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代五帝之一顓頊
顓頊(zhuān xū)(生卒年月不詳),中國上古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號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 。玄帝,在流傳下來神話傳說中,顓頊是主管北方的天帝。后來的虞(舜)、夏、楚都成了他的子孫,成為黃帝系下與帝嚳并列兩系中的一系,成為中華民族人文共祖之一。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上古時代五帝之一顓頊,希望對你有用!
上古時代五帝之一顓頊圖片
上古時代五帝之一顓頊出世
顓頊的母親女樞一次夢見一條直貫日月的長虹飛入腹中,由此懷孕而生顓頊,顓頊生下時頭戴干戈,并有"圣德"字樣。
上古時代五帝之一顓頊為帝
五德始終說成型于戰國時代,所謂"所居玄宮為北方之宮,北方色黑,五行屬水,因此古人說他是以水德為帝,又稱玄帝"很明顯屬于后人根據部分史前歷史按照當時時代的需求進行表述。帝顓頊以帝丘(今河南濮陽)為都城,以句芒為木正、蓐收為金正、祝融為火正、玄冥為水正、句龍為土正,合稱五官。他即位后,嚴格遵循軒轅黃帝的政策行事,使社會安定太平。
顓頊存在的年代與五德始終說成型的年代相差千年之久,尤其在上古的史前歷史極度缺乏文字記載,就這一點上來說,水德、玄帝之類的說法,值得懷疑。不得不感到遺憾的是,在龍骨作為藥材的年代里,有不計其數的可能涉及到史前文明的孤本龍骨都已經被先人吃掉,遺失的歷史恐怕難以尋回了。
上古時代五帝之一顓頊與共工
與顓頊同時,有個部落領袖,叫做共工,主管水利。傳說他是人首蛇身,長著滿頭的赤發,他的坐騎是兩條龍。共工手下有兩個惡名昭彰的神:一個是長著九個腦袋的相柳,它也是人面蛇身,全身青色,性情殘酷貪婪,專以殺戮為樂;另一個是長的兇神惡煞一般的浮游,也是一個作惡多端的家伙。
據說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祝融的兒子。他的部落在河南北部。他對農耕很重視,尤其對水利工作更是抓緊,發明了筑堤蓄水的辦法。那個時候,人類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水的利用是至關重要的。共工氏是神農氏以后,又一個為發展農業生產做出過貢獻的人。
共工有個兒子叫后土,對農業也很精通。他們為了發展農業生產,把水利的事辦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況,發現有的地方地勢太高,田地澆水很費力;有的地方地勢太低,容易被淹。由于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農業生產。因此共工氏制訂了一個計劃,把土地的高處的土運去墊高低地,認為洼地墊高可以擴大耕種面積,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對發展農業生產大有好處。
共工氏的人說話好聽的很,但做起事來邪僻,表面上恭敬,實際上無法無天。共工氏的頭子叫康回,生的髦身朱發,鐵臂虬筋,身高一丈有余,力大無窮。康回為人表面恭敬但內心狡詐,陰謀百出,只是礙于伏羲的大威大德而暫時隱忍為上。伏羲離去后,華夏之民尊奉女媧,康回因此嫉恨,倚仗自己封地的地勢高險,決滔天洪水危害中原,致使華夏天地間一片汪洋。女媧忍無可忍,決定引領華夏之民鏟除共工。
在帝顓頊時期(約公元前25世紀),顓頊部落聯盟與共工部落聯盟在中原地區(今河南北部)的作戰。原始社會晚期,相傳黃帝之孫顓頊號高陽氏,繼黃帝為該部落聯盟首領。他生于若水而居帝丘(今河南濮陽東南),正處黃河(約當今衛河)東岸附近。炎帝的后裔共工,已成為炎帝族分支共工氏部落聯盟的首領,居九有(即九州)黃河中游河西地區(約在今河南輝縣境),在顓頊部落聯盟的上流。當時,黃河經常泛濫成災,禍及百姓。共工氏部落為了自己一己之利修筑西岸河堤,將大水引至東部河堤。大水沖毀東岸河堤,殃及下流顓頊部落聯盟。兩部落聯盟發生沖突,在中原地區展開大戰。顓頊大帝以共工違反天意為由發動群眾,討伐共工。雙方大戰于澶淵(今濮陽西)。最終共工因寡不敵眾而失敗,顓頊統一華夏。
關于共工氏和顓頊爭奪帝位,怒撞不周山的傳說,已經流傳了兩千多年。前邊講的幾個神話,說明在那時我們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釋各種各樣的自然現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規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樣的無力,因此把各種疑惑歸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創造了神話傳說,歌頌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話中盤古、女媧、軒轅黃帝等等傳奇人物來。
至于傳說中的共工氏,當然并不一定實有其事,然而他那種勇敢、堅強,愿意犧牲自己來改造山河的大無畏精神,是值得我們欽佩的。盡管前邊所講的神話和傳說是后人的臆想和藝術加工,但在反映原始社會的某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接近歷史的真實,像部落首領的被神化,就反映了原來是服務于部落的首領轉化成了高踞于社會之上的權力。原始社會也就開始有了階段的分化。
即位后,進行政治改革,借以改變社會現狀,鞏固自己的統治。他在位78年,死時90多歲,顓頊子孫很多,屈原就是自稱顓頊的后裔。后人對顓頊大帝的評價是:靜淵有謀,疏通知事,養材任地,載時象天,依鬼神以治義,治氣以教化,潔誠以祭祀。因他生前崇尚玄色,故后人推戴他為玄帝。
上古時代五帝之一顓頊制歷法
漢初的歷法基本上是沿用秦以來的顓頊歷。顓頊歷是一種古四分歷,以365 1/4日為回歸年長度,29 499/950日為朔望月長度,十九年七閏。漢武帝時,公孫卿、壺遂、司馬遷等受命議造漢歷;最后,在18種改歷方案中選定了鄧平所造的八十一分律歷,稱太初歷。太初歷以365 385/1539日為回歸年長度,29 43/81日為朔望月長度。西漢末年,劉歆修訂太初歷而更名為三統歷。
《顓頊歷》完成于秦獻公十九年(前366年)。該歷以夏正十月為歲首,閏置于九月之后,以該年正月初一日剛好立春為節氣的計算起點。《顓頊歷》有兩大特點: 一是其時秦政權尚僻處于雍州,不與諸侯各國交往。諸侯自大,也以夷翟之邦視秦國,所以它實行的歷法,直到秦統一天下后才推行全國。但又漢行秦歷,才使《顓頊歷》一躍而奉為歷法"正統"。二其時古四分歷理論已非常成熟,所謂《顓頊歷》,只不過是月建有差,歷策卻仍是一個師傅下山的"疇人" 用古四分歷方法擬訂的。由于前367年夏歷十一月初一日干支為乙卯(年干支也是乙卯!),是用古四分歷推步而出,而《顓頊歷》歷家又稱之為"乙卯元"可知,《顓頊歷》不過是"古四分歷"或逕是《殷歷》的一支而已。關于此兩歷關系中的"正統"問題,實在是要與歷史的看法來個"否定之否定"。
上古時代五帝之一顓頊創制九州
據《乾隆御批綱鑒》記載,中國九州的建置區劃,創制于顓頊。黃帝時代雖然統一了中原地區,但和蚩尤部族長期形成對立局面。直至顓頊,才形成各民族真正統一。在此基礎上,顓頊對中國區域建置進行明確規劃,確定兗、冀、青、徐、豫、荊、揚、雍、梁九州的名稱和分轄區域。《史記》上說他統領疆域"北至幽陵(今河北、遼寧一帶),南至交趾(今廣東、廣西、越南一帶),西至流沙(今甘肅一帶),東至蹯木(今東海),"極其廣大。
上古時代五帝之一顓頊作曲承云
據《呂氏春秋·古樂》記載,帝顓頊生自若水,實處空桑,乃登為帝。惟天之合,正風乃行,其音若熙熙凄凄鏘鏘。帝顓頊好其音,乃令飛龍作,效八風之音,命之曰承云,以祭上帝。乃令鱔先為樂倡。鱔乃偃寢,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
上古時代五帝之一顓頊人物評價
顓頊、帝嚳是上古時期"三皇五帝"中的第二位和第三位帝王,前承炎黃,后啟堯舜,奠定華夏基根,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國學大師范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簡編》中寫道:"漢以前人相信軒轅黃帝、顓頊、帝嚳三人為華族祖先,當是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