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氏和炎帝是同一個人嗎?
阪泉之戰曾見載于春秋時期的史籍中。公元前636年由于內亂,周王出奔于鄭國,次年狐偃建議晉文公“求諸侯,莫如勤王”。[1] 晉文公“使卜偃卜之,曰:吉,遇黃帝戰于阪泉之兆”。后來司馬遷“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于海、南浮江淮”,收集民間傳說并進行實地考察,參證文獻記載寫成《史記·五帝本紀》,復原了阪泉之戰的歷史過程。
今天學習啦小編將與大家分享:神農氏和炎帝是同一個人嗎?;具體內容如下,希望大家會喜歡!
神農氏是炎帝嗎?
繼伏羲以后,神農氏是又一個對中華民族頗多貢獻的傳說人物。除了發明農耕技術外,還發明了醫術,制定了歷法,開創九井相連的水利灌溉技術等。因為他發明農耕技術而號神農氏,可是他又稱炎帝、赤帝、烈(厲)山氏,則又成了與黃帝相爭天下的首領。長期以來,對于神農氏是否即炎帝這個問題,一直懸而難決。
《白虎通義•號》說,神農氏能夠根據天時之宜,分地之利,創作了來招等農具,教民耕作,使人民獲得很大的好處,故號神農?!妒辣?bull;帝系篇》則首把炎帝和神農氏扯在一起稱“炎帝神農氏”,謂炎帝即神農氏,炎帝身號,神農代號。漢高誘注《淮南子•時則訓》,提到赤帝時又把赤帝與神農氏合起來,說赤帝即炎帝,少典之子,號為神農,南方火德之帝?!蹲髠鳌?、《國語》和《禮記》曾提到烈山氏能夠播植百谷百蔬。東漢鄭玄注《禮記》和三國韋昭注《國語》,都說烈山氏為炎帝。《水經注》卷三十二又把烈山氏和神農氏相并,說謬水西南經過厲鄉南,水南有重山,就是烈山,山下有一個洞穴,相傳是神農氏的誕生處,所以《禮記》稱神農氏為烈山氏。而有關烈(厲、列)山氏稱號的緣起,又有二說?!堵肥贰氛J為,烈山原字當作列山或厲山,因神農氏“肇跡”于列山,故以列山、厲山為氏。劉城淮《中國上古神話》則認為炎帝為人神,放火燒山很猛烈,故為烈山氏。
《史記•五帝本紀》則隱喻炎帝與神農氏并非一人,說黃帝時,神農氏的時代已經衰落,諸侯之間互相侵伐,暴虐百姓,神農氏不能征討,于是黃帝“修德振兵”,討伐危害最大的炎帝和蚩尤,把他倆伐滅后威望大振,于是代神農氏而有天下。神農氏不事征伐,這與《莊于•盜跖》說神農氏“無有相害之心”、《商君書•畫策》說神農“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相符合,怎么會變成炎帝這樣“侵伐諸侯,暴虐百姓”的人呢?英勇善戰的黃帝,竟然要與他“三戰,然后得其志”。此外,《史記•封禪書》分列炎帝和神農氏為二人,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也主張炎帝、神農氏為二人。
由上觀之,神農氏和炎帝是否即一人,仍無確解。
關于神農氏的爭論
炎帝和神農氏的關系,學術界長期以來形成了觀點截然相反的兩派:一派認為炎帝就是神農氏。如湖南的炎帝陵紀念館就是把炎帝作為神農來祭祀的,所以紀念館內就有炎帝嘗百草的主題。而另一派則認為炎帝和神農是兩個系統的人,不可能是同一人。古籍中關于炎帝、神農氏的記載如下:
《帝王世紀》曰:“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寶,其先即炎帝母家有喬氏之女,世與少典氏婚,故《國語》兼稱焉。及神農氏之末,少典氏又取附寶……生黃帝于壽丘”很明顯,少典、有喬都應為古國名或部落名。
又司馬貞作《三皇本紀》,“神農納奔水氏之水曰聽妃詙。為妃。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軒轅氏興焉。”所以跟黃帝大戰的那個炎帝不是我們引為圣人的那個炎帝,而應為榆罔。
又有人說“神農氏統治經歷了七十個世代(一說十七個世代),到黃帝部落崛起的時候才衰落下去了。”這個說法應該是出自《尸子》?!妒印罚?ldquo;神農氏七十世有天下,豈每世賢哉?”這里要說明一下,按《三皇本紀》“女媧氏沒,神農氏作。”神農氏是一個部落,它的首位領袖不是“炎黃”中的炎帝。《尸子》中說的七十世應該是整個神農氏共傳了七十世,跟《三皇本紀》不一樣。
由于上古時的記載缺乏詳盡的文獻記錄和考古資料,所以炎帝與神農氏是否為同一人,目前還沒定論。
繼伏羲以后,神農氏是又一個對中華民族頗多貢獻的傳說人物。除了發明農耕技術外,還發明了醫術,制定了歷法,開創九井相連的水利灌溉技術等。因為他發明農耕技術而號神農氏,可是他又稱炎帝、赤帝、烈(厲)山氏,則又成了與黃帝相爭天下的首領。長期以來,對于神農氏是否即炎帝這個問題,一直懸而難決。
《白虎通義•號》說,神農氏能夠根據天時之宜,分地之利,創作了來招等農具,教民耕作,使人民獲得很大的好處,故號神農?!妒辣?bull;帝系篇》則首把炎帝和神農氏扯在一起稱“炎帝神農氏”,謂炎帝即神農氏,炎帝身號,神農代號。漢高誘注《淮南子•時則訓》,提到赤帝時又把赤帝與神農氏合起來,說赤帝即炎帝,少典之子,號為神農,南方火德之帝?!蹲髠鳌?、《國語》和《禮記》曾提到烈山氏能夠播植百谷百蔬。東漢鄭玄注《禮記》和三國韋昭注《國語》,都說烈山氏為炎帝?!端涀ⅰ肪砣职蚜疑绞虾蜕褶r氏相并,說謬水西南經過厲鄉南,水南有重山,就是烈山,山下有一個洞穴,相傳是神農氏的誕生處,所以《禮記》稱神農氏為烈山氏。而有關烈(厲、列)山氏稱號的緣起,又有二說?!堵肥贰氛J為,烈山原字當作列山或厲山,因神農氏“肇跡”于列山,故以列山、厲山為氏。劉城淮《中國上古神話》則認為炎帝為人神,放火燒山很猛烈,故為烈山氏。
《史記•五帝本紀》則隱喻炎帝與神農氏并非一人,說黃帝時,神農氏的時代已經衰落,諸侯之間互相侵伐,暴虐百姓,神農氏不能征討,于是黃帝“修德振兵”,討伐危害最大的炎帝和蚩尤,把他倆伐滅后威望大振,于是代神農氏而有天下。神農氏不事征伐,這與《莊于•盜跖》說神農氏“無有相害之心”、《商君書•畫策》說神農“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相符合,怎么會變成炎帝這樣“侵伐諸侯,暴虐百姓”的人呢?英勇善戰的黃帝,竟然要與他“三戰,然后得其志”。此外,《史記•封禪書》分列炎帝和神農氏為二人,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也主張炎帝、神農氏為二人。
由上觀之,神農氏和炎帝是否即一人,仍無確解。
炎帝世系
神農氏:部族首領稱炎帝,名石年,姜姓,羊圖騰。生于陜西寶雞姜水流域,傳說在位140年(約公元前3216~前3077年),一說在位120年,卒葬湖南茶陵(今酃縣塘田鄉鹿原陂,又名炎陵山、皇山)。是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其著名后裔有蚩尤氏、烈(厲)山氏、共工氏、四岳氏等。
蚩尤氏:炎帝之后(一日先仕于炎帝),出自羊水,仕于黃帝。為主金之官,默觀神農世衰,潛鑄金類,以為利器,舉兵逐榆罔(炎帝裔),自號炎帝。后作兵伐黃帝,并曾請風伯雨師助戰,終為黃帝擊敗于涿鹿之野,被殺。他是戰神和兵器之神,而兵器的發明乃源自農具和其他生產工具。
共工氏:亦名共攻氏,炎帝后裔。性格暴戾,易于為非。相傳因與顓頊爭強為帝,曾與東夷族大戰,不勝,而怒觸不周之山,致使天傾地陷,造成人間大災難。
烈山氏:又叫厲山氏,其首領為烈山或柱。《國語•魯語上》云:“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載:“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抖Y記•祭法》則稱:“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植百谷。”一般認為烈山氏為炎帝后裔,仍為農神、谷神。烈山,本是燒山墾田之意。
四岳氏:首領為伯夷,姜姓,傳為共工之從孫,曾助禹平治水土。后繁衍出齊、呂、申、許四支后裔。
第二世,臨魁,炎帝長子,在位80年(公元前3076~前2997年)。
第三世,帝承,在位60年(公元前2996~前2937年)。
第四世,帝明,在位49年(公元前2936一前2888年)。
第五世,帝直,在位45年(公元前2887一前2843年)。
第六世,帝來(厘),在位48年(公元前2842~前2795年)。
第七世,帝裹(哀),在位42年(公元前2794一前2753年)。
第八世,榆罔,名克,居長,在位55年;因德不及其弟軒轅,故讓位。軒轅即黃帝,姓有熊氏。
第九世,名器,榆罔子。
第十世,名祝融,器之子;卒葬衡山(在今湖南)。
第十一世,名術囂,祝融子。
第十二世,名勾龍,術囂子。
第十三世,名垂,勾龍子。
第十四世,名共工。
第十五世,名伯夷,著名賢人,佐堯帝掌四岳,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于呂,為呂侯,是即呂氏得姓之始。姜太公呂尚,即其后。
炎帝子孫
炎帝的妻子,既赤水氏的女兒聽訞與炎帝生了炎居、生女兒女娃(精衛),炎居生節并,節并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生共工,共工生術器、后土,后土生噎鳴,噎鳴生十二子,名子代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