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時共產主義的簡介
十月革命后,國內外敵對勢力不甘心失敗,武裝進攻蘇維埃政權,以致于蘇俄進入國內戰爭時期,又因為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經濟崩潰,物資極其缺乏。因此,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應運而生,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戰時共產主義的特點——軍事性和“共產主義”。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資料。
戰時共產主義背景介紹
戰時共產主義背景是什么?什么是戰士共產主義呢?戰時共產主義就是指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之后蘇維埃政府在國內戰爭時期采用的經濟政策,又稱為軍事共產主義。
在國內戰爭爆發之后,蘇俄的糧食、煤炭等主要產地都陷入了敵手,導致蘇俄當時的處境十分的困難。為了更好的最大限度的將物資集中起來對付敵人,蘇維埃政府實行了一些臨時性的政策,也就是戰時共產主義。如果說得更加具體,其實戰時共產主義就是在蘇維埃政權面臨國內外敵人的進攻的特殊情況下實施的經濟政策,就是為了戰勝國內外敵人從而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更好的實現向共產主義的直接過渡。
可以說,十月革命勝利之后,國內外敵對勢力一直都不甘心失敗,聯合起來就是想要將這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扼殺在搖籃里。那么在那種情況下,蘇俄為了對付戰爭也只能實行這樣特殊的經濟政策。從戰爭的結果來看,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確為了戰爭的物資和勝利提供了保障,最大化的集中了全國的物資。但在之后的環境下,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卻被用于恢復經濟和經濟建設,這顯然不符合當時的經濟條件和生產水平,想要一次直接過度到共產主義是不可能存在的;不僅如此,進一步剝奪了農民的勞動成功,打擊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之后,既然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因此促使了工農聯盟的破裂。
戰時共產主義內容介紹
戰時共產主義為當時戰爭的勝利提供了極大地物資保障,那么,戰時共產主義內容主要有哪些呢?可以從四個方面來分析。
根據蘇俄當時的情況,在農業上主要以余糧收集制為中心,這是確保全國糧食可以最大限度的成為軍隊的后勤保障。這涉及到各種農產品,糧食人民委員部和工會派出征糧隊,專門來收集農產品時,付給農民一定數量的貨幣和少量的工業品,但由于通貨膨脹的關系,農民交出的產品幾乎是無償的。
在工業上,無論是大中小企業全部變成國有化,工業實行高度集中管理,但到內戰晚期仍然有一部分的小企業在死人手里。
商業上政府實行最小限度的商品自由貿易,以及最大限度的國家分配制度。1918年11月,國家甚至是取消了死人商業,全部由國營商業和合作社組織供應,但隨著產品日漸缺乏和物價不斷上漲,政府就開始實行憑證供應。但供應一般都是按照一定的標準,根據階級和年齡的差別,規定不同規格的口糧標準。雖然火并依舊存在,但已經不具備實際作用了;在勞動方面實行普及一切階級的成年人義務勞動制,實行“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原則。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戰爭時期采取的特殊政策,但不適用于直接過渡到“共產主義”,因此,在1921年,蘇俄政府用新經濟政策取代了戰時共產主義。
戰時共產主義的特點
戰時共產主義的軍事性主要體現在“戰時”,因為正值國內戰爭時期,為了戰爭的勝利,采取軍事手段,強硬的將國家內所有的物資最大限度和最大化的集中到一起;戰時共產主義的特點除了軍事性還有“共產主義”,什么是共產主義呢?在這里主要就是指純公有制、產品歸功、按需分配、平均分配。
戰時共產主義的特點兼有“戰時”和“共產主義”兩種特點;在“戰時”運用軍事和正直手段控制社會經濟運轉,爭取戰爭的勝利,并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但“直接過渡”超越當時相對落后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違背經濟發展規律,因此是不可能直接過渡成為社會主義的。
因此,兼具這兩種特點,戰時共產主義既是成功的,也是失敗的,成功是因為它確實是最大先對的集中了全國的物力、財力,以保障了軍備供應,粉碎了國內外敵對勢力三次武裝干涉,取得了國內戰爭勝利;說它失敗是因為戰時共產主義不利于國家經濟長遠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進一步引發了1921年的經濟和政治危機。
戰時共產主義評價
戰時共產主義評價有哪些呢?十月革命勝利后,國內外敵對勢力不甘心失敗,他們聯合起來,企圖將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扼殺在搖籃里。但蘇俄采取了戰時共產主義之后,獲得了勝利,那么怎樣客觀的看待戰時共產主義呢?
首先,可以肯定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包拯了前線的勝利,其中的一些主要措施在反對外國武裝干涉和國內戰爭中是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國家集中全國所有的原料、物質和人力資源的儲備,這樣保證了紅軍日益增長的武器和軍備供應;在有關政府機構方面,建立了領導國家最重要的國民經濟部門的各級蘇維埃經濟機構,采用余糧收集制鎮壓了資產階級公開的反抗,剝奪了其在生產和流通領域內的主要手段,還順便打擊了富農利用手中余糧進行投機的活動。最重要的就是戰勝了國外武裝侵略者的進攻和平息了國內反革命分子的武裝暴亂。
但是,這種戰時共產主義有利就有弊,雖然在當時保證了戰爭的勝利,但對于之后國家的經濟發展都帶來了嚴重的影響。不僅僅表現在工農業生產的破壞,而且更重要的是工農聯盟面臨著破裂的危險。
于是,當列寧面對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他提出上層指定的經濟政策同下層脫節,沒有促成生產力的提高,這個時候,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決定拋棄戰時共產主義體制,轉向新經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