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發展沿革智利發展歷史
智利擁有非常豐富的礦產資源、森林資源和漁業資源,智利是世界上銅礦資源最豐富的國家。那么關于智利的歷史知識大家了解嗎?跟著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智利歷史沿革
獨立前
智利原有居民是 印第安人,16世紀處于從 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階段。其中,北部的烏 魯人、 孔薩人和中部的 阿勞坎人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兼營漁業,有的已能制造銅器和金銀器;南部的 奧納人、雅甘人等靠漁獵為生。16世紀30年代,西班牙殖民者 弗朗西斯科·皮薩羅征服秘魯以后,派他的伙伴 阿爾馬格羅于1535年侵入智利。因遭印第安人襲擊,1538年逃回秘魯。1540年,皮薩羅又派巴爾迪維亞再次侵入智利,陸續建立圣地亞哥、康塞昔西翁和 瓦爾迪維亞等城鎮,智利遂淪為西班牙殖民地。此后,印第安人繼續堅持戰斗,其中間勞坎人長期控制著 比奧比奧河門南的領土,智利初由秘魯 總督管轄,1778年 西班牙王室設置智利都督府和檢審庭,作為智利的最高統治機構。 殖民統治時期,智利經濟以農業為主,生產小麥、玉米:畜牧業也占有重要地位。西班牙殖民者侵占大片土地,推行委托監護制,強迫印第安人從事農業勞動或采掘貴 重金屬。他們使用各種手段搜刮財富,給當地人民造成嚴重災難。智利人民曾在1651、1655、1723、1766、1780年多次舉行起義。
1810年9月18日,圣地亞哥的 土生白人推翻了 殖民政權,成立獨立政府。1814年10月秘魯總督派兵前來恢復殖民統治。智利民族志士在 奧希金斯領導下越過 安第斯山,與 圣馬丁的軍隊會合。1817年,這支軍隊在圣馬丁指揮下進軍智利,2月12日在 查卡布科大敗西班牙殖民軍。同年,奧希金斯被推舉為智利最高執政官。1818年2月12日奧希金斯正式宣布智利獨立,成立共和國。
獨立后
智利獨立后,政權為土生白人地主所掌握。奧希主斯政府采取了一些進步措施,如取消 貴族爵位,允許傳布新教,發展公立學校,鼓勵對外貿易等。引起地主階級和 天主教會不滿。1823年奧希金斯被迫辭職,流亡秘魯。此后,由于不同政治派別之間的斗爭,國家一度陷于動亂。1831年 保守黨上臺執政。1833年制定憲法,賦予總統以極大權力,以天主教為 國教,鞏固了 大地主階級的統治,開始了此后30年比較穩定的政治局面。
在這期間,保守黨政府鼓勵來自歐洲各國的移民,侵占印第安人的土地。開發阿塔卡馬和 科金博銅礦,使智利成為世界重要的產銅國。礦產和糧食的出口增加,教育也有所發展。與此同時,大量英美資本投入硝石、銅礦開采業以及鐵路。1836~1839年間,智利進行了反對玻利維亞一秘魯聯邦的戰爭(桑塔·克魯斯,A)。
19世紀40~50年代,自由黨在自由派地主和礦業資本家支持下強大起來。1861~1891年自由黨執政期間。政府極力削弱天主教勢力,開發阿塔卡馬沙漠的硝石區。并改進了交通。英美資本進一步侵入,控制了鐵路和主要生產部門。1865~1866年,智利與秘魯、 厄瓜多爾和玻利維亞結成同盟,進行了反對西班牙的戰爭。在 南美太平洋戰爭中,智利吞并了秘魯的塔拉帕卡省和 阿里卡省以及玻利維亞的安托法加斯塔地區。
國會共和時期
1891年,海軍軍官J.蒙特發動內戰,奪取政權。此后,地主階級聯合大進出口商通過國會控制政府,開始了所謂“國會共和時期”(1891~1920)。這個時期,智利經濟有所發展。1920年,自由聯盟候選人A. 亞歷山德里·帕爾馬當選為總統。1925年,召開制憲會議,制定新憲法,規定選民直接選舉總統,實行政教分離,征收累進稅,政府有權征用私人財產。工人運動日益發展。1922年社會勞工黨改名為共產黨,并加入 共產國際。1932年亞歷山德里·帕爾馬再次當選總統后,反民主傾向加劇, 法西斯勢力日益猖獗。1936年,激進黨、共產黨、 社會黨、民主黨和勞工聯盟組成人民陣線。激進黨在人民陣線支持下執政, 塞爾達(1938~1942)、 里奧斯· 莫拉萊斯(1942~1946)和. 岡薩雷斯· 魏地拉(1946~1952)相繼任總統。前兩屆政府 曾大力興辦學校,成立“生產開發公司”,發展 民族工業,向農民貸款,發展對外貿易,與此同時,無產階級更加壯大。1941年國會選舉時,有18名工人代表被選入國會。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智利保持中立。1945年對 軸心國宣戰。岡薩雷斯· 魏地拉執政初期,曾吸收左翼人士入閣。1947年起,政策右轉,1948年頒布《保衛民主法》。1952年, 卡洛斯·伊瓦涅斯·德爾·坎波當選總統后,繼續在外交上追隨美國。
1958年,自由黨和保守黨支持J.亞歷山德里-羅德里格斯當選總統。1960年,智利發生8.9級特大地震,給智利造成毀滅性的傷害。1964年, ____民主黨領袖 愛德華多·弗雷·蒙塔爾瓦當選總統后,迫于人民的壓力,曾對美資銅礦公司實行“智利化”(即合營);同時征收地主的部分土地分配給農民。
軍人執政時期
1970年,左翼6個黨組成人民團結陣線,支持社會黨人 阿連德·戈森斯當選總統。執政期間實行了一系列激進的經濟和社會改革。1973年9月11 日軍人發動政變,推翻了 阿連德政府。陸軍司令 奧古斯托·皮諾切特任“軍人執政委員會”主席。進行了長達16年的 軍政府統治。1989年,智利舉行差額選舉的 總統大選,帕特里西奧·埃爾文獲勝,于次年接替 皮諾切特出任總統。
發展新階段
1994至2000年間____民主黨人 愛德華多·弗雷當選總統。2000年起社會民主黨人 里卡多·拉戈斯·埃斯科瓦爾當選總統。2006年1月15日,前 國防部長、單親媽媽米歇爾· 巴切萊特在選舉中獲勝,當選該國歷史上第一位 女總統。
2010年1月11日,智利正式簽署加入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協定,使其成為該組織第31個成員國,也是南美洲首個加入該組織的國家。
2010年1月17日,智利反對派聯盟“ 爭取變革聯盟”候選人 塞巴斯蒂安·皮涅拉以52%的得票率當選 智利總統,成為智利52年來首位通過投票當選總統的右翼黨派總統。
智利同中國的關系
智利于1970年12月15日同中國建交,是第一個同中國建交的南美洲國家。建交以來兩國關系發展順利,雙方高層接觸頻繁,經貿合作日益擴大,在國際多邊領域保持良好合作。2014年3月10日至13日,交通運輸楊傳堂座位特使出訪智利,出息智利總統權力交接儀式。期間,楊傳堂會見了智利卸任總統皮涅拉、新任總統巴切萊特。2014年7月16日,在出席金磚國家同南美國家領導人對話會期間,在巴西利亞回見智利總統巴切萊特。
智利旅游景點
阿塔卡馬沙漠
阿塔卡馬沙漠是南美洲智利北部的沙漠,是最干旱的地方之一。介于南緯18°~28°之間,南北長約1100公里,從沿海到東部山麓寬100多公里。在 副熱帶高氣壓帶下沉氣流、離岸風和 秘魯寒流綜合影響下,使本區成為世界最干燥的地區之一,且在大陸西岸 熱帶干旱氣候類型中具有鮮明的獨特性,形成了沿海、縱向狹長的沙漠帶。氣候極端干旱,少雨多霧;相對濕度較高,可達70%以上;年雨量一般在50毫米以下,北部尚不到10毫米,且變率很大;有些地方曾多年不雨。多鹽沼。銅和 硝石藏量豐富, 南回歸線北側的楚基卡 馬塔有世界著名的露天大銅礦,北部沙漠區有聞名世界的天然 硝石礦。
沿岸由秘魯寒流帶來南極冷水,使空氣下冷上暖,造成逆溫層,亦不利于成雨。在一個世紀中,伊基克(Iquique)和安托法加斯塔只下過2~4次大雨。溫度較低,安托法加斯塔平均夏溫18℃(65℉)。這片沙漠在19世紀本分屬智利、玻利維亞和秘魯三國,它們為爭奪資源經常發生沖突。1879~1883年的 太平洋戰爭,智利獲勝,遂永久占有這塊地區。從19世紀中葉以后開采硝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 智利硝石壟斷世界市場,年產量達300萬噸。自從人工合成氮出現后,硝石市場大為縮小,當地繁榮一落千丈。當下的主要資源是安地斯山區 丘基卡馬塔(Chuquicamata)和沿海帕波索(Paposo)的銅礦。
阿塔卡馬沙漠如此干旱的一部分原因在于來自南極的寒流產生了很多的霧和云,但并沒有降雨; 羊駝。
拉帕努伊國家公園(復活節島)
拉帕努伊是當地人對復活節島的稱呼,證明了一種 獨特的文化現象。
復活節島上最神秘的還是那1000來個巨形石雕,當地人把它們叫“莫艾”。其中不少高約3.7—4.6米,重約20.3噸,還有更大的,足有9.8米,重為91.5噸。這些雕像頭部碩大,下巴向外突出,耳朵則往下伸得很長。有些石雕頂部有塊紅巖石,就像是戴了一頂“帽子”。
復活節島呈三角形狀,長24千米,最寬處17.7千米,面積為117平方千米。島上死火山頗多,有3座較高的火山雄踞島上三個角的頂端,海岸懸崖陡峭,攀登極難。
看過智利發展歷史的人還會看:
1.從嚴治黨的歷史沿革
2.美國國會大廈的歷史沿革
3.國際兒童節歷史沿革
4.中國共青團的組織簡介與歷史沿革
5.英國歷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