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鎖龍的神話故事
孽龍倒在地上之后,很快顯出了自己的原形。李冰趕緊吩咐百姓將早已準備好的粗大的鐵鏈,嚴嚴實實地把這條孽龍捆縛起來,牢牢地鎖在江中的一個深水潭中。下面給大家介紹李冰鎖龍的神話故事。
秦朝的時候,四川的成都平原附近經常發大水。秦昭王于是任命很有治水才能的李冰到蜀郡去擔任郡守,主持治理那里的水患。
原來,這岷江里面有一個江神,是一條作惡多端的孽龍。它稍有一點不高興,就會興風作浪,下起大暴雨,淹沒兩岸的莊稼和村莊,禍害百姓。它要求當地的老百姓在每年的六月二十三日,選出一個最漂亮的童女給它作媳婦,并且還要每家每戶集結巨資給它舉行熱熱鬧鬧的婚禮。要是哪里有一點不遂它的心意,它就會發大水危害百姓。當地的老百姓每年為了給江神辦婚禮的事,弄得家家戶戶,一個個人心惶惶。深怕自己的女兒會受到江神的殘害,同時也承擔不起那給江神辦婚禮用的資費。許多的人家為了躲避江神的悲慘迫害,不得不拖兒帶女遠走他鄉,這樣,致使岷江一帶漸漸土地荒蕪,人煙漸漸稀少了很多。
李冰到蜀郡上任后不久,他就弄清楚了這里的情況,并且決定不惜自己的性命也要治一治這條孽龍。
眼看一年一度為江神娶媳婦的日子又到了。那些替江神主辦婚事的人正在商量著如何給江神籌集錢財,以及選定誰家的姑娘時,李冰找到了他們,對這些人說:“今年的錢資就不用籌集了,新娘就選定我家的小女,事情就這樣定下來了,你們就不要再多費什么心思了。”百姓聽說李冰郡守如此的舍已為人,都感激涕零,同時也為李冰擔心。他們擔心李冰會出什么事,他們也不愿失去這樣的好郡守,都希冀他們的郡守能夠戰勝這條孽龍,消除禍患。
到了六月二十三日這一天,李冰把自己的女兒打扮得風姿綽約、美艷絕倫,一同來到江邊。主祭人登上祭江神壇祭奠完之后,壇下鑼鼓沖天,鐘樂齊鳴。三鼓過后,江面上突然波濤涌起,水柱沖天有十余丈高,這就是江神來迎接新娘的儀式。這個時候,人們本應把新娘送入水中。可是,李冰連忙制止了他們,說:“不用著急。我這次能與江神結為姻親,真是榮幸萬分,然而江神的尊顏,我李冰很想能夠目睹為快,還請江神早點現身,不要誤了這好時辰。”說完,親自斟滿了一杯酒,走上祭壇舉起奉上。
可是過了很久,就是不見江神的影子。李冰見到如此情景,知道江神在戲弄百姓,不由勃然大怒道:“你這作惡多端的孽龍,殘害百姓,致使民不聊生,今天我李某為了使百姓的能夠安居樂業,情愿以性命與你拼搏,你就快點現形吧!”說著,就提上寶劍,奮身跳入江中。這時,江上的水柱不見了,好像變得風平浪靜的樣子,只是隱隱覺得有些地動山搖的感覺。
過了大約一個時辰,狂風大作,煙塵蔽日,恍恍惚惚之中,人們看到江邊有兩條青黑色的犀牛在拼命地激烈爭斗,甚是難解難分。不一會兒,這兩條犀牛便消失了。當在岸邊觀戰的老百姓正在疑惑時,只見李冰氣喘吁吁地從水中跑上來。他對自己隨從的武士說:“這條孽龍本事很高,尤其是力氣特別大,我跟它戰了很久也不能取勝。現在上岸來,是要求你們助我一臂之力。”
李冰手下的武士說:“我們剛才看到兩頭犀牛在河邊搏斗,知道是您跟孽龍在激戰,只是兩頭犀牛一模一樣,我們也分不清哪一頭是您變化,也就不好來助戰。”李冰于是就把一條雪白的綬帶纏在腰間,對他們說:“現在我腰間系有白色的絲帶,這樣,我再去跟它爭斗時,那頭腰間是白色的犀牛就是我變的,你們記住這點就行了。”說罷,就又跳到水里去與孽龍激斗。這樣一來,當兩頭犀牛再出現的時候,李冰手下的武士就一個個手執兵器,紛紛擁上前去,幫著李冰一同戰斗。這些武士拿來起手里的武器對著那頭身上沒有白色的犀牛一陣奮力砍殺,最終把那頭孽龍變成的犀牛殺翻在地。
孽龍倒在地上之后,很快顯出了自己的原形。李冰趕緊吩咐百姓將早已準備好的粗大的鐵鏈,嚴嚴實實地把這條孽龍捆縛起來,牢牢地鎖在江中的一個深水潭中。
可是,李冰在用鐵鏈鎖這條孽龍的時候,他的身邊有人擔心這樣還會鎖不住,就向李冰問道:“李大人,孽龍還會逃脫嗎?”李冰隨口說道:“它要想逃脫掉,除非鐵樹開花!”可是事情又太湊巧了,后來有幾個小孩在李冰鎖孽龍的潭里洗澡,有一個調皮的孩子,把紅帽子掛到了鎖孽龍的鐵柱上,遠遠看去,就真像是鐵樹開花一樣。孽龍于是抓住這個機會,()掙脫了鐵鏈,又逃到水里去作怪。
李冰和他的兒子二郎很快知道了這件事,在眾百姓的幫助下,再一次套住了孽龍,并且把它再次押回到伏龍潭鎖了起來。為防止它再把鐵鏈扯斷,李冰就發動百姓在伏龍潭的旁邊修起一座鎖龍橋。這樣,孽龍徹底被鎖住,再也沒有逃走。當地的百姓也再不受水患的禍害了。
在以后的幾年里,李冰雙帶領蜀中的老百姓,在灌縣南面的玉壘山下一帶,修建了分水魚嘴、金剛堤、飛沙堰、平水槽等到多處水利工程,這些水利工程統稱為都江堰。李冰修筑的這一創世的偉大水利工程,不僅從根本上治住了水患,還變患為福,這項水利工程灌溉良田萬頃,澤被世世代代的蜀中人們。從此,蜀郡沃野千里,富饒豐足,被稱為“天府之國”。李冰也因此被后人尊稱為“川祖”,受到世代蜀人的愛戴和敬仰。
后代的人們為了更進一步紀念李冰,在李冰降伏孽龍的地方建了一座觀,取名為伏龍觀。進了觀,抬眼便見一尊李冰石像,它氣宇軒昂,須發微微飄動,深邃的目光中透出一種大志和才氣,這種非凡的氣質,讓人們不得不為之震撼!
延伸閱讀:
李冰是我國[戰國]時期杰出的水利工程學家,都江堰的設計者和興建的組織者。中外馳名的都江堰位于四川省中部岷江中游,整個工程是由分水堰、飛沙堰和寶瓶口三個主要工程組成的。它的規模宏大,地點適宜,布局合理,兼有防洪、灌溉、航行三種作用,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也是罕見的奇跡。二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巨大的排灌作用,確保了當地農業生產。
李冰的身世鄉里、生卒年代和當時修建都江堰的情況都已經不可詳考。只知道大約在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任命李冰為蜀郡守。李冰到蜀郡后,親眼看到當地嚴重災情:發源于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沿江兩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縣附近,進入一馬平川,水勢浩大,往往沖決堤岸,泛濫成災;從上游挾帶來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積在這里,抬高河床,加劇水患;特別是在灌縣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壘山,阻礙江水東流,每年夏秋洪水季節,常造成東旱西澇。到任不久,便開始著手進行大規模的治水工作。
李冰和他的兒子二郎沿岷江岸進行實地考察,了解水情、地勢等情況,制定了治理岷江的規劃方案。為了使岷江的水能夠東流,首先把玉壘山鑿開了一個二十米寬的口子,叫它“寶瓶口”。被分開的玉壘山的末端,狀如大石堆,就是后人稱做的“離堆”。此外,還采取了在江心中構筑分水堰的辦法,把江水分做兩支,逼使其中一支流進寶瓶口。在修筑分水堰的過程中,采用江心拋石筑堰失敗后,李冰另辟新路,讓竹工編成長三丈、寬二尺的大竹籠,裝滿鵝卵石,然后一個一個地沉入江底,終于戰勝了急流的江水,筑成了分水大堤。大堤前端開頭猶如魚頭,所以取名叫“魚嘴”。它迎向岷江上游,把洶涌而來的江水分成東西兩股。西股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東股的叫內江,是灌溉渠系的總干渠,渠首就是寶瓶口,流經寶瓶口再分成許多大小溝渠河道,組成一個縱橫交錯的扇形水網,灌溉成都平原的千里農田。分水堰兩側壘砌大卵石護堤,*內江一側的叫內金剛堤,外江一側叫外金剛堤,也稱”金堤”。分水堰建成以后,內江灌溉的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