 龜茲,其間 安西都護府曾撤建,長壽元年(692)復置安西都護府于龜茲(管轄 天山以北至里海各地)。
為管理 天山以北西 突厥故地,公元662年( 龍朔二年)唐設 金山都護府(治所先在西州,后移至庭州,今奇臺縣北道橋古城遺址)。其為在原 西州都督府基礎上設立,取代 昆陵都護府,管轄 天山以北、 巴爾喀什湖以南、金山(阿爾泰山)以西、中亞兩河流域以東的廣大地區。隸屬于 安西都護府。垂拱元年(685)復置 昆陵都護府,金山都護府裁撤。
長安二年(702)分 天山以北于庭州設北庭 都護府。玄宗年間唐置 磧西節度使,凌居安西、北庭二大都護府之上,是當時全國八大節度使之一。
至德元年(756)將 安西都護府更名為 鎮西都護府,后再改為 安西都護府。開元、天寶時,安西所領蔥嶺西諸國大部分役屬于 大食、 吐蕃。 安史之亂后 都護府堅守三十年,貞元六年(790),吐蕃陷北庭,不久,安西亦為吐蕃攻破,兩都護府遂廢。
另外, 安西都護府另設有四個軍鎮,即龜茲、疏勒、于闐、碎葉(也有焉耆時而替代)。上述四鎮實為唐朝在西域的駐軍地,執行 都護府下的職責,與都督府的職責有別。
唐朝都護府:北庭
⑤北庭都護府
屬隴右道。長安二年(702)分天山以北于 庭州設 北庭都護府,管轄 天山北路23個州,昆陵、蒙池二都護府改隸北庭都護府。北庭都護府轄境東起伊州(今哈密),西至咸海,北抵 額爾齊斯河及 巴爾喀什湖,南依天山。
景龍三年(709)改北庭 都護府為 北庭大都護府,管轄范圍以 天山以北和 巴爾喀什湖廣大地區為主,安西大都護府這時只管理天山南部和蔥嶺以西的廣大地區。
但實際上其時自碎葉川(今中亞楚河)和蔥嶺以西,兩 都護府已難以有效控制。北庭所領西 突厥故地已為 突騎施所并, 葛邏祿則役屬于突厥、回紇, 都護府所能控制者僅為府治附近一帶;安西所領蔥嶺西諸國大部分役屬于大食、吐蕃。安史亂后兩 都護府堅守三十年,貞元六年(790),吐蕃陷北庭,不久,安西亦為吐蕃攻破,兩都護府遂廢。
唐朝都護府:安南
⑥安南都護府
屬 嶺南道。 調露元年(679)以交州都督府改置 安南都護府,為嶺南五管之一。治所在宋平(今越南河內)。轄境北抵今云南 南盤江,南抵越南河靜、廣平省界,東有廣西 那坡、靖西和龍州、寧明、防城部分地區,西界在越南紅河黑水之間。 都護由 交州刺史兼任。至德二載改名 鎮南都護府,大歷三年(768)復名 安南都護府。自天寶以后, 南詔強大,云南 南盤江以南地區漸為所有,開成、大中間即大致以今云南省界與 安南都護府分界。 咸通元年(860)十二月 都護府治為 南詔攻陷,未幾收復。四年二月再失,六月廢 都護府,置行交州于 海門鎮(今越南海防西北),七月復置都護府于行交州。七年復克 安南舊治, 都護府移故地,并于都護府置 靜海軍節度,重筑安南城,由 節度使兼領都護。終唐一代不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