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法老黃金面具的歷史
埃及法老黃金面具長什么樣?埃及法老黃金面具破損的事實真相是怎樣的?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埃及法老黃金面具的歷史,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埃及法老黃金面具的歷史:
黃金面具是古埃及法老圖坦卡蒙大量陪葬品中最耀眼的一件,堪稱埃及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黃金面具用11公斤純金打造,鑲嵌著華麗的寶石,面具前額是象征王權的眼鏡蛇、禿鷹標志,眉毛、眼線鑲嵌著天青石,眼睛則采用黑曜石和白石英石,將法老年輕而英俊的面龐刻畫得精致美妙。
1922年,當英國人霍華德·卡特和喬治·赫伯特偶然發現這座陵墓時,墓內成百上千件精美陪葬品“亮瞎”了兩位考古學家的眼,其中,黃金面具成為最璀璨的一顆明星,它和人形純金金棺等展品一道,在埃及國家博物館專廳展出。
近日有報道稱,舉世聞名的古埃及法老圖坦卡蒙的黃金面具由于博物館工作人員的不當操作遭受了不可逆轉的損壞,展出黃金面具的埃及國家博物館否認了這一說法,埃及文物部24日緊急召開新聞發布會進行解釋,事實真相到底如何?
媒體援引埃及國家博物館館員爆料稱,黃金面具的胡須去年曾在清潔時掉落,為了不影響即將到來的展出,博物館負責人指示工作人員抓緊補救,但由于使用了不當的修復材料,面具留下了可怕的黏合痕跡。
更可怕的是,工作人員將黏合劑蹭到了面具臉上并試圖用刀刮抹,又留下了刮痕,導致面具遭受不可逆轉的損壞。
記者來到位于開羅市中心的埃及國家博物館,在博物館二樓的3號展室里,金光熠熠的黃金面具依然用灼灼目光迎接游客,記者隔著玻璃罩對面具仔細端詳,僅憑肉眼很難發現有何異樣。
記者通過對比照片發現,與此前相比,黃金面具的下巴和胡須間出現了一層淺黃色的黏合劑。
受博物館委托,德國文物專家克里斯蒂安·埃克曼對黃金面具進行了初步鑒定,他在新聞發布會上透露,面具的胡須確實曾在去年8月掉落過,但并非如報道所說是工作人員在清潔時碰掉的。
埃及文物部長馬姆杜·達馬蒂介紹說,大量文圖資料都證實,黃金面具的胡須在1922年圖坦卡蒙墓被發掘時就是松的,并未與面具主體連在一起,自1924年面具開始在博物館展出以來,胡須有長達20年時間是與主體分開展出的,1941年,埃及文物部門考慮到文物展出的完整和美觀,決定將胡須粘回面具。
埃克曼說,博物館館員去年8月對黃金面具展臺的燈光進行維修時無意間碰到了面具,“胡須在被碰觸后就松動掉落了,可能是當初使用的黏合劑因時間久遠出現了老化。”
對于網絡流傳的一張工作人員正在黏合面具的照片,達馬蒂確認了其真實性,并稱圖中男子是專門負責黃金面具維護的專業修復人員,并非一般博物館員工。
埃及國家博物館黏合面具所使用的環氧樹脂膠遭到很多人的質疑,有人認為,這種膠黏合性極強且生效快,用于黏合石頭和金屬部件尚可,并不適于黃金面具這種珍貴文物,正是因為使用了這種材料,才導致面具的下巴和胡須處留下了一層明顯的膠痕。
對此,博物館總經理哈爾瓦吉說,博物館使用的所有黏合材料都經過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其他國際文物保護組織的認可,質量也是有保證的。
埃克曼認為,環氧樹脂膠“并非不可逆”,面具下巴處的膠痕可在實驗室里通過精細的“手術”去除,但他同時也承認,修復人員在黏合面具過程中的操作“并不那么合適”。
據埃克曼了解,胡須脫落之初修復人員曾試過其他黏合劑,但發現其黏合力不足以支撐沉重的胡須,才選擇使用環氧樹脂劑。
埃克曼說,多年來文物界對環氧樹脂的使用一直存在爭議,但使用可逆的材料來修復文物是一個共識,“環氧樹脂也許不是最好的選擇,但不失為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
記者就此致電多位埃及文物專家進行咨詢,埃及盧克索文物保護專家穆斯塔法·瓦齊爾說,環氧樹脂可用于修復木質或金屬文物,尤其在黏合一些細小或敏感的文物時效果很好,“據我所知,這種黏合劑有不易膨脹的優點。”
埃及著名文物專家、前文物部長扎希·哈瓦斯則認為,選擇環氧樹脂劑來黏合黃金面具是一種技術上的倒退,因為隨著文物修復技術的發展,“明明有更好的黏合劑可供選擇。”
至于報道提到的面具刮痕,記者隔著展臺的玻璃罩沒有發現,很多前往參觀的游客均有同感。
負責對面具進行鑒定的埃克曼對媒體表示,自己確實發現了一處刮痕,但無法確定這處劃痕是以前就存在的,還是在黏合過程中留下的。
相關資料介紹:
埃及黃金面具,是公元前14世紀時的埃及法老圖特卡蒙死后所戴面具,發現于他的陵墓中。他的木乃伊發掘出來的時候,頭部罩著一個黃金面具,這使他成為當代所知最著名的埃及法老,面具與真人的面龐大小相稱,恰好罩在他的臉上。面具由金箔制成,嵌有寶石和彩色玻璃。前額部分飾有鷹神和眼鏡蛇神,象征上、下埃及(上埃及以神鷹為保護神,下埃及以蛇神為保護神);下面垂著胡須,象征冥神奧西里斯。面具是世界上最精美的藝術珍品之一。
蛇神是瓦吉特,在埃及神話中,瓦吉特(埃及語:w3ḏyt;Wadjet亦作Wadjit、Wedjet、Uadjet或Ua Zit,希臘語:Udjo、Uto、Edjo或Buto等;中文則有烏加特、瓦杰特等譯法)原本是德普當地的古代女神,德普即後來的帕爾—瓦吉特的一部分(亦即希臘語中的布托),布托是古埃及前王朝時期的一個重要城市,該地也是古代埃及人自舊石器時代至公元前3100年一萬年間的發展種植的地方。瓦吉特一直是下埃及的守護神,後來上下埃及統一後,便與上埃及的禿鷲女神奈赫貝特一起成為埃及的守護神。瓦吉特盤繞太陽的形象名為神圣的毒蛇(uraeus),是下埃及王冠的象徽。
作為守護女神,瓦吉特的形象乃蛇首人身,或單以蛇的形象出現——這蛇通常是當地常見的毒蛇,埃及眼鏡蛇——有時她被描述為擁有兩個蛇頭的女人,有時則是人首蛇身。
瓦吉特的神諭坐落於帕爾—瓦吉特一間有名的神廟裏,帕爾—瓦吉特乃是奉獻給瓦吉特,并其名字命名的城市。此神諭可能就是日後傳至希臘的神諭傳統的源頭。
每年的12月25日,人們會歌唱慶祝「瓦吉特前進」(Going Forth of Wadjet)此節日。而每年的4月21日會於城內進行瓦吉特的祭祀儀式。另外的一些特別日子包括6月21日(夏至),以及3月14日。瓦吉特亦被納入月亮第五日的第五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