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岳大帝是誰
東岳大帝是泰山的山神,又稱東岳帝君,簡稱“岳帝”,古稱“泰山府君”。是道教的山神、陰間的統治神,也是漢傳佛教奉祀的二十四天護法神之一。其身世眾說紛紜,有金虹氏說、太昊說等。泰山神作為泰山的化身,是上天與人間溝通的神圣使者,是歷代帝王受命于天,治理天下的保護神。
根據中國古老的陰陽五行學說,泰山位居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也是萬物發祥之地,因此泰山神具有主生、主死的重要職能,并由此延伸出幾項具體職能:新舊相代,固國安民;延年益壽,長命成仙;福祿官職,貴賤高下;生死之期,鬼魂之統。
秦漢以降,泰山神的影響逐漸滲透社會各階層,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于是泰山神作為陰陽交代,萬物之始的神靈,在保國安民、太平長壽的基礎上引伸為可以召人魂魄、統攝鬼魂的冥間之主。隨著泰山神影響的擴大,其信仰向四周擴散開來,在全國各地幾乎都建有規模不等的東岳廟,反映了泰山神--東岳大帝在中國傳統宗教中的地位以及對社會的影響。歷代帝王對泰山神尊崇有加,唐代封為“天齊王”,宋代晉為“仁圣天齊王”、“天齊仁圣帝”,元代加封為“天齊大生仁圣帝”,明代又恢復為東岳泰山神。每年的農歷三月二十八日是東岳泰山神的生日,全國各地的善男信女來此焚香祭拜,以示慶賀。
岱廟,是泰山神的廟,是全國各地東岳廟的祖廟。它是封建社會中供奉泰山神.舉行祭祀大典的地方。現岱廟天貺殿內供奉東岳泰山之神。
東岳大帝、又稱泰山神、泰山君、五岳君,排于玉清元宮之第二位,冠五岳之首。相傳為盤古王的第五代孫,它掌握人們的魂魄,主掌世人生死、貴賤和官職,是萬物之始成地。自戰國至漢代,泰山始終是君主告成于天的封禪圣地。
傳說,東岳大帝為盤古第五代孫和72司掌管者
除了佛、道兩教的造神宣傳有著密切的關系外,泰山神的塑造很大程度上和原始山林崇拜有關。大約在商周泰山神就已是一個完整的神,到了唐宋以后因受到歷代皇帝的不斷加封和道經的竭力宣揚,廟宇遍及全國。唐明皇封之為“天齊王”,禮秩加三公一等,規定近山10里不準砍柴。明清以來對東岳大帝的身世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東方朔在《神異經》所說的為盤古王的第五代孫金虹氏,這一說法被道教承認并載入道經中。另一種是《封神演義》中的黃飛虎。自從把東岳大帝人間官府化以后說他是主宰地曹18層地獄及世人生死貴賤,已是帝制一級。因此,道家認為它設置了72司,分別負責管理各項事務,猶如今天的“部、委、辦”。宋末年間修建的北京東岳廟,是當時北京有名的大廟之一,廟的東西兩廊下,就修建有72司,如“速報司”、“福壽司”等,包拯和岳飛等是他的“司長”。
東岳大帝在全國各地都有廟宇,其中河南·山東·陜西·山西·湖北·湖南·河北·江蘇·以及南方沿海地帶較多,一般東岳大帝塑像都是和帝王一樣造型,一般造型都是頭戴紫金冠(類似于玉皇大帝一樣的帽子),手拿笏板(上面描繪又七星連珠的圖案),身穿黃色龍袍服裝,上面繪制有龍騰·七彩云·潮水等圖案,威風凜凜,居高臨下的造型一般在廟殿中央,身邊一般配有伺候人員塑像,分別為金童玉女,兩邊站班神像也是雄赳赳氣昂昂的,手執寶劍和銀槍。
傳說東岳大帝各地眾說紛紜,話說東岳大帝為泰山爺,他掌管著天下365路諸神,是陰曹地府十殿閻君和十八層地獄的主宰者,有些地方人們死了之后還要去東岳面報廟一說(意思是去陰曹地府報名一樣)。
相關典故
在我們中國人的思想意識中,一直都認為泰山是管轄鬼魂的地方。《三國志·管鉻傳》記有管路和兄弟所言:“但恐至泰山治鬼,不得治生人。”《后漢書·烏桓傳》》說:其俗謂人死,則神游赤山,如中國人死者魂歸岱山。”《后漢書·方技傳》則載:“許峻自云,嘗篤病,三年不愈,乃謁泰山請命。”劉恢鵬五官中郎將詩》云。“常恐游岱宗,不復見故人。”應球百一詩云:“年命在桑榆,東岳與我期。”《古樂府》亦有詩曰:“齊度游四方,各系泰山錄。人間樂未央,忽然歸東岳。”《三教搜神大全》則說:“漢明帝時,封泰山神為泰山元帥,掌人間居民貴賤高下之分,祿科長短之事,十八地獄六案簿籍,七十五司生死之期。”所以《岱史》引道經言:“五岳之神分掌世界人物,各有攸屬。岱(泰山)乃天帝之孫,群靈之府,主世界人民官職、生死、貴賤等事。”《風俗通義·正失》亦載:“岱宗上有金崔玉策,能知人年壽修短。”《五岳記》則稱“東岳泰山神天齊王,領他官仙女九萬人。”
泰山治鬼魂之說,漢魏間已經盛行。但《日知錄》說:“考泰山之故,仙論起于周末,鬼論起于漢末。”這種結論一定是有所據的。《茶香室叢鈔》引《封禪書》內容,終于將神仙、鬼魂統一于泰山神的管轄之下:“泰山有天主地主之詞,其義即緣封禪而起。王者于此報天放有天主打,王者于此報地,故有地主調。死者魂歸泰山,即歸于地主耳。”這使泰山神終于有了雙重的神性職能。
我國歷史上的歷代帝王,從秦始皇到清乾隆帝,都曾接撞到泰山進行過封禪祭掃活動。所謂泰山封禪,據《茶香室叢鈔》引《史記正義》云:“泰山上筑上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日封;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神道屬天,王者即封泰山以報天,則泰山有神道矣。鬼道屬地,王者既禪泰山下小山,如云云、亭亭、梁父、蒿里諸山以報地,則云云、亭亭、梁父、蒿里請山有鬼道矣。”這種官把泰山的歷史十分悠久。
始皇帝嬴政,統一六國前二年(前219),就率群臣東封泰山,在岱頂刻石頌德而歸。始皇逝世次年(前209),其少子胡亥即效法乃父再登泰山,并在始皇帝刻石之碑陰,又到其詔書,極力頌揚始皇創世立業之功德。這種隆重的封禪儀式的目的,就是告成于天,借泰山向天下夸耀自己的事業中文治武功的功業。但有唐以來的封禪泰山,給泰山加以至尊至貴的尊號,則有借泰山之威勢而求庇佑之念意。
據文獻記載,武后垂拱二年(686)七月初一日封東岳為“‘神岳天中王”;萬歲通天元年(696)四月初一日又尊封為“天齊君”。唐開元十三年(725)玄宗皇帝加封泰山神為“天齊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7)十月十五日,沼封為“東岳天齊仁圣王”。祥符四年(1011)加封尊號為“東岳天齊仁圣帝”。元世祖、明太祖對泰山之神,也都相繼敕贈了較高的封號以榮神之威勢。
在山東泰山腳下泰安市,有專門祭把東岳大帝的場所“岱廟”。
東岳大帝本來只是在岱泰山受祭掃,由于歷帝王推崇封禪,全國各地禮敬東岳大帝亦蔚然成風。舊歷三月二十八日是東岳大帝的神誕,廟觀中祭把,祝禱的活動十分隆重,其香火之旺盛,幾遍于全國各地。
炳靈公傳說是東岳大帝的第三子,唐以前傳為惡人形象,騎從華麗,懺若峰王,“魯人畏敬,過于天齊”。后唐長興中,明宗皇帝不豫,泰山僧進藥,小康,應增之請,封泰山郎為“威雄”。宋大中祥符七年,沼封為“炳靈公”。后來吳地有以炳靈公為火神之祖者。現在四川大足舒成巖有宋代的道教造像數龕,其中就供奉有東岳大帝,淑明皇后和炳靈太子的神像,鐫刻十分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