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龍袍要多少錢
龍袍(lóngpáo),是皇帝的朝服,上面繡著龍形圖案。繡有龍形圖紋的袍服。帝王的禮服。皇帝專用的袍。又稱龍袞。因袍上繡龍形圖案,故名。其特點是盤領、右衽、黃色。此外,龍袍還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龍章禮服。那么一套龍袍要多少錢?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服飾制度最為繁縟的一個朝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皇帝的服飾,其嚴密性和復雜度讓人吃驚。“服色品章,昭一代之典則,皇袍的顏色、款式以及其上細微的紋樣,無不具有深刻的含義。”清代皇帝的服裝基本上分為禮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和便服幾大類。我們現在在影視劇中常見到的皇袍,更多的是屬于常服或便服。而常提的“龍袍”,則屬于皇帝吉服,主要用于重大吉慶節日以及先農壇皇帝親耕等場合。
一件朝袍耗資十幾萬 皇帝只穿一次
據清宮資料,制作一件朝袍須要依禮部定式,或是皇帝命題由內務府畫師繪制重彩工筆小樣,交總管太監呈皇帝御覽,或經內務府大臣直接審閱后連同批準件送發江寧(南京)、蘇州、杭州三處織造司分織。江寧織造負責的御用彩織錦緞,蘇州織造的綾、綢、錦緞、紗、羅、緙絲、刺繡及杭州織造處織造的御用袍服、絲綾、杭綢等,制作過程相當復雜,一件就需耗時兩年。
另據史料記載,織造一件鵝黃緞細繡五彩云水全洋金龍袍,需用繡匠608工,繡洋金工285工,畫匠26工,每件工料銀合計為392兩2錢1分9厘。折合現在的價錢,要十幾萬元。
皇帝一天之中多次更換服飾,有時一天內更換二至三次。清宮內設有尚衣監,存放皇帝的袍褂和服飾,又有專門的衣服庫,管理皇帝平日常用的服和冠,還有一大群隨時侍候皇帝更換衣服的太監們。這些十幾萬元的衣服,也因此如我們現今一些人昂貴的晚禮服一樣,一生可能只穿一次,可謂天天上演“皇帝的新衣”。
龍袍裝飾圖案紅蝠 意為“洪福”
皇帝的龍袍上的圖案,龍是主角,但除了龍,還有各色各樣的配角,比如在龍袍的龍紋之間繡以五彩云紋、蝙蝠紋、十二章紋等吉祥圖案,龍袍上每個圖案其實都有著豐富的含義。譬如紅色蝙蝠紋即紅蝠,其發音與“洪福”相同,從而得以成為龍袍上常用的裝飾圖案。在龍袍下擺排列著代表深海的曲線,稱為水腳,水腳上裝飾有波濤翻卷的海浪,挺立的巖石,這種紋樣被稱為“海水江崖”,寓意福山壽海。
延伸閱讀:
隋唐龍袍
隋唐時期,南北統一,疆域遼闊,經濟發達中外交流頻繁,體現出唐朝政權的鞏固與強大。在服裝服飾上也達到空前繁盛時期。隋唐時期的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著圓領袍、衫,上自皇帝下至雜役都可穿著,為當時的常服。此圖為穿對襟、闊袖便服衫的帝王。
宋代龍袍
宋代皇帝朝服——本圖為絳紗袍、蔽膝、方心曲領穿戴展示圖及通天冠、黑舄圖。這種服裝是皇帝在大朝會、大冊命等重大典禮時穿著的服飾,相當于群臣百官的朝服。皇太子在大典禮時也穿這種服裝,冠用十八梁(名“遠游冠”),與此稍有區別。
元代龍袍
元代龍袍,按《圓史輿服志》記載有:“服白粉皮則冠白金答子暖帽,服銀鼠則冠銀鼠暖帽”。此像為白金答子暖帽穿錦袍的皇帝。
明代龍袍
明代皇帝的常服,服裝以黃色的綾羅為主,上繡龍、翟紋及十二章紋。明代的龍,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種動物的局部特征,頭如牛頭、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蝦眼、鼻如獅鼻、嘴如驢嘴、耳如貓耳、爪如鷹爪、尾如魚尾等等。在圖案的構造和組織上也很有特色,除傳統的行龍、云龍之外,還有團龍、正龍、坐龍、升龍、降龍等名目。本圖服裝上所繡的團龍中,就有升龍、降龍兩種。
清代龍袍
清代龍袍以明黃色為主,也可用金黃、杏黃等色。清朝皇帝的龍袍,據文獻記載,繡有九條龍。龍袍的下擺,斜向排列著許多彎曲的線條,名謂水腳。水腳之上,還有許多波浪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寶物,俗稱“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綿延不斷的吉祥含意之外,還有“一統山河”和“萬世升平”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