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無遺策:郭嘉
謀士決定著一場戰(zhàn)役勝負的關(guān)鍵,其中有一人在當(dāng)時可以說是算無遺策,這個人就是郭嘉,他更是被后世譽為三國時期第一謀士,其排名還在諸葛亮之上。下面小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他。
三國時期第一謀士:郭嘉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東漢末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原為袁紹部下,后轉(zhuǎn)投曹操,為曹操統(tǒng)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勛,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在曹操征伐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謚曰貞侯。
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曹操稱贊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
郭嘉簡介
郭嘉字奉孝,系潁川陽翟人。是曹操的軍事智囊團中的核心人物之一,具有超卓不凡的戰(zhàn)略眼光和入骨三分的察人目力。
因為其大局觀出色,在對于作戰(zhàn)目標(biāo)的選擇和作戰(zhàn)時期的把握上經(jīng)常有精辟獨到的成功建議。在曹操徹底粉碎袁紹,呂布等幾個實力強大的軍閥,成就北方霸業(yè)的過程中謀功至偉。
二十七歲時出山輔佐曹操,曹操五大謀士之首,曹操稱贊他說:“吾之子房(張良)也。”
死前留下一封書信幫曹操平定遼東(見《三國演義》33回“曹丕乘亂納甄氏,郭嘉遺計定遼東”)死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9月,年僅38歲。
郭嘉的《十勝十?dāng) ?/h2>
第一是“道勝”:袁紹作為世族軍閥,禮儀繁多而雜亂,為其形式所羈;曹操“體任自然”,因時因事而制宜,“道”高一籌。
第二是“義勝”:曹操“奉順以率天下”,順應(yīng)歷史潮流,合乎道義。
第三是“治勝”:郭嘉以深刻的眼光分析歷史和現(xiàn)實,認為漢末大亂是統(tǒng)治者“政失于寬”,而袁紹以寬濟寬,所以無以御下;曹操“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寬猛相濟的治理措施是切合時要的。
第四是“度勝”:袁紹外表寬厚而內(nèi)心多猜忌,任人唯親戚子弟;曹操則“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問遠近”,在氣度胸襟上勝過袁紹。
第五是“謀勝”:袁紹臨事無策,優(yōu)柔寡斷;曹操機警果敢,“應(yīng)變無窮”。
第六是“德勝”:袁紹沽名釣譽,喜受吹捧,“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曹操以誠待士;“不為虛美”,講究實用,刑賞必諾,“與有功者無所吝”,那些忠正而有遠見的并且務(wù)實的士人“皆愿為用”。
第七是“仁勝”:袁紹懷婦人之仁,見人饑餓,恤念之情形之于表,而對于自己見不到的,則“慮所不及”。這不是政治家的胸懷。曹操對于眼前小事或有疏失,而對于天下大事則“慮之所周,無不濟也”,恩德施乎四海。
第八是“明勝”:袁紹惑于讒言,而曹操則明辨是非,“御下以道,浸潤不行”。
第九是“文勝”:袁紹是非不分,曹操對于正確的“進之以禮”,不正確的則“正之以法”。
第十是“武勝”:袁紹用兵“好為虛勢,不知兵要”,曹操則用兵如神,士卒有所恃,敵人聞而畏。
用現(xiàn)在的觀點來看,郭嘉所指出的這十個方面,包括了政治措施、政策法令、組織路線及各人的思想修養(yǎng)、心胸氣量、性格、文韜武略等多種因素,這都是關(guān)涉事業(yè)成敗興衰的關(guān)鍵。
郭嘉為曹操總結(jié)這“十勝”,也可能是初來乍到之際對曹操的夸贊,也可能是對曹操的鼓勵、要求,希望他能保有這“十勝”,完成統(tǒng)一天下之偉業(yè),自己也便有出頭之日……任何推測都意義不大。無論如何,郭嘉能說出這“十勝”,說明他不僅僅是一個臨事獻策的謀士,而且還有成套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