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和會的歷史影響
巴黎和會是一戰結束后的1919年,勝利的協約國集團為解決戰爭所造成的問題以及奠定戰后的和平而召開的會議。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巴黎和會的歷史影響,希望能幫到你。
巴黎和會的歷史影響
通過巴黎和會簽訂的《凡爾賽和約》、《國聯盟約》以及會后對其他戰敗國的和約,以條約法律形式,確立了戰后資本主義世界政治、經濟和軍事的一般關系與制度,即所謂凡爾賽體系。其目的是想把第一次世界大戰所完成的重新瓜分世界的成果鞏固下來,組織對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俄的武裝干涉、經濟封鎖和顛覆破壞活動。由于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矛盾,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該體系危機四伏,至20世紀30年代終于徹底崩潰。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了以處置戰敗國德國為中心的巴黎和會,中國應邀參加。這次和會盡管充滿了帝國主義的大國強權政治,但對具有戰勝國身份的中國,卻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一)由于是戰勝國,中國便有了討價還價的資本,有了勝者的心理、勝者的口吻。中國外交官在和會上爭之急、辯之激,洋洋灑灑,有理有節,慷慨激昂,高聲揚眉,充分展現了中國人的外交才能和水平,令人刮目相看,重塑了中國的國際形象。
二)由于是戰勝國,《凡爾賽和約》中規定了一些有利于中國的條款,如廢除德國在華領事裁判權,取消中國向德國的辛丑賠款,歸還山東以外的租界地等;對奧和約,又使中國加入國聯并被選入國聯行政院。
三)由于是戰勝國,中國的合理要求便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理解和同情。
四)由于是戰勝國,中國的合理要求一經拒絕,便成為一種正常情感無法接受的現實,人民從希望的巔峰跌入失望的深谷,一種被出賣、被蔑視的民族憤怒于是爆發出來。五四運動,揭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
五) 就意大利而言,她在一戰時加入協約國是因為英,法,俄三國答應意大利在戰后給予阜母及達尓馬西亞,但在和會中沒有提及。令她大為不滿。令日后法西斯主義者墨索里尼興起提供了口實,主張對外擴張。此外,和會中戰勝國偏袒日本將中國山東給予日本,助長侵略野心,于1930年代在東北發動九一八事變。
中國影響
中國要求索回德國強占的山東半島主權,但英、法、意主張將德國的利益轉送給日本,美國提出暫交英法意美日五國共管,遭日本拒絕。中國代表團向和會提出兩項提案:取消帝國主義在華特權;取消日本強迫中國承認的《二十一條》,收回山東權益;但提案被否決。巴黎和會引起中國人民抗議,爆發五四運動。當時中國代表團成員有五個全權代表,其中有擔任團長的外交總長陸徵祥、駐美公使顧維鈞、南方政府代表王正廷、駐英公使施肇基、駐比公使魏宸祖。中國代表最終沒在和約簽字。
"巴黎通信社"成立
1918年6月30日,李大釗、王光祈、曾琦、陳愚生、周太玄、雷寶菁、張尚齡七位少年中國學會的發起人召開會議,會上明確學會的宗旨是:"本科學的精神,為社會的活動,以創造少年中國。"宣稱:"愿集合全國有為的青年,從事專門學術,獻身社會事業,以轉移末世風俗。"并議定學會籌備工作以一年為期。
會上,大家一致認為:"現刻歐美人士對于中國情形,頗多隔閡之處,國內報館雖多,然操縱新聞之權,仍握諸外人所辦之通信社,危險實甚。"為打破當時法、英、美諸國對我國新聞的壟斷,東京分會的會員于1918年在東京已經建立了華瀛通信社、1919年準備在法國建立巴黎通信社、在美國建立紐約通信社,然后,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個國際通訊網絡。
上海分會的會員為在法國建立巴黎通信社,做了周密考慮與充分準備,委派對新聞工作有經驗的李璜(幼椿)、周太玄(無)去巴黎組建通信社,一定要以迅速、準確報道巴黎和會的信息為重點。1919年1月23日,王光祈專程由京赴滬,親自與即將赴法留學的周太玄、李璜研究設立巴黎通信社的各項事宜。周太玄、李璜赴法國的旅費,得到上?!缎侣剤蟆穲箴^預支,同意以及時發送巴黎和會消息來抵償。在船上,南方軍政府外交代表伍朝樞、鄭毓秀表示贊助,在香港還得到吳玉章的支持,在法國,又得到李石曾的贊助。
1919年3月,"巴黎通信社"成立,通曉法語的李璜擔任一線采訪和翻譯有關資料,周太玄負責整理記錄和編輯稿件,以便不間斷地將新聞發送國內。
巴黎和會的會議經過
經過四年多的戰爭,一戰終于走向結束。1919年,戰勝國在巴黎召開和會,也正是在這次由英法美意四巨頭掌控的和會上,世界秩序劃定,而原本德國在戰前取得中國山東膠州灣的權益也成為中日爭執的焦點。
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談不上失敗。而日本當時認為自己應當繼承德國權益,理由便是自己出兵打下山東與膠濟鐵路,同時中國政府簽訂"二十一條",所以中國必須承認這一點。而著名外交家顧維鈞則憑借對國際法深厚的研究據理力爭。
顧維鈞逐條批駁日本的要求。他認為,'二十一條'的內容并不該算數,因為依據國際法'武力脅迫原則'條約效力仍存疑問;并且國際法中規定有'情勢變遷原則',中國此前并未參加一戰,但后來也對德宣戰,因此條約失效。根據查到的史料分析,顧維鈞并非以傳聞中"山東是中國的耶路撒冷"等語打動參會人員,而是依據扎實的國際法依據駁倒日本。
但是盡管在這個問題上中國占據上風,但受到當時錯綜復雜的國際政治局勢影響,日本又采取各種各樣其他方式。同時還夾雜中國政府一些派系斗爭。日本最終還是取得了德國在山東的一些利益。顧維鈞稱,相關消息在報紙刊出后最終引發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中國代表團最終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看了巴黎和會的歷史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