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有什么特點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被發現,所以被稱為仰韶文化,它的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那么仰韶文化有什么特點?
仰韶文化是距今約5000~7000年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一種文化。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發現。主要分布于黃河中下游一帶,以河南西部、陜西渭河流域和山西西南的狹長地帶為中心,東至河北中部,南達漢水中上游,西及甘肅洮河流域,北抵內蒙古河套地區。已發掘出近百處文化遺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較同一的文化特征。生產工具以較發達的磨制石器為主,常見的有刀、斧、錛、鑿、箭頭、紡織用的石紡輪等。骨器也相當精致。有較發達的農業,作物為栗和黍。飼養家畜主要是豬,并有狗。也從事狩獵、捕魚和采集。各種水器、甑、灶、鼎、碗、杯、盆、罐、甕等日用陶器以細泥紅陶和夾砂紅褐陶為主,主要呈紅色,多用手制法,用泥條盤成器形,然后將器壁拍平制造。
紅陶器上常有彩繪的幾何形圖案或動物形花紋,是仰韶文化的最明顯特征,故也稱彩陶文化。選址一般在河流兩岸經長期侵蝕而形成的階地上,或在兩河匯流處較高而平坦的地方,這里土地肥美,有利于農業、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如臨潼姜寨的村落遺址,約有100多座房屋,分為5組圍成一圈,四周有濠溝環繞,反映出當時有較嚴密的氏族公社制度。仰韶文化屬于母系氏族公社制繁榮時期的文化。早期盛行集體合葬和同性合葬,幾百人埋在一個公共墓地,排列有序。各墓規模和隨葬品差別很小,但女子隨葬品略多于男子。
仰韶文化距今大約7000年左右,是我國新石器時代彩陶最豐盛繁華的時期。它位于黃河中游地區,遍及河南、山西、陜西、甘肅、河北、寧夏等地。
由于時間跨度與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必須分類加以區別,主要有半坡類型,廟底溝類型以及西王村三大類型。[2]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藝相當成熟,器物規整精美,多為細泥紅陶和夾砂紅陶,灰陶與黑陶較為少見。其裝飾以彩繪為主,于器物上繪精美彩色花紋,反映當時人們生活的部分內容及藝術創作的聰明才智。另外還有磨光、拍印、等裝飾手法。造型的種類有杯、缽、碗、盆、罐、甕、盂、瓶、甑、釜、灶、鼎、器蓋和器座等,最為突出的是雙耳尖底瓶,線條流暢、勻稱,極具藝術美感。
仰韶文化特點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期時代文化。它的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它的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今天在中國已發現上千處仰韶文化的遺址,其中以河南省和陜西省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的名稱來源于其第一個發掘地—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
仰韶文化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文化,其村落或大或小,比較大的村落的房屋有一定的布局,周圍有一條圍溝,村落外有墓地和窯場。村落內的房屋主要有圓形或方形兩種,早期的房屋以圓形單間為多,后期以方形多間為多。房屋的墻壁是泥做的,有用草混在里面的,也有用木頭做骨架的。墻的外部多被裹草后點燃燒過
仰韶文化的農耕石器包括石斧、石鏟、磨盤等,除此之外還有骨器。除農耕外仰韶文化的人顯然還進行漁獵。在出土的文物中有骨制的魚鉤、魚叉、箭頭等。仰韶文化前期的陶器多是手制的,中期開始,來加強其堅固度和耐水性。
對仰韶文化墓地的發掘為對它的認識帶來了許多貢獻。墓地的隨葬品和下葬的方式為當時的生活方式、信仰、生活條件帶來了許多啟發。出現輪制的。一些陶器上留有布和編織物印下來的紋路,由此可見仰韶文化有編織和織布的手工業。在發掘的動物骨頭中除獵取的野生動物外還有大量狗和豬的骨格,羊比較少。
對于仰韶文化的內部分類、時間上的分類以及各個遺址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學術界還有爭論。對仰韶文化的社會結構也還有不同的看法。大多數學者今天認為它主要是一個父系社會,早期的母系社會的論點現在只有比較少的人支持了。仰韶文化向人們展示了中國母系氏族制度繁榮至衰落時期的社會結構和文化成就。
當時瑞典的安特生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參與發掘仰韶文化遺址后曾經認為仰韶文化來自西方的論點,但是后來他自己又加以否定。現在一般認為陜西地區的仰韶文化是繼老官臺文化之后發展起來的,按時代順序可以分為半坡類型、廟底類型和半坡晚期類型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河南龍山文化被看做它的繼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