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歷史地圖
奧地利這個名字最早見諸記錄是在996年,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奧地利歷史地圖。歡迎欣賞閱讀。
一、歷史沿革
根據考古發現,奧地利在舊石器時代已經有人類活動。在羅馬以前,有多個凱爾特人的部落在此地區活動。其后羅馬帝國占領了凱爾特王國諾里庫姆并設立為行省。
羅馬帝國衰落后奧地利曾先后被匈奴人、倫巴第人、東哥特人、巴伐利亞人和法蘭克人占據。一支斯拉夫部落向阿爾卑斯地區遷移,占據了現今奧地利的中部和東部地區,建立了卡拉塔尼亞王國。公元788年查理曼征服了該地區,鼓勵拓殖,并引進了基督教。查理曼之后,包括奧地利地區在內的東法蘭克由巴本堡王朝繼承。該地區被稱為“marchia Orientalis”(“東方邊疆領”之意),976年被贈予巴本堡的利奧波德。
奧地利這個名字最早見諸記錄是在996年,當時寫作Ostarrîchi,用以表示巴本堡王朝的邊疆領地區。1156年的小特權將奧地利升格為公國;1192年巴本堡王朝又獲得了施蒂利亞公國。1246年奧地利的腓特烈二世死后,巴本堡王朝絕嗣,奧地利遂落入波希米亞的普熱米斯爾·奧托卡二世之手。但1278年在邊疆領之戰中奧托卡二世敗于德意志的魯道夫一世,從此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為止,奧地利一直受哈布斯堡家族統治。
哈布斯堡家族在14、15世紀積極擴張領土。
奧地利1526年奧地利取得了波希米亞和奧斯曼帝國未有占領的匈牙利,兩大帝國之間的摩擦日益增多。1683年9月12日的維也納之戰中奧地利聯合來自波蘭的援軍將圍困維也納兩個月之久的奧斯曼帝國軍隊擊敗。這場戰役阻止了奧斯曼帝國向歐洲中西部擴張的行動,并維持了哈布斯堡王朝在中歐的霸權;隨后的一連串軍事行動,導致1699年卡爾洛夫奇條約的簽訂,奧地利獲取匈牙利全境。從此至1806年神圣羅馬帝國覆亡之前,哈布斯堡家族便等同神圣羅馬帝國。
隨著普魯士的崛起,奧地利開始了與普魯士之間長期的爭奪德意志地區霸權的斗爭。同時奧地利也先后伙同普魯士及俄羅斯兩次參與瓜分波蘭(第一次和第三次)。
二、簡介
1806年神圣羅馬帝國解體,而在此兩年前,弗蘭茨一世(即神圣羅馬帝國的弗蘭茨二世皇帝)宣布自己為奧地利帝國的皇帝,統治范圍是以奧地利為中心的哈布斯堡王朝世襲領地。1867年,為了化解奧地利在普奧戰爭中的失利對帝國的沖擊,哈布斯堡王朝被迫對帝國內強大的匈牙利貴族做出妥協,宣布將奧地利帝國更改為所謂共主邦聯──奧匈帝國,匈牙利地區在理論上升級為奧匈帝國內部的一個王國,并擁有自己的國王(在奧匈帝國半個世紀的歷程中匈牙利國王始終由奧匈帝國皇帝兼任),議會和海關系統等;這種局面一直維持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在一戰中戰敗的奧匈帝國被分割為多個小國家,其中原先內萊塔尼亞的一部分成為了奧地利第一共和國(在1918年10月21日至1919年9月21日間的11個月稱為“德意志奧地利”),并被禁止與德國(即當時的魏瑪共和國)合并。1938年,納粹德國實現了德奧合并,奧地利到二戰結束前的7年都受其統治。
納粹德國于1945年戰敗后,奧地利被同盟國和蘇軍分別占領,直到1955年奧地利國家條約簽訂為止。在奧地利宣布成為永久中立國之后,占領奧地利的各國軍隊陸續撤離,奧地利最終獲得獨立并成為今天的奧地利第二共和國。1989年,東歐共產主義政權解體后,奧地利逐漸參與更多的歐洲一體化進程,并于1995年加入歐盟,又于1999年加入歐元區。
看了奧地利歷史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