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的歷史地理介紹
澳大利亞歷史是從距今40,000至45,000年前人類第一次在澳大利亞大陸北岸定居開始的。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澳大利亞的歷史地理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澳大利亞的歷史地理簡介
澳大利亞歷史是從距今40,000至45,000年前人類第一次在澳大利亞大陸北岸定居開始的。這段時間被定義為澳大利亞史前時期。有文字記載的澳大利亞歷史開始于歐洲探險家第一次達到這片土地。這段時期又分為兩個階段:這兩個階段以1901年成為大英帝國領地前后為分界點。
約在2.5萬年前,澳大利亞土著人的祖先由東南亞來此定居,居住在大陸東南塔斯馬尼亞島上的土著人稱塔斯馬尼亞人。原始的澳大利亞土著人分為眾多的部落集團,他們操不同的語言,用木、石、骨、貝等制作簡單的工具,以采集狩獵為生。1432年時,中國人曾在達爾文附近登陸。在阿拉伯和中國的一些古文獻中,都有關于南方大陸的記載。16世紀以前,歐洲也有關于存在著“未知的南方大陸”的想象。16世紀時,歐洲的世界地圖有的繪出了一片與南極洲相連的大陸。最早航行至澳大利亞的歐洲人是荷蘭人。自1605年起,荷蘭人W.詹茲、D.哈托格、A.J.塔斯曼等先后勘察和登上了澳大利亞的部分海岸。1642年,塔斯曼發現塔斯馬尼亞島,1644年又發現大陸北岸。塔斯曼以荷屬東印度總督范迪門之名,將塔斯馬尼亞命名為范迪門地。澳大利亞大陸則被荷蘭人稱為新荷蘭。其后,英國人、法國人接踵而來。1688年,英國人W.丹皮爾在澳大利亞西北海岸的金灣附近上岸。這是歐洲人第一次登上這個大陸。1770年,英國人J.庫克遠航太平洋,在澳大利亞東南岸的植物灣登陸,并以英王喬治三世的名義占有這塊土地,命名該地為新南威爾士。18世紀末曾經遠航澳大利亞的英國海軍官員M.弗林德斯建議英政府,這一大陸的名稱應以澳大利亞取代新荷蘭。1786年,英國政府決定殖民于此。后又多次探測整個大陸,1817年定名為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大陸是地球上最大的島嶼,也是地球上最小和最平坦的陸地。澳大利亞位于南緯10度到39度之間。澳洲大陸的最高點科西斯科山僅有2228米。其地形的特點是古老而又平坦。因此,烏云吹過時不會受到高山的阻攔,導致全國大部分地區缺少充足的降雨。除南極外,澳大利亞是降雨量最少的大陸。澳大利亞擁有灌溉良好的肥沃土地。這一土地資源得到了充分有效的利用,以幫助養活世界人口。在干旱地區可以放牧牛羊,但是必須精心保護土壤。當澳大利亞降雨量的周期比較長時,就會出現干旱,一些牧場將變成沙漠。 澳大利亞聯邦由六個州和兩個地區組成。內陸的邊界大部分是沿著經緯線劃定的。西澳大利亞是最大的一個州,其面積與整個西歐一樣大。
澳大利亞的歷史地理介紹
澳大利亞的原住民大概于四萬年前來到這里,他們靠狩獵和采集為生,一般被稱為托雷斯海峽島民和原住民。盡管他們的技術簡單,依靠木材、骨頭和石器,但他們的精神和社會生活卻很復雜。大多數人講幾種語言,而分散的部落群體都聯盟在一起。沿海地帶原住民人口密度為每平方英里一人,干旱的內陸則為每35平方英里一個人。當船長詹姆斯庫克于1770年宣布澳大利亞為英國領土的時候,當地土著居民人口達到三十萬,包括500個部落和不同的語言。今天土著居民的人口達到了四十一萬,占總人口數的2.2%。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政府和公眾都更努力積極的回應原住民的權利和需求。
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和英國探險家在1770年以前發現了這個島嶼,而庫克船長發現了東海岸并聲稱該島屬于英國。
1788年1月26日(澳大利亞國慶日),菲利普船長率領的第一艦隊登陸悉尼并于2月7日正式宣布建立新南威爾士殖民地。
1851年的掘金潮使得人口、財富和貿易迅速增長。
6個構成今天澳大利亞聯邦各州的殖民地分別是按以下順序建立的:新南威爾士,1788年;塔斯馬尼亞州,1825年;西澳大利亞,1830年;南澳大利亞,1836年;維多利亞州,1851年和昆士蘭州,1859年。
澳大利亞第一屆聯邦議會于1901年5月在墨爾本由約克公爵(后來的英王喬治五世)召集舉行。1927年5月,政府所在地轉移到了堪培拉,這個城市由美國人沃爾特伯利格里芬所設計。在堪培拉所舉行的第一次議會會議由另一位約克公爵(后來的英王喬治六世)召集。澳大利亞于1942年10月9日通過了威斯敏斯特收養法案,這正式宣布了澳大利亞內政外務的完全自治。
1986年澳大利亞法消除了殘余的英國法律權威。
自從1788年歐洲人登陸以來,移民是澳大利亞發展的關鍵。大多數定居者都來自大不列顛群島,而今天的澳大利亞人依然主要由英國和愛爾蘭血統組成,其文化和外貌則和美國人相似。然而,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人口已經超過了之前的一倍。來自中東、亞洲和拉丁美洲的非歐洲移民從1960年開始通過一些大范圍的有計劃的移民項目而顯著增加。從1945年到2000年,大約590萬移民定居澳大利亞,其中約80%留在了這里;每7個澳大利亞人當中有2個是外國出生的。戰后移民來源地主要是英國和愛爾蘭,其次是意大利、希臘、新西蘭和前南斯拉夫。
澳大利亞自從在二戰中與美國及其他盟友并肩作戰以來在國際事務中一直表現積極。1944年,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締結了一項關于太平洋獨立領土的安全、福利和人民發展的協議(澳新軍團協議)。戰后,澳大利亞是針對日本的遠東委員會成員之一并且支持印尼獨立(1945-1949)。澳大利亞是聯合國和南太平洋委員會(1947)的創始國之一,1950年,它提出了科倫坡計劃來協助亞洲的發展中國家。澳大利亞于1948-1960年間出兵協助馬來亞鎮壓共產黨反抗后來又于1963-1965年間幫助馬來打擊在印尼支持下入侵的砂撈越。澳大利亞還作為美國盟軍派兵前往越南戰爭并且加入在1991年波斯灣沖突以及2003年伊拉克戰爭中的聯軍。
1951年9月1日,澳大利亞與新西蘭、美國(澳新美)的安保條約締結于舊金山并于1952年4月29日生效。三方還承諾保持和發展個人和集體抵御攻擊能力。
1985年,在新西蘭政府拒絕美國海軍的核武器和核動力船進入其港口之后澳新美同盟的性質發生了變化。因而美國國務卿和澳大利亞外長年度雙邊會議取代了澳新美外長理事會年度會議。第一次雙邊會晤于1985年在堪培拉舉行。第二次于1986年在舊金山舉行,美國和澳大利亞宣布美國已經暫停其對新西蘭的條約安保義務直到港口恢復通行為止。之后的澳美部長級會議交替在澳大利亞和美國舉行。第15屆會議于2002年10月28日在華盛頓舉行。
看了澳大利亞的歷史地理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