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是怎么做到歷史名相的
伊尹,名摯,又稱阿衡、保衡為官名者,夏末商初人。道家前身?!读凶?middot;天瑞》稱:“伊尹生乎空桑。”《墨子·尚賢》稱:“伊尹為有莘氏女師仆。”師仆就是奴隸主貴族子弟的家庭教師,這可以和古希臘教育史上以教仆身份任奴隸主子弟的家庭教師相媲美。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伊尹是怎么做到歷史名相的,歡迎大家閱讀。
伊尹是怎么做到歷史名相的
皇甫謐《帝王世紀》記載:“沃丁八年,伊尹卒。死后葬在西亳。今偃師市西10里,漢田橫墓東,離湯冢7里有商阿衡伊尹墓。1983年春,中國考古工作者在今洛陽市偃師市西洛河北岸尸鄉溝一帶發掘的商城宮殿遺址證明此處為商都西亳,而伊尹死后葬于西亳亦無可疑。在今嵩縣城南沙溝龍頭村,明代曾重修過的“元圣祠”,是作為紀念伊尹生地而立的。祠堂有副對聯說:“志耕莘野三春雨,樂讀尼山一卷書”。上聯說的是伊尹事耕桑于莘野(今嵩縣莘樂溝),下聯是說孔丘著書于尼山??梢姽湃耸前岩烈涂浊鸬攘魁R觀的,一個是元圣,一個是至圣。伊尹當了商朝幾個國王的相,為商王朝延續600多年奠定了堅定的政治基礎,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名的賢相。后人所以尊他為圣人,就是因為他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由于商代有關伊尹的文獻極缺,所以伊尹在做“師仆”時如何對奴隸主貴族子弟施教,在被封為尹后,又是怎樣中宮廷施教,很難勾畫出一個像樣的輪廊。但他的哲學思想、教育思想,還可以從《尚書》、《孟子》、《呂氏春秋》、《史記》等書中找出一些零星的記載。
“殷人尊神”既是商代思想的主要特點也是商代教育的主要特點。伊尹就是被稱為“格于皇天”的天的代言人。“格”,也稱“格人”,是人和天之間的媒介。商代 “率民以事神”在教育上的體現就是巫教。說伊尹是太上老師,就是因為他是“格于皇天”的“格人”,亦即巫師。他可以刺探天意,他可以代傳天意,在《伊訓》中,伊尹告誡太甲說:“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就是代天傳意,說明老天爺要用降百祥獎勵作善者,降百殃懲罰作不善者。就是伊尹用天命、人事、禍福對太甲的申戒,也是神道設教思想的體現。
雖然伊尹抬出皇天以先知先覺的天意代言人教育太甲,但那只是借天之威,給君權涂上神授的色彩,以統治百姓。伊尹一方面用君主若不從天意,天必警以禍殃的思想教育太甲,另方面他更重人,特別是帝王的道德修養。在《太甲》篇中,伊尹通過太甲反省的認識說:“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逃)”。這句話強調的是自我修養的重要作用。伊尹還申誥太甲說:“惟天無親,克敬惟親。”意思是說,只有自己克敬、克明、克誠,才能取得臣民的忠和親。他還說:“天難堪,命靡常;常厥德,保厥位。厥德匪常,九有以亡。……漫神虐民,皇天弗保。”意思是說老天爺是難以相信的,命運也是靠不住的。只有常于有德,才能保住王位,否則統治九州的權利就要失去。如果輕漫祖先和神靈,虐殺老百姓,皇天也保不了你的王位,唯一有效的辦法就是“眷求一德”。“一德”就是純一之德。雖然伊尹的整個思想體系是為神權政治服務的唯心主義,但其更重視個人道德修養,以“眷求一德”,以求天佑,以求民歸于一德的思想,在當時是具有進步意義的。
在政治上,伊尹主張“居上克明,為下克忠”。做國王的要“惟親厥德,終始維一,時乃日新”。就是說要始終如一的注意自身道德修養,不斷更新自己的道德意識,使自己“時乃日新”,處于時時追求新的的狀態中。他還強調“任官惟賢材,左右惟其人”。主張尊賢、用賢,用人適當。他強調“臣為上為德。為下為民”。就是做大臣的要上對天子負責,下保庶民安定。并視此為大臣之職。
在教育上,伊尹認為“習于性成”。就是說人的性格、品質是在日常生活行為的習慣培養中形成的。他還說過“慎終于始”的話,可以推知他在做“師仆”時一定是十分重視幼兒的起始教育的。從他放太甲于桐宮,并著訓詞以促太甲覺醒的教育實踐看,他已經懂得并自覺地創設特殊環境教育太甲。這說明,他已看到了環境在教育中的作用。太甲改惡從善,伊尹立即親自到桐宮迎太甲還朝當政,并著書加以褒揚,這一教育實踐,至少說明伊尹對太甲的激勵是適時的。這叫懲惡于前,獎善于后。正確運用獎懲實施教育,這一思想即使在今天也仍不失為教育方法之一。
伊尹對于道德教育是尤為重視的。這從太甲改惡從善后向伊尹作反省檢討的話中可以看到。太甲向伊尹拜手稽首檢討說:“我小子不明于德,自己的根底很不象我爺爺成湯。結構是欲敗度,縱敗禮,敗壞了爺爺的法典,很快使災難降于我身。老天爺作孽還可以補救,自己作孽可就沒有了逃路。我過去違背師保您的教訓,……只是由于你的教育、挽救,才使我知道做人、稱王要善始善終。”伊尹向太甲回拜時繼續教育太甲要“修厥身,允德協天下”。在《咸有一德》中,伊尹用夏朝所以滅亡是因為“夏王弗克庸德”,商湯所以能代夏而立是曲于湯王“眷求一德”的歷史事實教育太甲。告訴太甲,商朝所以稱王天下,不是蒼天偏愛商王,而是老天爺保佑有德的人,不是商王哀求于老百姓,而是老百姓愿意歸順有德之王。在伊尹看來,失德則失天下,求于一德,則能得到天的佑助而得天下。他把帝王的道德教育亦即修德、修身看成是關乎國家存亡興衰的大事,所以處處強調“惟新厥德,終始如一。”在道德教育中,他強調“居上克明,居下克忠,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就是說要求居上的商王要克誠克明,明斷是非;居下的臣民對君上要克誠盡忠。修身的原則是不求全責備他人,對自己則要經常檢點不及他人處,做到自我完善。“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這種道德修養的方法在今天仍不失其教育意義。運用歷史的經驗教訓,教育當代的人,這是伊尹在進行道德教育中的一個有效方法。
在道德上,伊尹主張“德無常師,主善為師”。就是說誰能積眾善之德,誰就可以為師。對于德和政的關系,伊尹說:“七世之廟可以觀德,萬夫之長可以觀政”。意思是說德、政是否修到以德兼眾善以一貫之的程度,這要從萬民是否悅服今王和后世是否尊祀七廟上得到驗證??梢娨烈侵鲝埖抡?。
伊尹的后世紀念
據《皇覽》載:“己氏城有平利鄉,鄉有伊尹冢”。古己氏城即今曹縣楚天集,平利鄉即殷廟村。殷廟村在楚丘西二十余里,西望湯陵,前有神祠,名曰“元圣祠”,為明代知縣范希正重建,其規模與湯陵同例。據傳“同治八年,孫偉人,姚金君等重修之。功竣之夕,近村見寺中紅光沖天,群奔救之,竟非火光,于雞鳴方滅,共驚為異云。”民國以來幾經烽火,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僅存徑五步、周十五步、高丈二之古墓一丘,正殿三楹,拜三楹,伊尹等塑像,及徑五尺周丈五高七尺重兩千斤之大鐘一口,和部分殘斷碣。十年浩劫祠墓夷為平地,碑碣大鐘亦蕩然無存。
伊尹商湯右相,佐湯滅夏,功績卓著,為世人所景仰,其冢祠又為歷史名跡。四周村民為弘揚民族文化,恢復歷史名跡,于舊址處重新封墓建祠,琉璃碧瓦歇山飛檐三楹正殿,又巍然屹立于世間。
看了“伊尹是怎么做到歷史名相的”還想看:
1.伊尹的歷史簡介
2.商湯和伊尹
3.伊尹到底是哪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