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希范起義的過程及意義
北宋時期,壯族人民反抗宋王朝的武裝斗爭,規模較大的為儂智高領導的起義,次為區希范領導的起義。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區希范起義的過程及意義,希望對你有用!
區希范起義的事件
北宋時期,壯族人民反抗宋王朝的武裝斗爭,規模較大的為儂智高領導的起義,次為區希范領導的起義。
區希范是環州思恩縣人?!端问贰肪硭陌傥迨缎U夷》載,他讀書中過進士,希望得到錄用做官,沒有如愿,心懷怨氣。仁宗慶歷四年(1044年),便在環州率眾起義,官方把這次起義歸于區希范求官未遂,掩蓋了起義的真正社會歷史背景。
在區希范起義之前,宜州和撫水一帶的少數民族人民和戍兵,曾多次發動過起義,攻打官府,殺縣官,建帥稱王。如咸千二年(999年),有撫水州(今環江一帶)蒙會國為首,的反抗斗爭①,景德四年(1007年)有以陳進、盧成均為領導的壯、漢兩族人民的聯合斗爭②;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撫水州壯族人民曾進攻過宜州(今宜山),打擊封建統治者③,寶元元三(1038》,安化州(今環江縣北部)壯族人民曾起來進攻宜州和融州(今融水苗族自治縣和融安縣境)④。這些少數民族和宋朝官府之間的矛盾,-就是區希范起義的社會背景。
區希范起義的意義
區希范起義后,率眾攻打環州,聲稱要建立大唐國,擇言建壇祭天,推蒙趕為帝,區正辭為“奉天開基建國柱王”,區丕績為宰相,他自己稱為“神武定國令公、桂州牧”,建制度,封職官。起義后,區希范率眾五百攻破縣城,奪取州印,接著又攻打溪寨,下鎮寧州和普義寨,他的起義震動了宋王朝。 (參考黃現璠著<壯族通史>)
注①《宋史》卷六《真宗紀》。
?、凇端问贰肪戆恕墩孀诩o}。
?、邸端问贰肪戆恕墩孀诩o》。
?、堋端问贰肪硎弧度首诩o》。
區希范介紹
宋代進士,試禮部,宋景韋占五年(1038年),區希范與其叔區正辭曾效勞于宋廷官軍。后來不被朝廷重用,希范前往宮廷,歷數自己的"功勞","擊登聞鼓,求錄用"。朝廷責成宜州(州治在今宜山)地方官吏處理此事。知州馮伸已不但不予錄用,反將區希范貶到廣西北部的全州,由地方官監管,不久,區希范從全州潛逃回鄉。希范回鄉后,聞知貴州荔波洞白崖山酋蒙趕聚眾造反,便召集族人前往貴州與蒙合作,組織武裝暴動,計劃奪取廣西一方,建立"大唐國"。經過籌劃后,便設壇筑臺,殺牛祭天,舉行儀式,建制稱尊,擁戴蒙趕為"大唐國"皇帝,區正辭為"奉天開基建國桂王",區希范為"神武定國令公桂(州)牧",區丕績為"宰相",區志銓為"都統使",崖盈為節度使,蒙懷為"百勝",譚護為"突陣",甘徹為"龍路",吳程為"蜂毒",廖陳為"游奕",蒙樗為"雷行",區世庸為"飛天神圣"。大小官員共三十多人,向北叩拜,以表示受天命討伐宋朝。
區希范起義的其他事件
慶歷四年(1044年)正月十三日,希范等500將士,樹起義旗,一舉攻破環州城(今環江縣城) ,在環州城組建"武成軍",繼則派兵向西北進發,連破帶溪寨(今洛陽鎮合作村和大安鄉一帶) 、鎮寧州(今水源鄉、川山鄉、下南鄉一帶) 及普義寨(今洛陽鎮大、小普樂屯) ,各族農民紛紛響應,起義隊伍很快發展到1500多人。宋仁宗立即詔轉運使、鈐轄司發兵圍剿。次年(1045年)正月,杜杞誘降希范不成,便帶大批官軍涌至環州。蒙趕于慶歷五年(1045年)正月初四率領600多部卒出來與杜杞談判。慶歷五年(1045年) 正月初七,勢力孤單,四面受堵的區希范及部屬242人在荔波洞的古綰寨被宋軍俘獲,十三日,押到環州,不日,送宜州。二十九日全部被殺于宜州城下(今宜山工人文化宮和宜山縣防疫站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