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生平事跡
范仲淹是中國古代有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所著作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思想,被人廣而認之。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范仲淹的生平事跡,歡迎大家閱讀。
范仲淹的生平事跡
公元989年,范仲淹出生在吳越的一戶官宦之家。當范仲淹兩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因病逝世,范仲淹的母親無奈之下只好改嫁,范仲淹也因此改名為朱說。公元1011年,知道自己身世的范仲淹,離開母親,一人獨自去應天府求學。
公元1015年,學有所成的范仲淹,通過科舉考試,擔任了廣德軍司里參軍。有了功名且有官職在身,范仲淹就把母親接來自己奉養,并將名字改回自己的原姓原名。1021年,范仲淹擔任泰州西溪鹽倉監,擔任期間,修建了一條海堤,用來防范海潮倒灌。
1027年,范仲淹的母親逝世,范仲淹居住在應天府為其母親守喪。因范仲淹才學之名十分出名,于是被邀請參加應天書院教席。范仲淹到院后,使書院的學風一掃原先的舊風氣,使得文人學士個個嚴以律己、品德高尚。當范仲淹守喪期滿,出任了陳州通判,雖然遠在地方,但對朝堂之事十分牽掛。
公元1030年,范仲淹曾多次上書宋仁宗,表明了自己一心為國的思想,提出許多政策主張。雖然沒有被采納,但宋仁宗也從中知道了范仲淹一片忠心之舉。太后去逝后,宋仁宗想要另立太后被范仲淹阻止。1033年,江南出現蝗災,范仲淹向皇帝上書,請求派人來當地視察,被無視。后當面質問,向宋仁宗陳述厲害,猶如醍醐灌頂,命范仲淹前去救災,更將災民食用的野草帶回朝堂,警示皇宮貴族的嬌逸奢侈的生活。
后來因為朝廷黨政之故,范仲淹多次被調往外地為官。范仲淹在地方任政時,頗有功樹,也多次回朝堂任職。1045年,范仲淹再次因黨爭之事,離開了汴京,來到了鄧州,擔任鄧州知州。在鄧州,范仲淹生活了三年,寫下了許多有名的詩篇文學著作。當時,范仲淹已經患病多年,身體早已大不如前。1052年,范仲淹被調任潁州,在途中惡疾爆發,于徐州病逝,享年64歲。同年,宋仁宗追贈其為兵部尚書,追封為楚國公,謚號文正。
范仲淹故事集合
斷齏畫粥:范仲淹幼年喪父,跟隨改嫁的母親與繼父一同生活。因家境貧寒,他就將在夜晚小米煮粥,第二天把冷掉的粥分成四塊,早晚各吃兩塊。成年后,范仲淹到應天書院學習的時候,也是靠這樣的食用之法,得以用功讀書。范仲淹忍常人之不能忍,經過多年苦讀,終于在1015年,通過科舉考試,中了進士。
龍圖老子:范仲淹以龍圖閣直學士去西線邊防視察,提出了新的軍事制度,調整軍隊戰略,構建了以大順城為中心,其余崗哨邊防相呼應的防御體系。使得西夏金兵不敢造次。在夏人口中流傳著“小范老子胸有十萬甲兵”的言論,而宋朝一般都習慣用官職來稱呼,所以羌人稱之為“龍圖老子”,足見范仲淹對西北防線作出的貢獻有多大。
范仲淹簡介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年少時家貧但非常好學,對天下有自己的抱負追求,常常勉勵自己:“讀書人應當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后在樂。”。
范仲淹在二十多歲離開家,來到應天府書院苦讀學習。五年之后考取了進士。做官之后,范仲淹一直在低職位上徘徊,沒有權力參與國家大事,自己的才華始終無法得到展示。在三十四歲時,他向上級毛遂自薦,以圖大展宏圖。鹽水治水的成功證明了范仲淹的才華,這一舉動深得百姓的好評。
在位期間,范仲淹大膽直言,抨擊時弊,幾度遭到了貶職。出任秘閣校理,幾次批評章獻太后垂簾聽政的弊端,因此被貶為通判。等章太后去世后,范仲淹任左司諫,因批評仁宗荒地廢除皇后被貶到睦州。在任國子監時因批評宰相呂夷簡用人不當,再次被貶。
任職期間范仲淹還通過自己的才干修復了同西夏的關系,使得邊關外無一失。由于在邊關抵御外來侵略立下的汗馬功勞,范仲淹被提升為參知政事,這個升遷為他實現自己的改革理想創造了條件。
范仲淹提出了著名的《答手詔條陳十事》的改革方案,但沒到一年,就慘遭夭折。原因是改革出動了保守派官僚的自身利益,在奸臣和宦官勾結下,改革以失敗而告知。范仲淹也因此被罷免參加政事。
范仲淹六十三歲,疾病纏身,向朝廷請求到潁州任職。可是在徐州中途,因病加重,與世長辭。
范仲淹為后世留下了許多經典的文章,最著名的就是名篇《岳陽樓記》。
看了“范仲淹的生平事跡”還想看:
1.范仲淹個人事跡簡介
2.范仲淹生平簡介
3.范仲淹的人物評價
4.范曄的生平事跡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