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仙女是誰
七仙女是傳說中玉皇大帝的七個女兒,由此衍伸出眾多美麗的傳說故事,如董永與七仙女,七仙女與仙浴潭,另有馬來西亞同名的樂隊組合和同名的歌曲。
七仙女神話傳說中王母的七個女兒。《西游記》里七仙女的名字是:紅衣仙女、青衣仙女、素衣仙女、皂衣仙女、紫衣仙女、黃衣仙女、綠衣仙女。《西游真詮》中稱她們是王母之女。由此衍伸出眾多美麗的傳說故事,如董永與七仙女,七仙女與仙浴潭等。七仙女,傳說是七位仙女中最小的一個,她最心靈手巧,且心地十分善良。
一天,七仙女得知丹陽境內(今安徽馬鞍山博望區董山里村)有一年輕人姓董名永,因家貧無錢安葬死去的父親,只得賣身為奴。七姐深受感動,私下天庭與董永結百年之好,在大槐樹下成就姻緣。可惜作媒人的大槐樹一時高興,把"百年好合"說成"百天好合",害得董永七姐只有百日緣分。七姐用巧手金梭織出了10匹錦絹贖出了董永,準備整治家園恩愛白頭。
不料玉皇大帝得知十分震怒,急召七姐回天,七姐不得不忍痛飛去。她的織布校化成了飛梭石,織機留在了人間,人們在夜深人靜時仍能聽到"咔喳、咔喳"的織機聲。每年正月十五的 晚上,身著盛裝的姑娘聚集在飛梭石旁,手捧針線盒向七姐乞巧,唱乞巧歌。唱完乞巧歌后,還要詢問年成好壞、吉兇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
豫章郡新喻縣的一個男子,看見田間有六七個女子,都穿著羽毛做成的衣服。他不知道她們是鳥,就爬上前去,拿了其中一個女子脫下來的羽毛衣服,取來把它收藏了。接著就走近那幾只變成了女子的鳥。那幾只鳥各自飛跑了,只有一只鳥不能飛走。這男子就娶了她當作妻子,一共生了三個女兒。她后來讓女兒去問父親,才知道那衣服藏在稻垛下,她找到衣服,便穿上飛跑了。后來她又來迎接三個女兒,女兒們也都飛走了。
明代人所編的一部載錄宋元舊話本的小說集《清平山堂話本》在中國早已失傳,20世紀初由日本傳回國內,書中保存著一篇完整的話本小說《董永遇仙傳》。董永的兒子董仲舒為了尋母,道士嚴君平指點道:“難得這般孝心。我與你說,可到七月七日,你母親同眾仙女下凡太白山中采藥,那第七位穿黃的便是。”董永所遇的仙女第一次成了“七仙女”。從此之后,明清以來的各種地方戲中,董永所遇的仙女都叫七仙女了。織女一下子變成了七位,那么在天上,她們又是什么星宿的化身呢?
考證
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可謂家喻戶曉。1950年,這個傳說有賴于源于安慶的黃梅戲電影《天仙配》而大揚于《七仙女》王建峰 繪天下。2002年10月26日中國郵政局發行的一套郵票《民間傳說———董永與七仙女》,更是擴大了這個傳說在當代生活中的影響度。但是,自古以來,人們對傳說中的兩個主人公董永與七仙女的來源則不甚清楚,一般認為故事來源于懷寧黃梅山區的傳奇《董永遇仙》。董永一角是來源于歷史人物還僅是傳說人物?唐宋以來,博興、孝感、丹陽、東臺、通州、蒲州、河間等地都稱有董永遺跡,可見人們并不認為董永是可靠的歷史人物。至于七仙女,至今仍有人將之混同為織女,到頭來,董永與牛郎之間的關系便難以理清。
董永遇仙傳說發生于東漢中葉,支持這個結論的可靠材料過去只發現了三條,第一條見于東漢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修建的今山東嘉祥縣境內的武梁祠石刻,該石刻上有董永孝養父親的畫像,但是畫像中還沒有出現仙女的蹤影。第二條是魏曹植樂府詩《靈芝篇》:“董永遭家貧,父老無財遺。舉假以供養,傭作致甘肥。責家填門至,不知何用歸。天靈感至德,神女為秉機。”第三條見于東晉干寶《搜神記》卷1:“漢董永,千乘人。少偏孤,與父居。肆力田畝,鹿車載自隨。父亡,無以葬,乃自賣為奴,以供喪事。”董永上工的路上遇到一個女子,那女子要與他成親,董永推脫不了,便一同來到主人家。婦人“能織”,“一旬織縑百匹”。幫助董永償清債務后,便與之告別了。臨行之時,她向董永交了底:“我,天之織女也,緣君至孝,上帝令我助君償債爾。”
在中原的駐馬店市,關于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似乎更具有人性味。據說董永的老家在山東青州,因為兵災,母親不幸死去。臨死前,母親囑咐董永,趕快用車子推著父親回到中原去,到姥娘家生活。董永就用小推車推著父親,一路顛沛流離來到了汝南郡。由于父親體弱多病,加上長途勞累,一進汝南便撒手人寰。董永身上沒有一分錢,為了埋葬父親,最后董永把自己賣給了財主裴氏,用賣自己的銀子埋葬了父親。
董永向姥娘家趕去的時候,走到村南邊的一座小石橋上,橋上站著一位美麗的姑娘。董永問,你攔我做什么?姑娘嫣然一笑說,我要嫁給你,和你做夫妻。姑娘的話把董永嚇得魂飛魄散,趕忙調頭下橋,繞到村后進村。誰知迎面又碰上了那位姑娘攔住去路,董永千般央求,讓姑娘放過自己。姑娘爽快地說,我是玉皇大帝的七女兒,在天上看到你賣身行孝的事,我很感動。如今世上很難找到像你這樣孝順的人了。所以,我背著爹娘來到凡間,下嫁給你,幫你還債。
一席話說得董永感激萬分,再三思量,遂決定帶姑娘回姥娘家成親。成親后的董永和七仙女恩恩愛愛,男耕女織,很快就還清了裴財主的錢,并生下一個兒子,取名叫董仲。
后來,董永與七仙女在村前相會的地方,叫前董會,在村后相會的地方叫后董會。二人相會的石橋,叫遇仙橋,據說橋上還留有七仙女的腳印。
其實,董永是實有其人的。筆者發現,歷代史料中至少記錄了四個名叫董永的人。第一個董永記在《漢書》卷17《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中。有一個叫做董忠的人,因為告發別人的一個陰謀而立功,被漢宣帝封為高昌壯侯。后來他的兒子董宏、孫子董武又相繼為侯。西漢末年,董武為王莽所廢。幸運的是,27年之后,東漢光武帝為了收買人心,復封被王莽所廢的西漢故侯時,建武2
年(公元26年)高昌侯第四代(玄孫)董永又被朝廷找到,再度封侯。《漢書》明確記載,董永生活于“千乘”(今山東青州,即高昌侯國所在地),與《搜神記》所記完全一致:“漢董永,千乘人。”因這條材料記在《表》中,且非常簡略:“侯永紹封”,歷來不為人所知。第二個董永生活在東漢末年。最早記下這個董永名姓的材料首見于南宋人婁機所撰的《漢隸字原》卷1:“孟郁堯廟碑陰。碑云:刊碑勒諜。碑皆載仲氏父祖兄弟子孫所歷所終之官,獨有一董永為異姓。”若此碑文所錄不誤,可以確定,公元167年左右今山東曹縣(濟陰)之地有一位大約五十上下的鄉紳董永其人。第三個董永在唐代,《新唐書·孝友傳》記載河間有一個孝子董永,曾受到朝廷旌表。第四個董永在宋代,《宋史·董槐傳》的傳主董槐是南宋的名相,他的父親叫董永。
以上四個董永,只有兩漢之間的那個董永最有可能是傳說主角的歷史原型。董武被廢后不久,正逢亂世,山東猶受其害,董武父子生活艱難自不必說,即所謂“董永遭家貧,父老無財遺”。所謂“遭”家貧,只能說明原先董永并不家貧,后來因發生變故,所以致貧;如若原就貧寒,父老豈有“遺財”?董永在貧寒中能“舉假以供養,傭作致甘肥”正是他孝行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