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偉人胡適生平事跡
胡適是中國有名的詩人和學者,有著深厚的文化功底;你是否在尋找“中國偉人胡適生平事跡”?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資料,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偉人胡適生平事跡【篇1】
胡適 - 簡介
胡適(1891一1962),原名嗣穈,學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適,字適之,筆名天風、藏暉等,其中,適與適之之名與字,乃取自當時盛行的達爾文學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典故。
安徽省績溪縣人,現代學者、中國自由主義的先驅。早年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他興趣廣泛,著述豐富。作為學者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紅學等諸多領域都有進行研究。胡適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北大文學院院長、中華民國駐美利堅合眾國特命全權大使等職。
胡適深受赫胥黎與杜威的影響,畢生宣揚自由主義,是中國自由主義的先驅。畢生倡言“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言必有證”的治學方法,以及"認真的作事,嚴肅的作人"的做人之道。
1962年2月24日于《中央研究院》開會時心臟病猝發病逝于臺北南港。
中國偉人胡適生平事跡【篇2】
胡適 - 新文化主將
啟蒙
胡適5歲開蒙,在績溪老家私塾受過9年舊式教育,打下一定的舊學基礎。1904年到上海進新式學校,接受《天演論》等新思潮,并開始在《競業旬報》上發表白話文章。1910年夏赴美留學,先入康乃爾大學學習農科,后轉入
文科;1915年進哥倫比亞大學,追隨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學習哲學。1917年完成博士學位論文《古代中國邏輯方法之進化》。在此期間,胡適熱心探討文學改良方案,并試作白話詩。而與《新青年》主編陳獨秀的通信,以及《文學改良芻議》一文的發表,更引發了一場聲勢浩大影響深遠的文學革命。同年胡適學成歸國,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并參與《新青年》雜志的編輯,至此一發而不可收,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之一。
文學理論
五四時期,胡適連續撰寫《歷史的文學觀念論》 、《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等文,提倡“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并相繼完成《國語文法概論》 、 《白話文學史》等著作,對白話文取代文言文而成為現代中國人重要的思想和交流工具起了決定性作用。
在理論倡導的同時,胡適還進行了一些文學創作的“嘗試”。其小說、劇本均未見成功,獨有出版于1902年的《嘗試集》 ,乃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新詩集,頗有開拓之功。
文學創作非其所長,在新文化運動中,胡適另一主要貢獻是輸入新思想。其《易卜生主義》 、 《貞操問題》 ,當年都是振聾發聵之作。而從問題與主義之爭,到《人權論集》 ,再到主辦《獨立評論》 ,胡適始終堅持獨立姿態和批判精神??箲疖娕d,胡適出任駐美大使;勝利后又先后擔任北京大學校長和中央研究院院長。但其始終保持書生本色,不曾背叛五四主義知識分子。
中國偉人胡適生平事跡【篇3】
胡適(1891—1962),字適之,現代著名學者、社會活動家。績溪縣人。出身徽商之家,1910年 留學 美國,1915年成為實用主義哲學大師杜威的學生,1917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常識淵博,曾擁有三十多個博士頭銜;1917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揭開中國現代文學革命運動的第一頁;1918年加入《新青年》編輯部,大力提倡白話文,并撰寫現代第一部白話詩集《嘗試集》,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人物之一;1919年,接替陳獨秀主編《每周評論》,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提出“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實用主義 方法 論,在全國影響極大;提出過“全盤西化”論點;抗戰期間曾出使過美國,代表蔣介石簽訂《中美互助條約》。政治上追隨國民黨,學術上是一代宗師,著述豐厚,治學方法上具有徽派樸學遺風。
胡適故居坐落在績溪縣上莊村內,建于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正屋南向,磚木結構,二進三間兩廂,“回”形通轉樓。占地208平方米,建筑面積350平方米。門面二柱單門一樓式,上嵌磚雕、鴟吻。門前黑底金字“胡適故居”木牌,當代書法家沙孟海題。前進堂前擺設“身行萬里半天下,眼高四??諢o人”,錢君陶書。東西分列茶幾、靠背椅,壁間掛胡適直系親屬圖表。西部是胡適和江冬秀結婚房間,房內有木床、桌、椅、櫥、凳等。前廂房是胡適童年讀書處。東部房間連廂房為胡覺(胡適二兄)使用。正廳兩廂房展出胡適家書手稿和部分著作、胡氏宗譜、海內外名士所贈字畫、詩詞和胡適“全家福”照片。后堂堂前掛胡適父親鐵花畫像,東側有胡適生母馮順娣照片。堂上高懸朱底金字巨匾“持節宣威”四字,為邑人程東屏書,款落“績溪縣長朱亞云贈,民國三十一年”。當時胡適出任駐美大使,這四字意在勉勵他銜命持節,不忘國威。故居內12扇落地隔扇門陰刻蘭花,4塊窗欞板刻花草題字,為墨模高手胡國賓作。其中有一幅題有“蘭為王者冠,不與眾草伍”。故居還陳列有胡適各個時期的照片,胡適手書范縝《神滅論》立軸,張之洞贈胡鐵花帽筒,胡鐵花七星劍、誥命箱及從臺灣帶回的海螺。
中國偉人胡適生平事跡【篇4】
胡適5歲啟蒙,在績溪老家受過9年私塾 教育 ,打下了一定的古文基礎。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學堂、澄衷學堂求學,初步接觸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啟超、嚴復思想的較大影響。
1904年,他到上海進新式學校,接受《天演論》等新思潮,并開始在《競業旬報》上發表白話 文章 ,后任該報編輯。
1906年考入中國公學,1910年考取“庚子賠款”第二期官費生赴美國留學,于康乃爾大學先讀農科,后改讀文科。這里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庚款官費留學生只取前二百名,考試兩場,文章和雜科(政史地物理化生等),頭一場文章胡適揚揚灑灑一篇得了一百分,如此可見他的文章造化!
1915年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師從哲學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并一生服膺。
1917年(25歲)夏回國后,任北京大學教授,加入《新青年》編輯部,撰文反對封建主義,宣傳個性自由、民主和科學,積極提倡“文學改良”和白話文學,成為當時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人物。
同年,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主張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 所寫的《嘗試集》是中國第一部白話詩集。且提出寫文章“不作無病之呻吟”,“須言之有物”等主張,為新文學形式作出初步設想?!拔逅摹睍r期,與李大釗等展開“問題與主義”辯難;陪同來華講學的杜威,任杜威的翻譯逾兩年;與張君勱等展開“科玄論戰”,是當時“科學派”丁文江的后臺。胡適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
從1920年至1933年,主要從事中國古典小說的研究考證,同時也參與一些政治活動,并一度擔任上海公學校長。
抗日戰爭初期,出任國民黨“國防參議會”參議員,1938年被任命為中國駐美國大使。
他興趣廣泛,著述豐富,作為學者他在文學、哲學、 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紅學等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1939年還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
抗日戰爭勝利后,于1946年任北京大學校長。
1949年寄居美國,致力于《水經注》的考證等工作,后來去往臺灣。
1954年,任臺灣“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57年,出任臺灣“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長。
1962年,在臺灣的一個酒會上突發心臟病去世。
中國偉人胡適生平事跡【篇5】
胡適是第一位提倡白話文、新詩的學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與陳獨秀同為五四運動的軸心人物。
顧頡剛先生說,他學會這套“治學方法”,是看胡適的《水滸傳考證》一文,看出來的。
20世紀三十年代,胡適獨具慧眼,提拔、任命梁實秋并幫助他完成了日后號稱是梁實秋對文壇的“三大功績”之一的“翻譯莎士比亞全集”。
胡適紀念明信片
_建立的第一個中國共產黨黨?!昂献孕薮髮W”就是因為胡適的提議和倡導。他寫給胡適的信中曾提到:“你的學生_……”。
季羨林不是胡適的學生(他的老師是陳寅恪),精通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在他歸國初期期間,受到胡適提拔。
林語堂在其留學中,清政府取消對留學生資助,林語堂是靠著胡適的資助繼續在國外讀書的,等他回國從飛機場下來的時候,口袋里只有1毛錢。
魯迅、陳西瀅都指責胡適提倡的“整理國故”是開現代科學倒車的作法。連胡適
胡適誕生百年紀念郵票(臺灣地區發行)
專家周質平也認為:“胡適所提倡的‘整理國故’,對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可以說并沒有發生任何積極推動的作用,甚至于還把一批青年人引上了乾嘉考證的老路。
胡適既掀起了新文化運動,又是中國古典文化的研究大家。他還接受了西方文明的洗禮,蔣中正的挽聯對此進行了高度概括“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
胡適在20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的“極左”時期的中國大陸是個受到官方批判的人物,尤其是“極左”的斯大林主義學者的攻擊對象,其時的中國大陸的教材曾一度否定他的政治思想;50年代初,曾對胡適展開大規模的批判運動。““””結束后,近幾十年來的研究都傾向于肯定他應有的歷史地位;并且,胡適的《我的母親》一文也被選入大陸全日制語文教育初中課本;在大陸的報刊雜志中,亦屢見有追念胡適先生精神的文章。
魯迅曾發表過《“好政府主義”》等文,實則抨擊胡適的盟友梁實秋,卻也含蓄地批評胡適“軟弱”革命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