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石器時代介紹
中國發現的中石器時代遺存,已知有陜西 大荔沙苑(中石器到新石器早期)、河南許昌靈井(中石器時代早期)和山西沁水下川 (舊石器晚期到中石器時代)等。下面是中國中石器時代介紹。
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之間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過渡性階段。直接取之于自然的攫取性經濟高漲、并孕育向生產性經濟轉化的時期。地質時代屬于全新世。在世界范圍內約開始于距今1.2萬年,結束的年代在各地區很不一致。
此時,更新世最后一次冰期已經消退,氣候由嚴寒轉為比較溫暖。經濟生活仍然基本上是漁獵和采集。因原來適應寒冷氣候的大型動物消失,人們面對現生的動物群,改以獵取中小型野獸為主,其中大宗的獵物是鹿類。狗已成為家畜,在歐洲和西亞的一些地方,可能已開始馴養豬或山羊。隨著人們采集活動經驗的積累,在西亞一些地區,采集目標逐漸集中于大麥、小麥等野生禾稼,這可看作是農業起源的前奏。
人們還從水域獲取更多的魚、貝類,以豐富食源。此時繼續使用直接打制的大型石器,而占主體地位、間接打制的細石器工藝更為成熟,出現用細石片鑲嵌在骨木柄上的箭、刀等進步的復合工具。鏢、錐等骨器也較為精良實用。弓箭的普遍使用,使狩獵效率大為提高。總之,整個漁獵采集經濟比舊石器時代有了長足進步。人們除依舊利用自然洞穴棲息外,還有了季節性的窩棚居址。埋葬死者的習俗比舊石器時代也更加復雜。
對中國的中石器時代考古薄弱,有待進一步探尋研究。有較重要的發現,如陜西省大荔縣沙苑的30余處地點,或直接稱為沙苑文化。但也有人認為這里的遺存文化性質尚難確定。中國中石器文化也以發達的細石器為特征,它繼承中國舊石器時代晚期細石器工藝的傳統,存在船底形、楔形和圓錐形石核,并多從這些石核上剝離下規則的長條形石葉,鑲嵌成刀刃直接使用。在嶺南地區,除細石器傳統的遺存外,還在眾多洞穴遺址中,與現生動物群遺骸伴出打制的大型石器、局部磨制的切割器和穿孔的礫石等。因年代早又無陶器共存,有些學者認為它們也屬于中石器文化的遺存。
許多學者從年代、環境、動植物群、經濟、技術、文化特征、地層關系等方面論述,堅持在世界大多數地區應當劃分出中石器時代。也有的學者認為中石器時代并無普遍性意義,或另劃續舊石器時代、先新石器時代、前陶新石器時代等,而不接受中石器時代的概念。
中國發現的中石器時代遺存,已知有陜西大荔沙苑(中石器到新石器早期)、河南許昌靈井(中石器時代早期)和山西沁水下川(舊石器晚期到中石器時代)等。歐洲從公元前10000~4000年屬于中石器時代,以英國和德國北市的阿齊爾文化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