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皇帝歷史功績簡介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強大,統治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封建王朝之一。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唐朝皇帝歷史功績,希望能幫到你。
唐朝皇帝歷史功績介紹
NO.1 唐高祖
【簡介】
唐代開國的君主,姓李,名淵,字叔德,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北)人。世代顯貴,受北周唐國公爵號,后受隋煬帝弘化留守,兼領潼關以西的軍事指揮大權。見隋煬帝無道,天下大亂,運籌帷幄,起兵太原,定鼎關中,創建大唐,又翦滅群雄,統一全國,在建立和初創唐朝的過程中,李淵不但有著過人的軍事謀略,還有宏大的政治謀略,正是他全面的治國安邦,才使李世民的貞觀之治有了堅實的基礎。實為一代創業之主。在位九年,傳位于子世民,自稱太上皇。貞觀九年崩,死后廟號高祖。
NO.2 唐太宗
【簡介】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 ),在位23年(627-649)是一位民族英雄,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軍事家,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理論家、書法家和詩人,中國最有作為的皇帝之一,并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繁榮、國力最強大的大唐帝國。
太宗皇帝在唐朝建立中出生入死,運籌帷幄,在李衛公答對中對其軍事思想給予了詳細介紹。即位后,統一中國,抗擊外來侵略,同時執行夷漢一家的政策,是歷史上民族關系最為良好的時期,在促進民族團結和融合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位二十三年,在位期間國泰民安,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繁榮,軍事力量強大。后人稱他在貞觀年間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NO.3 唐高宗
【簡介】
唐高宗,李治(628年—683年),字為善,唐太宗李世民九子,其母為長孫皇后。貞觀五年(631年)封為晉王,為嫡三子,后因其唐太宗嫡長子太子李承乾與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繼被廢,他才于貞觀十七年立為太子。貞觀二十三年即位(650年),時年22歲。在位34年,病死,終年56歲,葬于乾陵(今陜西省乾縣50里的梁山)。
NO.4 武則天
【簡介】
武則天(624—705年):籍貫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生于利州(今四川省廣元市)。人稱“武媚娘”,性巧慧,多權術。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之母。她在協助高宗處理軍國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后。高宗去世后,武則天相繼廢掉兩個兒子中宗和睿宗,親登帝位,自稱圣神皇帝,廢唐祚于一旦,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后的唯一女皇。690—705年在位,從她參與朝政,自稱皇帝,到病移上陽宮,前后執政近半個世紀,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史稱“貞觀遺風”歷史功績,昭昭于世。誠如宋慶齡對她的中肯評價:武則天是“封建時代杰出的女政治家”。世人據其尊號“則天大圣皇帝”稱之為武則天(則,法則也,以為法則也。則天,即以天為法則,向上天學習,遵循上天的規律和要求的意思)。
NO.5 唐中宗
【簡介】
唐中宗太和大圣大昭孝皇帝(656-710)李顯,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唐中宗前后兩次當政,共在位七年,為韋皇后進毒餅毒死,終年55歲,葬于定陵(今陜西省富平縣西北15里的龍泉山)。 武后生四個兒子,長子李弘,次子李賢,三子李哲,四子李旦。中宗初封周王,后改封英王。其兩位兄長先后被武則天所廢之后,李顯被立為太子。
NO.6 唐睿宗
【簡介】
睿宗玄真大圣大興孝皇帝,諱旦(公元662-716年),唐高宗第八子。文明元年、景云元年兩次稱帝,共在位8年,禪位于玄宗,稱太上皇,居五年,崩,年五十五,葬于橋陵(今陜西省蒲城縣西北三十里處)。睿宗,又名旭輪。則天順圣皇后幼子。初封殷王,尋改封豫王、冀王,又改封相王,高宗末年,仍封豫王。嗣圣元年(公元684年)二月,則天皇后廢中宗為廬陵王,于同月已未日立睿宗為帝,改年號為“文明”。睿宗立,則天皇后仍命帝居住于深宮,不得參與朝政,所有軍國大事由則天皇后處理。公元690年9月,則天皇后稱帝,改國號為周。廢睿宗,封他為皇嗣,改姓武。公元705年,中宗復位,封為相王。公元710年5月,中宗被毒殺,同年6月,臨淄王隆基發動羽林軍攻入宮,討殺韋皇后及安樂公主、上官婉兒、武延秀等。與太平公主一起擁立睿宗復位,廢黜殤帝李重茂,改年號為“景云”。 睿宗復位后,按例當立長子李成器,但三子李隆基有討韋氏之功,因而猶豫不決。李成器辭道:“國家安則先嫡,危則先有功,臣死不敢居隆基之上。” 睿宗也是一個無能的帝王,立李隆基為太子后,又使太平公主參與朝政。宰相奏事,他先要問有沒有同太平公主商量過,這就助長了太平公主的專橫,也引起了太子與太平公主之間的斗爭。太平公主極力想除掉太子,獨攬朝政。時文武大臣中有一大半依附于太平公主,7個宰相中有5個是她的親信,造成政局不穩,政事昏暗。 公元712年7月,睿宗禪位于太子李隆基,自稱太上皇。公元716年6月病死于長安宮中的百福殿。
NO.7 唐玄宗
【簡介】
唐玄宗是唐代的中興君主,睿宗的第三子。因謚號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稱為明皇。英武有才略,開元時期文治武功鼎盛,世稱為「開元之治」。天寶后,寵愛楊楊玉環,封為貴妃,楊玉環父兄均驟貴,勢傾天下。及安祿山反,玄宗出奔,至馬嵬坡,六軍不肯前行,謂楊國忠通于胡人,而有安祿山之反,玄宗乃令殺國忠。六軍又不肯前行,謂楊國忠為貴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難免,貴妃亦被縊死于路祠。玄宗避難奔蜀,后肅宗即位于靈武,尊為太上皇。在位四十四年。玄宗喜愛歌舞音樂,曾于梨園教歌舞,所以后世尊其為伶人之祖師爺。死后廟號玄宗。
NO.8 唐肅宗
【簡介】
李亨,玄宗第三子,(公元711-762年),初名嗣升,后多次改名,天寶三載744年取名亨,后并未改動。他是唐朝第一個在京師以外登基再進入長安的皇帝。
馬嵬驛兵變后玄宗西逃,他繼位,在位6年,在宮廷政變中驚 憂而死,終年51歲,葬于建陵(今陜西省醴泉縣東北18里的武將山)。 唐肅宗李亨,是玄宗的第三個兒子。他是唐朝第一個在京師以外登基再進入長安的皇帝。他登基之日,正是安史叛軍攻陷兩京之后;而當他的生命走上終點病死長安之時,安史之亂仍未蕩平。他迎回了避亂出逃的父親玄宗,又和玄宗在13天內先后永訣人寰,為大唐帝國的盛衰榮辱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影響和耐人尋味的一幕。
NO.9 唐代宗
【簡介】
唐代宗,名李豫(公元726-779年),初名李俶。唐肅宗李亨長子,肅宗被李輔國驚死后,他繼位。在位十八年(761~779),病死,終年53歲,葬于元陵(今陜西省富平縣西北30里的檀山)。
唐代宗李豫,原被封為廣平王。后進封為楚王。馬嵬坡事變后,他隨肅宗北上,任為“兵馬大元帥”,統帥諸將收復兩京,公元758年被立為皇太子。起初,肅宗皇后張良娣與宦官李輔國互相利用,后來卻有嫌隙。張皇后想殺李輔國,廢掉太子李豫立自己的兒子。公元762年4月,李輔國與程元振將張皇后殺死。肅宗因此被驚死,李輔國于同月擁立他為帝,改年號為“寶應”。
唐代宗繼位后,李輔國以立帝有功,恃此驕橫。竟然對代宗說:“陛下只須深居宮中,外面的政事有老奴來處理。代宗雖然心中不滿,但懾于他手握兵權,只好委曲求全,尊稱他為尚父(可尊尚的父輩),事無大小,都要與他商量后才能決定。不久,代宗乘李輔國不備,派人扮作盜賊刺殺了李輔國,然后假裝下令追捕盜賊,并派宮中使者慰問其家屬。
此前,安史叛軍再次發生內亂,史思明殺安慶緒,自稱大燕皇帝,并于公元759年五月,從李光弼手中,奪取了洛陽,史思明占據洛陽不久,就被自己的兒子史朝義所殺。
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十月代宗任命雍王李適為統兵元帥、朔方節度使仆固懷恩為副元帥,又向回紇借兵十萬,攻打再次被叛軍占據的東京洛陽,史朝義敗走莫州(今天河北任丘北),史朝義部將李寶臣、李懷仙、田承嗣等率部相繼向唐軍投降。廣德元年(公元763年)正月,史朝義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上吊自殺,自此,唐朝完全平定了延續七年零三個月的安史之亂。但是,經過這次戰亂,唐朝元氣大傷,由強盛轉為衰落。東有藩鎮割據,西有吐蕃侵攏,北有回紇以馬匹高價交換的困難局面。代宗又迷信佛教,慫勇寺院占有許多良田美宅,國家財政經濟每況愈下。
由于討伐安史叛軍的需要,西部的軍隊大部被撤回,吐蕃乘虛深入內地,大舉攻唐,占領了陜西風翔以西,分州以北的十余州,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十月,又占領了奉天(今陜西乾縣),兵臨長安城下,嚇得代宗逃到陜州避難。于是,吐蕃兵占領了長安,他們把唐宗室廣武王李承宏立為皇帝,作為自己的統治工具,縱兵焚掠,長安被洗劫一空。
關鍵時刻,代宗倉促啟用郭子儀為副元帥(雍王李適為掛名元帥),迎擊吐蕃。郭子儀積極組織兵力反擊吐番。命令長孫全緒率二百騎出陜西藍田,白天擊鼓揚旗,夜晚點火以為疑兵。同時又以數百人化裝潛入長安,組織城里人到處傳說:“郭令公(即子儀)親率大軍來了!”吐番兵驚恐,不戰而走,全部撤離長安。陷落15天的長安被唐軍收復。
公元763年十二月,代宗回到長安,郭子儀伏地請罪,代宗說道:“朕沒有及早用卿,所以才到這種地步。”便賜給他鐵券(免死牌),在凌煙閣為他畫像,以表彰他的興唐之功。長孫全緒等也被加官進爵。同時削免程元振官爵,放歸田里。
自安史之亂后,唐王朝內部矛盾重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廣德元年(公元763年),仆固懷恩叛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八月,仆固懷恩引吐蕃、回紇等共30萬大軍,約期從華陰趨赴藍田,直取長安。京師震恐,代宗急召郭子儀,屯駐長安北面的涇陽城,此間仆固懷恩暴病于軍中。郭子儀單騎親說回紇,大破吐蕃,使唐王朝又一次傳危為安。
平定安史之亂有功的唐朝名將郭子儀之子郭曖娶了唐代宗的女兒升平公主為妻。一次,小夫妻發生口角,郭曖氣憤之下打了皇帝的金枝玉葉,急不擇言地說:“你倚仗你父親是皇帝嗎?我父親還不愿意當皇帝呢?”聽了這句大逆不道之言,公主哭著回宮告狀。聞聽此言,代宗勸女兒道:“他父親不愛當皇帝是實情,要不然,天下哪里還姓李!”面對負荊請罪的郭氏父子,代宗安慰道:“兒女閨房瑣事,何必計較,老大人權作耳聾,當沒聽見這回事算了。”郭子儀謝過皇恩,回家后還是把兒子痛打一頓,小兩口又和好如初了。
公元779年5月,代宗病重,急忙詔令太京攝政,不久病死于長安宮中的紫宸內殿。
NO.10 唐德宗
【簡介】
唐德宗李適,天寶元年(742)四月十九日生于長安大內宮中。他是肅宗的長孫、代宗的長子,他的整個少年時代,正是大唐帝國昌盛繁華的輝煌歲月。但好景不長,他14歲那年(天寶十四載,755)的十一月,爆發了安史之亂,第二年長安失守,玄宗出逃四川,從此大唐帝國陷于一場亙古少見的大動亂之中。在大唐帝國的盛衰變遷中,德宗和其他皇室成員一起飽嘗了戰亂和家國之痛,也親身經歷了戰火的洗禮和考驗。代宗即位之初,李適被任命為天下兵馬元帥,肩負起與安史叛軍余孽最后決戰的使命。平定叛軍之后,李適因功拜為尚書令,和平叛名將郭子儀、李光弼等八人一起被賜鐵券、圖形凌煙閣。
NO.11 唐順宗
【簡介】
唐順宗李誦是德宗的長子,肅宗上元二年(761)正月十二日出生于長安。居儲位二十余年。李誦“性寬仁有斷”,且素有大志,對肅宗朝以來形成的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及其弊政頗為不滿。為太子時,常與侍讀王叔文、王俖等謀劃繼位后的改革之事,并留意物色人才。順宗在位時,唐朝已由盛轉衰,雖戰亂得以平息,但國庫空虛,人口銳減,割據勢力嚴重。順宗即位后,銳意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有利民生的措施,整頓吏治,史稱「永貞革新」。但為奪取宦官的兵權,觸怒了守舊的老臣和宦官們,被迫退位,傳位于太子,次年病死,僅四十五歲。
NO.12 唐憲宗
【簡介】
唐憲宗李純,原名李淳,被立為皇太子以后改名。他是唐順宗長子,大歷十三年(778)二月十四日出生在長安宮中。憲宗即位以后,經常閱讀歷朝實錄,每讀到貞觀、開元故事,他就仰慕不已。憲宗以祖上圣明之君為榜樣,認真總結歷史經驗,比較注重發揮群臣的作用,敢于任用和倚重宰相,他在延英殿與宰相議事,都是很晚才退朝。憲宗在位15年間,勤勉政事,君臣同心同德,從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興氣象。長期以來,唐朝皇帝得到評價較高的有三人:太宗、玄宗、憲宗。憲宗沒有能夠像太宗和玄宗那樣開創一個輝煌盛世,卻能夠和他們并駕齊驅、相提并論,這也正說明了他的不同尋常。
屬 相:馬
謚 號:圣神章武孝皇帝
廟 號:唐憲宗
陵 寢:景陵
父 親:唐順宗李誦
母 親:莊憲王太后
皇 后:懿安皇后郭氏
子 女:二十子,十八女
繼位人:第三子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