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簡稱‘’二戰‘’,戰火牽扯到了五大洲的居民。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簡介,希望能幫到你。
第二次世界大戰基本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于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以英國與法國被迫根據與波蘭的協定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后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所謂的日耳曼人的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并借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占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于1939年8月23日和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后,也陸續占領或者吞并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占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法國等國家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并分別在北非沿海地區和大西洋海域發生多起軍事碰撞,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大陸地區仍能繼續反抗德國入侵的主要力量。
直接原因:法西斯勢力的迅速強大。法西斯政權的基本特征是對內極權統治,對外侵略擴張、稱霸世界。德、意、日法西斯統治者為實現重新瓜分世界,擴大自己勢力范圍的企圖,不惜發動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起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徹底改變了協約國和同盟國的政治版圖,其中作為戰勝國的法國、比利時、意大利、 希臘和羅馬尼亞獲得領土作為賠償,并且立即于這些領土上設立新的地方行政區劃以進行有效的管理,而戰敗的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則紛紛宣告瓦解。另外一方面在1917年時俄國的布爾什維克黨成功自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奪取了俄羅斯帝國的政權,也讓原本作為參戰國之一的俄羅斯帝國跟著宣告結束。
盡管在戰爭結束后社會開始出現追求和平主義的聲音,許多歐洲國家仍充斥著民族統一主義和復仇主義的民族情節且越來越深化。特別是德國在簽署《凡爾賽和約》后喪失大量領土、殖民地以及其自身的經濟優勢,使得德國社會對于領土收復以及復仇的思想更趨強化。然而由于《凡爾賽和約》的種種限制,德國仍然失去包括德國自身13%的領土以及所有海外殖民地,過去德國在戰爭期間吞并的他國領土也被迫允許獨立,并以戰爭開銷與賠償為由征收巨額賠款。條約中更進一步限制德國軍事力量的規模以及配備,包括了撤除空軍,不得建立軍校,廢除德國義務兵役制和總參謀部。而與此同時俄國內戰漸趨緩和,并且另外成立蘇聯掌管政權。
1918年到1919年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導致德意志帝國瓦解并由另外建立的民主政府取代,新成立的德國政府后來又被稱作魏瑪共和國。然而在戰間期的這段時間,剛剛成立的魏瑪共和國便面臨了國內右派與左派各自支持者的權力爭奪沖突。另一方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期,與英國和法國簽署1915年《倫敦條約》的意大利以獲得領土為條件決定轉而投靠協約國集團,但是意大利的民族主義者不滿在戰爭結束后兩國并沒有遵守領土轉移的承諾,隨后因為這次領土擴展事件反而讓意大利社會爆發沖突。而從1922年到1925年開始,以本尼托·墨索里尼為首的法西斯黨成功于意大利獲得執政權力,并且以民族主義與極權主義廢除了原本的代議制民主結構,不斷打壓意大利當地的社會主義、左派和自由主義的的活動;同時意大利政府也積極展開許多外交策略,期望能夠將意大利發展成為世界大國之一,而成為“新羅馬帝國”。另一方面在德國,以阿道夫·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則開始嘗試在德國建立一個法西斯政府。伴隨著經濟大恐慌爆發之后,德國社會開始支持納粹黨執政,到了1933年希特勒便被任命為德國。在國會縱火案發生后希特勒開始大力提拔納粹黨成員擔任政府重要官員,并開始將德國塑造成極權的一黨制國家。
中國國民黨則為了能夠清除地方軍閥的勢力,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由蔣介石領導國民革命軍開始自南向北展開北伐,最終在名義上統一中華民國。然而北伐結束后國民黨便與原本一同合作的中國共產黨發生沖突,中國很快又再度陷入內戰中。1927年日本田中內閣為制定侵略中國的總方針,召開了東方會議,制定了《對華政策綱領》,1931年日本帝國內軍國主義正趨高漲,帝國政府開始策劃如何能夠有效掌控中國領土并且獲取自然資源,進而借此發展出足夠的實力來掌管亞洲地區。日本故意借由九一八事變作為借口進而入侵滿洲,并隨即另外建立作為傀儡政權的偽滿洲國。此時蔣以“攘外必先安內”的姑息態度回應日本的入侵行為,繼續剿共戰爭,另一方面則期望國際聯盟協助處理日軍進占中國領土的問題,但日本在遭到國際聯盟譴責行為后隨即宣布退出該組織。在這之后日本又發動了一連串的挑釁行為如上海、熱河、河北,一直到1933年中日簽署《塘沽協定》雙方才一度宣告停戰。不過中國仍組織志愿部隊繼續在滿州、察哈爾和綏遠等地抵抗日軍入侵。
盡管阿道夫·希特勒曾在1923年時發起一場以失敗告結的啤酒館政變嘗試推翻德國政府,他仍然成功地于1933年通過合法選舉成為德國。他宣布廢除民主制度,同時借由民族主義的風潮提出要重新修正世界秩序,并很快便開始大規模地重整軍備,與此同時法國為了確保意大利仍然與其同一陣線,允許意大利將埃塞俄比亞列為自己的殖民地。然而在希特勒的主導下,德國于1935年再度合并原本作為德國領土的薩爾盆地地區,而在獲得民意支持的情況下德國隨后推翻《凡爾賽條約且加速重整軍備的計劃,甚至以大規模征兵的方式擴充部隊兵力,而這些強調國家主權的舉動也更加加深了德國社會對于希特勒的聲望。
為了能夠抗衡德國不斷發展,英國、法國和意大利決定成立斯特雷薩陣線(Stresa Front)。另外蘇聯也懷疑德國的目標也包括占領東歐的廣大領土,為此蘇聯與法國也簽署《法蘇互助條約》(Franco-Soviet Treaty of Mutual Assistance);然而盡管《法蘇互助條約》已經簽署,該協議仍然堅持必須要經過國際聯盟的討論才能針對入侵行為有所因應,這使得這一條約基本上并無威嚇力。而在1935年6月,英國甚至與德國簽署了《英德海軍協定》,更加緩和了先前《凡爾賽和約》的部分限制。而美國則于同年8月通過了中立法案,表示不會干涉美洲以外的國際事務。這也促使意大利于同年10月時入侵埃塞俄比亞,德國是少數愿意表態支持意大利入侵舉動的歐洲國家,這也使得意大利在稍后德國吞并奧地利并未表示反對。
盡管1936年3月希特勒不顧《凡爾賽和約》和《洛迦諾公約》而進駐萊茵河右岸,但是其他歐洲列強對于此事并未多加干涉。同年7月時西班牙內戰爆發,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公開支持主張法西斯獨裁的佛朗哥部隊和蘇聯支持的西班牙第二共和國軍隊交戰,這次雙方沖突也成了德國和意大利測試新型武器與作戰方式的地方,最終佛朗哥部隊于1939年初成功贏得內戰。1936年10月,德國和意大利組成了柏林-羅馬軸心。1個月后德國和日本簽署了《協定》,意大利則在隔年也加入其中。這時中國也發生了西安事變后,國民黨和共產黨軍隊同意停火并組織統一戰線來反對日本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