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代智謀:諸葛亮
智謀超群,運籌帷幄,決勝于千里之外。看到這些形容,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認識誰?當然是周瑜......呸,當然是諸葛孔明先生了。這個將一生都奉獻給蜀漢復興的武鄉侯。怎能不讓人敬佩。
諸葛亮——簡介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隱居于隱居于湖北襄陽隆中[2]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文學家。
諸葛亮幼年喪父,同叔父到南陽躬耕,后追隨劉備,為了劉備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礎。蜀漢開國后,被封為武鄉侯,對內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對外聯吳抗魏,為實現光復大漢的政治理想,數次北伐,但因缺乏良將而失敗,最后病逝于五丈原。劉禪追謚其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諸葛亮——人物生平
隆中對策
當時,劉備依附于劉表,屯兵于新野。后來司馬徽與劉備會面時,表示:“那些儒生都是見識淺陋的人,豈會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能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才是俊杰。此時只有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 諸葛亮又受徐庶推薦,劉備希望徐庶引亮來見,但徐庶卻建議:“這人可以去見,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宜屈尊以相訪。”
劉備便親自前往拜訪,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史稱“三顧茅廬”)。與諸葛亮相見后,劉備便叫其他人避開,對他提問:““現今漢室衰敗,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權。我沒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與能力,想以大義重振天下,但智慧、謀略短小、不夠,所以時常失敗,直至今日。不過我志向仍未平抑,先生有沒有計謀可以幫助我?”
諸葛亮遂向他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孫權可作援的形勢;又詳述了荊、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機可乘,而且只有擁有此二州才可爭勝天下;更向劉備講述了攻打中原的戰略。這篇論說后世稱之為《隆中對》。劉備聽后大贊,力邀諸葛亮相助,于是諸葛亮便出山入幕。劉備常常和他議論,關系也日漸親密。關羽、張飛等大感不悅,劉備向他們解釋道:““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般,希望諸位不要再說了。””關羽、張飛等便不再抱怨。 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對》是此后數十年劉備和蜀漢的基本國策。
先主托孤
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劉備在東征奪回荊州的途中被打敗,撤退至永安,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故去,否則必能阻止陛下東征之舉。”至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李嚴一起托付后事,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諸葛亮涕泣地說:“臣必定竭盡股肱的力量,報效忠貞的節氣,直到死為止!”劉備又要劉禪視諸葛亮為父。
延至四月,劉備逝世,劉禪繼位,
白帝城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設官府辦公。不久,再領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務,劉禪都依賴于諸葛亮,由諸葛亮決定。本來南中地區因劉備逝世而乘機叛亂,諸葛亮因國家剛逝去君主,先不發兵,而派鄧芝及陳震赴東吳修好。
建興三年(225年)春天,諸葛亮率軍南征,臨行前劉禪賜諸葛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后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討伐雍闿、孟獲,諸葛亮采取參軍馬謖的建議,以攻心為主,先打敗雍闿軍,再七擒七縱孟獲,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蜀漢在南中安定并獲得大量的資源,并且組建了無當飛軍這支勁旅。經過長期積累,有了北伐的基礎。
北伐中原
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事先揚聲走斜谷道取郿,讓趙云、鄧芝設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軍攻祁山。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關中震響。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率領步騎五萬人前往,大破馬謖于街亭。而同時趙云寡不敵眾,失利于箕谷。諸葛亮乃拔西縣千余家返回漢中。第一次北伐失敗。[16]
同年冬,諸葛亮趁魏兵東下,關中虛弱,趁機北伐,出兵散關(今陜西省寶雞市西南)圍陳倉(今陜西省寶雞市東),為魏將郝昭所拒,諸葛亮勸降不成,而又糧草不繼,不得已退還漢中。魏將王雙來追,被斬。
建興七年(229年)春,諸葛亮遣陳式攻武都(今甘肅省成縣周邊)、陰平(今甘肅省文縣周邊)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肅省西和縣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建興八年(230年)秋,魏軍三路進攻漢中,司馬懿走西城(今陜西省安康市西北),張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諸葛亮駐軍于城固(今陜西省城固縣東)、赤坂(今陜西省洋縣東二十里)。時大雨三十余天,魏軍撤退。同年,諸葛亮使魏延、吳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費曜(瑤)、雍州刺史郭淮于陽溪(南安郡內,當在今甘肅省武山西南一帶)。
建興九年(231年)二月,諸葛亮率大軍攻祁山,始以木牛運。時曹真病重,司馬懿都督關中諸將出拒。諸葛亮割麥于上邽(今甘肅省天水縣)。司馬懿追亮至鹵城(今甘肅省天水市與甘谷之間),掘營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譏。
據《漢晉春秋》記載,同年五月,諸葛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司馬懿,漢軍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于是司馬懿退還保營。該史料后被《資治通鑒》引用。
《晉書》則記魏軍卸甲輕裝,日夜兼程,在漢陽與諸葛亮相遇,司馬懿派牛金率輕騎做餌,諸葛亮退兵至祁山,屯兵鹵城,據南北二山,堵水筑圍墻。魏軍攻破,大破蜀軍,俘獲斬首數萬。 而陳壽所著《三國志》里,兩種說法均無記載。
六月,李嚴因運糧不濟呼諸葛亮還師。張郃追亮退兵至木門,中箭身亡——此為二出祁山。
建興十二年(234年)二月,諸葛亮率大軍出斜谷道,據武功五丈原(今陜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濱,與司馬懿對於渭南,并約吳國共同發兵。期間諸葛亮既屢屢遣使者下戰書,又致巾幗婦人之飾,以激怒司馬懿,但司馬懿忍辱據守不出,并以“千里請戰”的妙計平息將怒。
司馬懿曾向蜀漢使者詢問諸葛亮的睡眠、飲食和辦事多少,不打聽軍事情況,使者答道:“諸葛公早起晚睡,凡是二十杖以 上的責罰,都親自披閱;所吃的飯食不到幾升。”司馬懿告訴人說:“諸葛孔明進食少而事務煩,他還能活多久呢!”
諸葛亮乃分兵屯田,在魏國境內與魏國百姓共同種糧自給自足,打算長期駐扎下去,但諸葛亮卻因過于操勞而病重。
病逝五丈原
劉禪派遣尚書仆射李福前來問候,同時詢問國家大事。李福來到,諸葛亮談話完畢,辭別而去,幾天之后又回來。諸葛亮說:“我知道您返回來的意圖,近來雖然整天談話,有些事還沒有交待,又來聽取決定了。你所要問的事蔣琬適合。”李福道歉說:“日前確實不曾詢問,如您面年這后,誰可以擔負重任,所以就又返回。再請問蔣琬之后,誰可承擔重任?”諸葛亮說:“費可以繼任。“又問費祎之后怎么樣?諸葛亮沒有回答。
八月,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寶雞境內),享年五十四歲。楊儀等率軍還,姜維等遵照諸葛亮遺囑,秘不發喪,緩緩退軍。司馬懿率軍追擊,見蜀漢軍帥旗飄揚,孔明羽扇綸巾坐在車里。司馬懿懷疑是孔明用計誘敵,趕緊策馬收兵,于是便有“死諸葛嚇走活仲達”一事。
這六次用兵,出祁山只有兩次;第四次是魏軍主動進攻,蜀軍防守,由于連日大雨,山洪暴發,沖毀棧道,蜀魏并未交戰。
大軍返回成都后,劉禪追謚諸葛亮為忠武侯。
諸葛亮遺言命令部下將自己葬在漢中定軍山,依山勢修建墳墓,墓穴僅能容納下棺材,穿平時的衣服入殮,不必用其他器物殉葬。
諸葛亮歸葬定軍山勉縣的武侯墓。諸葛亮曾經上表指出自己沒有多余財產,只有800株桑樹和15頃土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賜封,就算兒子都是自給自足,自己沒有一點多余的財產。果然,諸葛亮直至死時也是如此,甚至在臨死前,也吩咐了他下葬時只需要挖洞一個,棺木能夠放進去便足夠,自己則穿著平常的服裝即可,不須要其他配葬物。
蜀漢各地多上書請立諸葛亮廟,蜀漢朝堂以此違背禮制不納,于是百姓在四時的節日于道路上私祭諸葛亮。直至景耀六年(263年),在習隆、向充的建議下,劉禪在沔陽為諸葛亮立廟。
諸葛亮死后30年,司馬昭派遣鄧艾、鐘會伐蜀。他的長子諸葛瞻和長孫諸葛尚一起在綿竹之戰中戰死沙場。
諸葛亮——藝術造詣
書法
諸葛亮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書法藝術趨向成熟的時代。諸葛亮喜愛書法,在青少年時代就進行過刻苦的訓練,能寫多種字體,篆書、八分、草書都寫得很出色。
南朝梁陶弘景是一位大書法家,他所著《刀劍錄》記載:“蜀章武元年辛丑(公元221年),采金牛山鐵,鑄八鐵劍,各長三尺六寸,……并是孔明書作風角處所。”虞荔《古鼎錄》記載:“諸葛亮殺王雙,還定軍山,鑄一鼎,埋于漢川,其文曰:定軍鼎。又作八陣鼎,沉永安水中,皆大篆書。”“先主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于漢川鑄一鼎,名克漢鼎,置丙穴中,八分書又鑄一鼎于成都武擔山,名受禪鼎;又鑄一鼎于劍山口,名劍山鼎。并小篆書,皆武侯跡。”“章武三年(公元223年)義作二鼎,一與魯王,文曰:‘富貴昌,宜侯王。’;一與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并古隸書,高三尺,皆武侯跡。”北宋時周越所著《古今法書苑》也記載:“蜀先主嘗作三鼎,皆武侯篆隸八分,極其工妙。”。南朝陶弘景,距諸葛亮僅二百余年時間,他的見聞和記述應是有事實依據的。
宋徽宗宣和內府的《宣和書譜》卷13記載:諸葛亮“善畫,亦喜作草字,雖不以書稱,世得其遺跡,必珍玩之”。又說:“今御府所藏草書一:《遠涉帖》。”這說明到北宋末期(公元1119—1125年)在皇宮內府還珍藏有諸葛亮的書法作品。南宋陳思《書小史》記載:諸葛亮“善其篆隸八分,今法帖中有‘玄漠太極,混合陰陽’等字,殊工”。
諸葛亮在政務和軍事活動中,也常有練習書法?!冻5赂尽酚涊d:“臥龍墨池在沅江縣西三十里臥龍寺內。俗傳漢諸葛武侯滌墨于此寺,因名。”諸葛亮在常德一帶活動的時間,是在赤壁大戰之后,戰事十分緊張頻繁,他卻不忘練習書法。
繪畫
唐朝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寫道:“諸葛武侯父子皆長于畫。”張彥遠還在其《論畫》一書中,記載了當時繪畫收藏與銷售的情況。他說:“今分為三古以定貴賤,以漢、魏三國為上古,則趙岐、劉褻、蔡邕、張衡、曹髦、楊修、桓范、徐邈、曹不興、諸葛亮之流是也。”
張彥遠記述當時一些近代畫家如閻立本、吳道子等人繪畫作品的售價:“屏風一片值金二萬,坎者售一萬五千,”“一扇值金一萬。”并說漢魏三國(即上古)畫家的作品,在唐代已是“有國有家之重寶”,“為希代之珍”。張彥遠他的記述中,可以大致看到諸葛亮在中國美術史上的歷史地位和藝術成就。
東晉史學家常璩的《華陽國志》記載:“南中,其俗征巫鬼,好詛盟,投石結草,官常以詛盟要之。諸葛亮乃為夷作圖譜,先畫天地日月君長城府,次畫神龍,龍生夷及牛馬駝羊。后畫部主吏,乘馬幡蓋,巡行安恤。又畫夷牽牛負酒赍金寶詣之之象,以賜夷,夷甚重之。”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諸葛亮的確具有非凡的繪畫才能。他的畫作既取材于現實生活(如南中少數民族的生活)又有神奇而豐富的想象(如神龍等),而且構圖宏偉,場面博大。
音樂
諸葛亮精通音律,喜歡操琴吟唱。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習鑿齒《襄陽耆舊記》:“襄陽有孔明故宅……宅西面山臨水,孔明常登之,鼓瑟為《梁父吟》,因名此山為樂山。”當然還有臥龍吟,真是千古絕唱,《中興書目》記載:“《琴經》一卷,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弦之音,十三徽取象之意。”謝希夷《琴論》也記有:“諸葛亮作《梁父吟》。”《輿地志》記載:“定軍山武侯廟內有石琴一,拂之,聲甚清越,相傳武侯所遺。”從以上記載就足以看出:諸葛亮在音樂方面有著很全面的修養和很高的藝術成就。他既長于聲樂——會吟唱;又長于器樂——善操琴;同時他還進行樂曲和歌詞的創作,而且還會制作樂器——制七弦琴和石琴。不僅如此,他還寫有一部音樂理論專著——《琴經》。
文學
《前出師表》,是中國三國時代蜀漢丞相諸葛亮寫給后主的一篇表。當時為建興五年,蜀漢已從劉備殂亡的震蕩中恢復過來,外結孫吳,內定南中,勵清吏政,兵精糧足;諸葛亮認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實現劉備匡復漢室。表文表達了作者審慎勤懇、以伐魏興漢為己任的忠貞之志和誨誡后主不忘先帝遺愿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摯,文筆酣暢,是古代散文中的杰出作品。
《后出師表》,是三國時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十一月諸葛亮二次伐魏前給蜀后主上的表章,為了與建興五年春第一次北伐前所上表疏區別,后人題曰《后出師表》,此表始見于《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習鑿齒《漢晉春秋》,習氏謂“此表,亮集所無,出張儼默記”,于是,自清代始,出現了關于此表真偽問題的爭辯,至今莫訣。
《誡子書》是諸葛亮臨終前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成為后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言中。通過這些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如此深切。后人留存有多篇《誡子書》。
著作諸葛亮的著作編成《諸葛亮集》。又名‘諸葛氏集’。
《草廬對》
《出師表》
《誡子書》
《誡外甥書》
《將苑》(又名《心書》)
《便宜十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