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國王美尼斯的生平簡介
埃及第一王朝的開國國王。他統一了埃及,開啟了法老統治時代,建立了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長期而輝煌影響的王國。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埃及國王美尼斯的生平簡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埃及國王美尼斯的生平簡介:
美尼斯是埃及第一王朝的開國國王,他統一了埃及,開啟了法老統治時代,建立了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長期而輝煌影響的王國,約在公元前3100年,他征服下埃及,使整個埃及初步統一成一個國家,開創了古埃及的第一王朝,他在尼羅河三角洲南端(今開羅附近)修建了新都白城,即后來的孟斐斯城,作為埃及的首都。
美尼斯在統一上、下埃及后,曾向外發動征服戰爭,據歷史學家推斷,埃及著名的“納爾邁石板”中刻畫的征服者可能是美尼斯,據說美尼斯在位時間達62年,他是在一次打獵中被一頭河馬襲擊不幸身亡的。
美尼斯出生在上埃及的提尼斯城,最初他是提尼斯地區部落首領,后來成為上埃及王國的國王,他在統一了上埃及之后,不斷向外發動戰爭。
大約在1萬年前,非洲北部的居民遷至尼羅河兩岸,他們辛勤勞作,不斷提高耕作技術,從而將尼羅河谷地變成了古代著名的糧倉。
公元前3500年,埃及進入階級社會,國家發展起來,但當時埃及還沒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全境有十幾個部落,由于信仰不同,經常爭戰不休,這些部落被希臘人稱為“諾姆”(又譯為州),它們都有各自的名稱、都城、政權、軍隊,實際上就是一個個獨立的王國。
尼羅河每年7月到11月定期的泛濫帶來了肥沃的黑色土壤,這是給它子民慷慨的贈予,這方肥沃的土地滋生了越來越多的人,于是,有了農業,有了文字,有了神廟,有了智慧,也有了私有制和連綿不斷的戰爭,一般認為,古埃及同兩河流域一樣,大約于公元前3500年前后最早進入了文明時代。
經過不斷的混戰,古埃及形成了兩大地域性王國,南方的河谷地帶為上埃及,北方的三角洲地帶為下埃及,分界點大約在今天的開羅。
上埃及崇尚白色,國王頭戴白冠,國庫稱白屋,崇拜鷹神荷魯斯;下埃及崇尚紅色,國王頭戴紅冠,國庫稱紅屋,崇拜蜜蜂神或眼鏡蛇神。
多少世紀以來,上、下兩個埃及王國一直是分裂的,直到公元前3100年左右,美尼斯鞏固了自己在上埃及的地位,繼而親自率大軍北上經過三天三夜,終于在美尼斯法老的領導下統一了,美尼斯把決戰的地點命名為“白城”,后來白城成為統一古埃及的首都,被稱為“孟菲斯城”,美尼斯是人類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帝王,在歷史上的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美尼斯之前,他的前輩蝎王已開始了統一上下埃及的戰爭,不過成就不大,美尼斯在公元前3100年前后成為上埃及國王,他發動了大規模征服下埃及的戰爭,戰爭的慘烈場景和期間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已經湮沒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了,但其結果卻永恒地記錄在青史之中,美尼斯征服了下埃及王國,成為第一個得到“上下埃及國王”稱號的君主。
戰爭結束后,美尼斯考慮到自己剛立足,根基不穩,為了贏的下埃及人民對自己的擁戴,美尼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他尊重下埃及國王在位時的一些做法,而不標榜自己代表古埃及,只有在上埃及他才宣稱自己是上下埃及的國王,而在下埃及,他則戴著下埃及的王冠,以表明自己尊重那里的人民,美尼斯甚至照顧到下埃及人民的宗教感情,允許下埃及的人民信奉自己的保護神,贏得了百姓的擁護,這在當時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為鞏固對下埃及的統治,美尼斯在河谷和三角洲的交界處,也就是原上下埃及的交界處建立了一座要塞城市——白城,被后來希臘人稱為孟斐斯,遺址就在當前的開羅附近,美尼斯還修了一條長堤壩以防止城市遭受尼羅河泛濫時淹沒,建這座城的主要目的是加強對下埃及的控制,防止來自三角洲地帶的反攻。
埃及的統一在歷史上意義重大,它使得埃及人民更少受到戰爭的摧殘,加強了整個埃及的經濟和文化交流,同時也使埃及逐漸形成了比較完善和穩定的國家體制。
歷史證明,埃及文明在統一后發展迅速,并超過了紛爭不斷的兩河流域文明,古埃及的31個王朝由此開始,就像尼羅河一樣漫長,不過,通常認為上下埃及真正融為一體經歷了非常漫長的過程,到第二王朝末年才最終完成。
在《影響世界的100帝王排行榜》中的幾乎所有帝王的生平都是確切可考的,只有美尼斯是個例外,美尼斯雖然因年代久遠而留下來的形象十分模糊,但他確立下來的歷史變化是十分明確的,就是統一了上下埃及,使埃及從此作為一個整體屹立在世界歷史舞臺上,并在開始的近三千年中一直引領世界文明的潮流,這就是美尼斯被列入本排行榜之中,而其他許多民族傳說中的帝王則被忽略的原因。
美尼斯是一位離我們已有5000多年的帝王,他的絕大部分精彩事跡已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但他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卻從未被懷疑過,原因只在于他做了一件事:統一了上下埃及,至于納爾邁調色板、納爾邁權標頭是否他的遺物都不重要,美尼斯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說明了一個帝王想流芳千古,有時下足功夫做好一件事就夠了。
相關資料介紹:
埃及是人類文明的四大發祥地之一,在極早的時期,埃及就已產生了高度發達的文明。埃及在人類文明史上所起的作用是永恒的,它最早點亮了世界文明之燈,在人類文明史上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
1994年夏,納哈爾·提拉哈探險隊的挖掘者在以色列南部發現了一塊陰刻陶片,其上記載了亦稱為“那爾邁”的王名。考古學家確認該人即為詹姆斯·E·奎貝爾在上埃及發現的那爾邁調色板上所提及的那爾邁。這塊銘文是在一塊較大的圓形平臺上發現的,該處可能是一個存儲倉的所在地基。通過礦物學鑒定,人們判定這塊陶片是一個于公元前3000年從尼羅河流域傳入以色列地區的酒甕的碎片。
考古學家還發現了當時產于南部迦南,而又傳入埃及的陶器,這些陶器上印有那爾邁的王名。此外,還有部分產于阿拉德、恩·貝索、拉法赫和特爾·厄拉尼的陶器。
鐫刻有那爾邁王名的狒狒神雪花石膏雕像,藏于柏林埃及博物館。城的統治者——卡的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