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官渡之戰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這一也就是三國三大戰役之一的官渡之戰。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官渡之戰——歷史背景
東漢末年,轟轟烈烈的黃巾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了,但它卻沉重地打擊了漢朝地主階級的統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東漢政權分崩離析,名存實亡。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獨攬軍政大權,地主豪強也紛紛組織“部曲”(私人武裝),占據地盤,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轉入爭權奪利、互相兼并的長期戰爭,造成中原地區“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凄慘景象。當時的割據勢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紹、河內的張楊、兗豫的曹操、徐州的呂布、揚州的袁術、江東的孫策、荊州的劉表、幽州的公孫瓚、南陽的張繡等。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這些割據勢力的連年征戰中,袁紹、曹操兩大集團逐步壯大起來。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獻帝,遷都許縣,自始挾天子以令諸侯(“奉天子而征四方”),威勢大增。他先后擊敗呂布、袁術,占據了兗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隸。
建安四年(199年),袁紹最終戰勝公孫瓚,據幽州、冀州、青州、并州,盡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爭天下。這樣,華北最重要的兩個政治軍事集團,決戰勢所難免。起初形勢袁強曹弱。袁紹已無后顧之憂,地廣人眾,可動員的兵力在十萬以上。
曹操則是處于四戰之地,除了北方的袁紹,關中諸將尚在觀望,南邊劉表、張繡不肯降服,東南孫策蠢蠢欲動,暫時依附的劉備也是貌合神離。盡管如此,當時的一些有識之士,包括曹操的謀士荀彧、郭嘉,還在張繡麾下的賈詡,以及涼州從事楊阜,在綜合分析了曹、袁的優劣后,認為袁紹外寬內忌,好謀無決,他們都看好曹操,認為局勢會向著有利于曹的方向變化。公元198年(建安三年)十月,河內郡太守張楊欲出軍救援呂布時卻為部下楊丑所殺,曹操解除進攻徐州呂布的后顧之憂,十一月,呂布被曹操消滅;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張楊舊部眭固殺楊丑,欲北投袁紹,曹操派史渙、曹仁擊破眭固,取得河內郡,把勢力范圍擴張到黃河以北,六月,袁術病死,十一月張繡投降曹操。劉表坐觀成敗[,孫策保守江東。局勢變得更加明朗。
官渡之戰——戰爭過程
前期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都,官渡之戰的序幕由此拉開。
相持
袁軍初戰失利,但兵力仍占優勢。七月,進軍陽武(今河南中牟北),準備南下進攻許昌。八月,袁軍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營,東西寬約數十里,曹操也立營與袁軍對峙 。九月,曹軍一度出擊,與袁軍交戰不利,退回營壘堅守
奇襲
十月,袁紹又派車運糧,并令淳于瓊率兵萬人護送,屯積在袁軍大營以北約20公里的故市(河南延津縣內)、烏巢(今河南延津東南)。恰在這時,袁紹謀士許攸投奔曹操,建議曹操輕兵奇襲烏巢,燒其輜重。曹操立即付諸實行,留曹洪、荀攸守營壘,親自率領步騎五千,冒用袁軍旗號,人銜枚馬縛口,各帶柴草一束,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襲烏巢。到達后立即圍攻放火。袁紹獲知曹操襲擊烏巢後,一方面派輕騎救援,另一方面命令張郃、高覽率重兵猛攻曹軍大營。可曹營堅固,攻打不下。當曹軍急攻烏巢淳于瓊營時,袁紹增援的部隊已經迫近。曹操勵士死戰,大破袁軍,殺淳于瓊等,并將其糧草全數燒毀。張郃、高覽聞得烏巢被破,于是投降曹操,導致了軍心動搖,內部分裂,大軍崩潰 。袁紹倉惶帶八百騎兵退回河北,曹軍先后殲滅和坑殺袁軍七萬余人,也有說是八萬人。
官渡之戰——戰爭結果
官渡之戰,經過一年多的對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勝利而告結束。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出奇制勝,擊破袁軍十萬。這個戰例成為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氣,寫下了他軍事生涯最輝煌的一頁。建安七年(202年),袁紹因兵敗憂郁而死,曹操乘機徹底擊滅了袁氏軍事集團,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烏桓,至此,戰亂多時的北方實現了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