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石器時代
中國大約在前1萬年就已進入新石器時代。由于地域遼闊,各地自然地理環境很不相同,新石器文化的面貌也有很大區別,大致分為三大經濟文化區:
1.旱地農業經濟文化區,包括黃河中下游、遼河和海河流域等地,這里是粟、黍等旱作農業起源地,很早就飼養豬、狗,以后又養牛、羊等。有大地灣遺址、上山遺址,半坡遺址和大汶口遺址等。
2.水田農業經濟文化區,主要為長江中下游。嶺南地區農業則一直不發達,漁獵采集經濟占有較重要的地位,可劃為一個亞區。本區很早就種植水稻,是稻作農業的重要起源地。早期飼養豬、狗,以后陸續養水牛和羊。有河姆渡遺址,江西萬年仙人洞及吊桶環遺址,湖南道縣玉蟾巖遺址,浙江余杭良渚遺址等。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遺址,出土物中發現水稻遺存,證明了長江下游及其附近地區是中國也是世界水稻栽培的起源中心。 [
3.狩獵采集經濟文化區,包括長城以北的東北大部、內蒙古及新疆和青藏高原等地,面積大約占全國的三分之二。這個區域除個別地方外基本上沒有農業,細石器特別發達而很少磨制石器,陶器也不甚發達。
新石器時代是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后一個階段。以使用磨制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這一名稱是英國考古學家盧伯克于1865年首先提出的。這個時代在地質年代上已進入全新世,繼舊石器時代之后,或經過中石器時代的過渡而發展起來,屬于石器時代的后期。年代大約從1.8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中國新石器時代主要特征是早期陶器、彩陶、玉器、卜骨和石器等。
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
按照中國各地出土的新石器文化遺址測定的年代簡要介紹如下:
●前7500年–前6100年彭頭山文化
彭頭山遺址位于湖南省澧縣澧陽平原中部。主要文化堆積為彭頭山文化時期遺存,是長江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年代距今約8200-7800年。位于長江中游,湖南西北部
●前7000年–前5000年裴李崗文化
裴李崗遺址位于新鄭縣城西北約8公里的裴李崗村西,面積2萬平方米。1977年至1979年先后4次發掘,揭露面積2700多平方米。發掘墓葬114座、陶窯l座、灰坑10多個。
●前6500年–前5500年后李文化
后李文化遺址位于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陵街道后李官村西北約500米處、淄河東岸的二級臺階上,它地處沂泰山系北側山前沖積扇和魯北平原,距臨淄區辛店城區約12公里,西北距臨淄齊國。已發現的8處后李文化遺址,均分布于泰沂山系北麓的前平原地帶,分布范圍東起淄...西河遺址的后李文化遺址主要有房址、灰坑和灰溝等。出土遺物以陶器為主。臨淄中國古車博物館位于臨淄區齊陵鎮后李官莊,坐落在后李文化遺址上,是當代中國首家最系統、最完整、以車馬遺址與文物陳列融為一體的古車博物館。
●前6200年–前5400年興隆洼文化
興隆溝遺址位于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興隆洼林西縣白音長汗,地處大凌河支流牤牛河上游左岸。位于內蒙古-遼寧交界處
●前6000年–前5500年磁山文化遺址位于河北武安市西南20公里磁山村東南臺地上,北靠紅山,南臨洺河,占地近14萬平方米,現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前5800年–前5400年大地灣文化大地灣遺址位于天水市秦安縣東北五營張邵店村,距天水市102公里。
●前5500年–前4800年新樂文化遺址位于皇姑區黃河大街新開河北岸的新樂文化遺址,于1973年首次發掘,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的村落遺址,占地面積17.8萬平方米,其布局與半坡文化相似
●前5400年–前4500年趙寶溝文化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趙寶溝小山聚落址,半地穴房址,幾何形刻劃紋,靈神物紋,缽、罐、尊等。
●前5300年–前4100年北辛文化位于滕州官橋鎮北辛村北,薛河旁的高地處。是7000年前一個氏族部落的聚居地。
●前5000年–前4500年河姆渡文化遺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鎮,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度4米左右,疊壓著4個文化層
●前5000年–前3000年大溪文化遺址位于瞿塘峽東口,大寧河寬谷岸旁的大溪鎮,是我國長江流域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它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母系社會的重要遺跡.1959和1975年曾3次發掘.
●前5000年–前3000年馬家浜文化遺址在距嘉興市區7.5公里的秀城區城南街道馬家浜村,于1959年春發現.
●前5000年–前3000年仰韶文化遺址,位于三門峽市澠池縣城北9公里處的仰韶村。1921年經中國政府批準,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和我國考古學家袁復禮一起進行了首次發掘。發掘范圍分布于河南、陜西及山西。
●前4700年–前2900年紅山文化內蒙古赤峰紅山后巴林右旗那斯臺出土文物有之字紋筒形罐、彩陶、女神像,大型柳葉狀石耜,玉龍等,積石墓。
●前4100年–前2600年大汶口文化遺址位于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區大汶口鎮,大汶河東西貫穿,將其分為南北兩片。遺址總面積80余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2~3米
●前3400年–前2250年良渚文化位于浙江余杭縣良渚、安溪、長命三個鄉,靠公路兩邊。發現于1936年,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聚居的地方。出土的陶器質地夾細沙的灰黑陶和泥質灰胎黑皮陶為主,器表的裝飾多素面,打磨光亮,少數有精細的刻花和鏤孔紋飾,或施彩繪;常見的有鼎、豆、壺、簋、盤、杯、甕等。玉器發現也很多,有壁、琮、璜、墜、環、珠等,雕琢精細,大部分出土于墓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