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澤個人生平
宗澤(1060年1月20日-1128年7月29日),字汝霖,漢族,浙東烏傷(今浙江義烏)人,南宋大臣。剛直豪爽,沉毅知兵。進士出身,歷任縣、州文官,頗有政績。他因壯志難酬,憂憤成疾,七月,臨終三呼"過河"而卒。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宗澤個人生平,希望對你有用!
宗澤人物歷程
宗澤,世代務農,早年家境貧寒。北宋嘉祐四年十二月乙亥(十四)日(1060年1月20日),元祐六年(1091)應進士試,對策陳時弊,考官惡其直言,抑為:同進士出身“錄取。自此歷任何并館陶縣尉,浙江龍游、山東膠州及登州掖縣縣令,勤政愛民,治績卓著,名聲遠揚,但得不到朝廷的賞識。宣和元年(1119),反對朝廷連結女真征契丹,被貶提舉鴻慶宮,于是上表引退,擬在東陽山兵,廣集糧餉,防止敵人進攏。不久,受到任河北義兵都總管令,率軍救真定。宗澤先以神臂弓挫敵兇焰,后縱兵進擊,破金兵30余寨,斬敵數百,所獲羊馬金帛全部賞將士。些時康王趙構赴金議和至磁州,宗澤叩馬勸止,乃留相州。是年冬,宋欽宗任康王為兵馬大元帥,宗澤為副帥。澤率軍趨李固渡,途中遇敵,大破之。
次年正月,率軍至開德,與敵人打了13仗,仗仗獲勝。建炎元年(1127)六月,澤以67歲高齡任東京留守,知開封府,招聚義兵近200萬,分署京郊16縣,與金兵隔黃河對峙。此時岳飛投奔宗澤,澤見而奇其才,給以500騎兵,要其奮勇立功。岳飛聽命而行,殲滅了敵人。從此岳飛就在宗澤部下南征北戰。
建炎二年正月,金人大舉入侵,澤妙半又大破之,金潰不成軍,盡棄輜重。自此宗澤威震天下,金人畏憚宗澤,都稱“宗爺爺”。建炎元年七月起,一年上疏24次,這就是著名的《乞回鑾殿疏》,上疏中力勸宋高宗還京,以圖恢復北方失地,均為奸佞所阻。澤憂憤成疾,疽發于背。
宗澤明知自己病重,在世不長,卻還是念念不忘地請求趙構回鑾開封,誓師北伐。建炎二年七月癸巳(十二)日(1128年7月29日)臨終前,他對前來探望的將領沉痛地說:“我以二帝蒙塵,悲憤至此,你們多能殲滅敵寇,那我死而無恨!”又不停地念誦杜甫名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聞者無不泣涕。直至斷氣,無一語及家事,惟連呼“渡河!渡河!渡河”而逝。子穎與部半岳飛護柩至鎮江,與夫人陳氏合葬于京峴山麓。后贈觀文殿學士,通議大夫,賜謚忠簡。
在國難深重的時候,宗澤的死無疑是南宋巨大的損失。他去世當天,東京人士無不痛哭流涕,千余名太學生慰問哭奠。有人敘述當時的情景,宗澤去世,剛入棺,士兵便蜂擁而入,吊祭三日不絕,大廳也擺滿了無數祭品,如此深得軍心民心!李綱在挽詩中也發出了“梁摧大廈傾,誰與扶穹窿”的哀號。而高宗獲悉此事,卻得意洋洋地表示,黃潛善與汪伯彥分任左右丞相,國事何須擔心?
宗澤即逝,高宗派投降派的杜充繼任東京留守,此人冷酷無謀略,一改宗澤所為。于是豪杰離心,前被宗澤招撫的義兵也因不滿杜充的倒行逆施而紛紛散去。宗澤苦心經營的開封防線不再是不可逾越的了,開封已經完全喪失抵御金兵的能力。
宗澤的歷史評價
《宋史》:夫謀國用兵之道,有及時乘銳而可以立功者,有養威持重而后能有為者,二者之設施不同,其為忠一而已。方金人逼二帝北行,宗社失主,宗澤一呼,而河北義旅數十萬眾若響之赴聲,實由澤之忠忱義氣有以風動之,抑斯民目睹君父之陷于涂淖,孰無憤激之心哉。使當其時澤得勇往直前,無或齟齬牽制之,則反二帝,復舊都,特一指顧間耳。黃潛善、汪伯彥嫉能而惎功,使澤不得信其志,發憤而薨,豈不悲哉!
《龜鑒》:吾深惜夫宗澤抱忠義之志,競為讒沮,郁而不得少伸也。澤之尹京數月,城筑已增固,樓櫓已修飾,壟濠已開浚,寨柵已羅列,義士已團結,蔡河、五丈河已皆通流,陜西、京東西、河東北盜賊皆已歸附。又非靖康戰守無備之比。然有張仲孝友主于內,而后吉甫得以專征戰于外。汪、黃既主中東南之議,則宗澤還京之請,雖二十疏而何益?百計排沮,憂憤成疾,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蓋亦抱無窮之恨。澤死而杜充代之,是何異以淵代逖、以姜維而續孔明之事功也?宗澤在則盜可使為兵,杜充用則兵皆為盜矣。
呂惠卿:可謂國爾忘家者。
許景衡:澤之為尹,威名政績,卓然過人,今之縉紳,未見其比。乞厚加任使,以成御敵治民之功。
謝肇淛:宋之人物,若王沂公、李文正、司馬溫公之相業,寇萊公、趙忠定之應變,韓魏公之德量,李綱、宗澤之撥亂,狄青、曹瑋、岳飛、韓世忠之將略,程明道、朱晦庵之真儒,歐陽永叔、蘇子瞻之文章,洪忠宣、文信國之忠義,皆灼無可議,而且有用于時者,其它瑕瑜不掩,蓋難言之矣。
高宇泰:晉日圖中原,而僅得江左;宋盡力楚、蜀,而僅困臨安。余則謂晉得一祖逖、宋得一宗澤,而俱不能用;其中原、楚、豫之事,亦無足言。然二人之在當時,雖恨弗克終事,尚得經營數載,于倉皇集國之際,呼動人心、振驚敵志,綿將絕之氣而立既潰之防;其后國家稍能自立,皆因于此。
李廷機:宗澤韓世忠,盡心以死命。
鄭觀應:古之為將者,經文緯武,謀勇雙全;能得人,能知人,能愛人,能制人;省天時之機,察地理之要,順人和之情,詳安危之勢。凡古今之得失治亂,陣法之變化周密,兵家之虛實奇正,器械之精粗巧拙,無不洞識。如春秋時之孫武、李牧,漢之韓信、馬援、班超、諸葛亮,唐之李靖、郭子儀、李光弼,宋之宗澤、岳飛,明之戚繼光、俞大猷等諸名將,無不通書史,曉兵法,知地利,精器械,與今之泰西各國講求將才者無異。
蔡東藩:宗澤之忠勇,較師道尤過之,史稱澤請高宗還汴,前后約二十余奏,均為黃潛善、汪伯彥所阻抑,抱諸葛之忱,嬰亞夫之疾,高宗之不明,殆視蜀后主為更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