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的最終結果及評價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官渡之戰的最終結果及評價,希望對你有用!
官渡之戰圖片
官渡之戰簡介
當時,今天河北一帶在袁紹的控制之下。他依仗自己兵精糧足,想一舉殲滅曹操。公元200年,袁紹率領大軍南下官渡。曹操用計燒毀了袁軍的糧草,擊敗袁紹,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東漢末年轟轟烈烈的黃巾農民大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了,但它卻沉重地打擊了漢朝地主階級的統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東漢政權分崩離析,名存實亡。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獨攬軍政大權,地主豪強也紛紛組織“部曲”(私人武裝),占據地盤,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轉入爭權奪利、互相兼并的長期戰爭,造成中原地區“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凄慘景象。當時的割據勢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紹、河內的張楊、兗豫的曹操、徐州的呂布、揚州的袁術、江東的孫策、荊州的劉表、幽州的公孫瓚、南陽的張繡等。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這些割據勢力的連年征戰中,袁紹、曹操兩大集團逐步壯大起來。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曹操迎獻帝,遷都許縣,自始挾天子以令諸侯(“奉天子而征四方”),威勢大增。他先后擊敗呂布、袁術,占據了兗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隸。公元199年(建安四年),袁紹最終戰勝公孫瓚,據幽州、冀州、青州、并州,盡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爭天下。這樣,華北最重要的兩個政治軍事集團,決戰勢所難免。起初形勢袁強曹弱。袁紹已無后顧之憂,地廣人眾,可動員的兵力在十萬以上。曹操則是四面受敵,除了北方的袁紹,關中諸將尚在觀望,南邊劉表、張繡不肯降服,東南孫策蠢蠢欲動,暫時依附的劉備也是貌合神離。盡管如此,當時的一些有識之士,包括曹操的謀士荀彧、郭嘉,還在張繡麾下的賈詡,以及涼州從事楊阜,在綜合分析了曹、袁的優劣后,認為袁紹外寬內忌,好謀無決,他們都看好曹操,認為局勢會向著有利于曹的方向變化。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十一月,呂布被曹操消滅,建安四年六月,袁術病死,十一月張繡投降曹操。劉表中立,孫策保守江東。局勢變得更加明朗。
建安五年一月,袁紹率精兵10萬南下。在此之前,曹操為避免腹背受敵,已先擊潰與袁紹聯合的劉備,并進駐易守難攻的官渡。四月,曹操以聲東擊西之計,于白馬(今河南滑縣境)擊斬袁將顏良,敗袁軍。袁紹初戰失利,銳氣受挫,改分兵進擊為結營緊逼。兩軍對壘于官渡,相持數月。其間曹操因兵疲糧缺,一度欲回守許都(今河南許昌東)。謀士荀彧認為,曹軍以弱敵強,此時退兵必為所乘;反之,袁軍輕敵,內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將有變,正可出奇制勝。曹操納其言,派兵襲燒袁軍糧車;又親率精銳5000奔襲袁軍烏巢(今河南境)糧屯,全殲袁軍,燒毀全部囤糧。消息傳來,袁紹所部軍心動搖,紛紛潰散投降。曹操乘機全線出擊,殲敵7萬余,袁紹父子僅率800余騎北逃。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袁紹則從此一蹶不振。官渡之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有名戰例。
官渡之戰的參戰雙方
袁紹
(?-202),字本初,漢族,汝南汝陽(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袁老鄉袁老村)人。出身名門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袁紹初為司隸校尉,于初平元年(190)被推舉為反董卓聯合軍的盟主,與董卓交戰;但不久聯合軍即瓦解。此后,在漢末群雄割據的過程中,袁紹先占據冀州,又先后奪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199)擊敗了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勢力達到頂點;但在建安五年(200)的官渡之戰中大敗于曹操。在平定冀州叛亂之后,于建安七年(202)病死。
曹操
曹操(155-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字阿瞞,漢族,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國時代魏國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后為魏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他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戰,為全國盡快統一,在北方廣泛屯田,興修水利,對當時的農業生產恢復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是舉,打破世族門第觀念,抑制豪強,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此外,他還精于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作為一代梟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詩歌,抒發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苦難生活,慷慨悲涼。
官渡之戰曹操取勝原因
官渡之戰是袁曹雙方力量轉變,使當時中國北部由分裂走向統一的一次關鍵性戰役,對于三國歷史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此戰曹軍的勝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間的兼并戰爭,雖屬于封建割據勢力之間的爭斗,但它實現了地區統一,客觀上符合人民的愿望。
官渡之戰是漢末乃至中國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是曹操與袁紹爭奪北方霸權的轉折點。官渡一戰之后,曹操終于一反之前對袁紹的劣勢,為自己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曹操在戰事初期處于劣勢,當中全賴四人為曹操扭轉困局——劉曄、荀攸、許攸、荀彧。
1. 袁紹與曹操在白馬相持時,袁紹下令筑起箭塔,連日向曹操營寨射箭,使曹操軍心動搖。其后,劉曄獻上霹靂車之計,大破袁紹弓弩兵,使曹操在官渡得到據守之地。
2. 曹操于黎陽與袁紹相持,本欲還兵再作打算,荀攸獻計:「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公到延津,若將渡兵向其后者,紹必西應之,然后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擒也。」曹操依計行事,果然大破袁軍,斬殺顏良。
3. 建安五年八月始,兩軍再次相持于官渡,雙方互有勝負。其后曹操軍中缺糧,適逢袁紹謀士許攸與營士不和,投奔曹操。許攸獻計燒袁紹軍糧,使袁紹不戰自敗。
4.曹操曾經在交戰之時想過放棄,寫信給許都的荀彧。而荀彧卻提醒了曹操:“在戰爭雙方都疲憊不堪時,誰后退誰被動,誰放棄誰滅亡。戰機就在這時出現。”最后幫助曹操尋回信心,繼續堅持。
曹操能接納能人之言,取得最終的勝利,這全在于用人之道。我們可以細分來看: 劉曄、荀攸、許攸皆是人才,獻上計謀,有化險為夷之功;荀彧則具備長遠的戰略眼光,能夠鼓勵和幫助曹操在關鍵時期堅持戰斗,這是更高層次的人才。由此觀之,人才的妥善任用應該可說是“一計敵萬人”。至于曹操,他是一個懂得運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納他人之言,故袁紹兵多也不足為懼,正所謂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調遣。
官渡之戰的戰役意義
官渡之戰增強了曹操的實力,為曹操擊潰袁紹,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北方僅有曹操和袁紹勢力較大,此戰擊潰了袁紹,北方就無人能和曹操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