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的生平經歷和事跡
胡適,中國現代著名學者、詩人、歷史家、文學家、哲學家;你是否在尋找“胡適的生平經歷和事跡”?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相關資料,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胡適的生平經歷和事跡(精選篇1)
胡適(1891—1962),漢族,徽州績溪人。原名嗣穈,昵稱穈兒,學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適,字適之,筆名天風、藏暉等。現代著名學者、詩人、歷史學家、文學家、哲學家。
因提倡文學改良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胡適是第一位提倡白話文、新詩的學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與陳獨秀同為五四運動的軸心人物,對中國近代史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
1919年被選為“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委員,同年接辦《每周評論》。1922年創辦《努力周報》,1924年創辦《現代評論》,1932年創辦《獨立評論》。1945年3月任中國出席聯合國大會代表。1949年1月,被聘為總統府資政。
1952年返臺,1957年始任中央研究院長。1962年在臺北病逝。
人物成就
胡適對中國近三百年來的學術研究作了總結。他把整理國故或國學研究納入了他的“中國文藝復興”的范疇之內,并發表了《說儒》,這不但是胡適治學的巔峰之作,也是1930年代中國近代文化史上成就的代表作。
胡適將禪宗史研究的問題點,由西天二十八祖的傳承問題,轉為禪宗革命家本身的問題。他的論斷承載了日后的許多成果與成就。
胡適哲學思想不在于胡適提出的學術觀點的本身,而是在于他在思想史上的開創性及其深遠的影響。使中國傳統哲學真正步入現代化進程的第一人,就是胡適。
胡適的生平經歷和事跡(精選篇2)
1. 胡適的個人經歷:
胡適(1891年-1962年),字適之,號東籬,生于湖南湘潭。其父母皆為歸正派士族,有些知識分子、有些_。胡適小學未畢業即前往美國留學,在美國學習近十年,回國后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核心人物之一。
2. 胡適的理論成果:
胡適是中國近代最有影響的思想家之一,他被譽為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他推崇科學、民主和自由,反對封建文化、迷信和保守主義。他的思想融合了東、西方文化,堅持中國文化要與世界接軌、開放和自信。
3. 胡適的著作成就:
胡適的著作涉及廣泛,包括文學批評、散文、翻譯、哲學、政治文化等方面。代表作包括《聊齋志異》英譯本、《白話文學史》、《談美》、《文化苦旅》等。
4. 胡適的社會影響:
胡適是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的重要開創者,他對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起到了深遠的影響。他主張文化自信、開放和包容,在中國西方化和現代化的進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5. 胡適獲得的榮譽:
胡適是中國現代著名的學者、教育家、文化活動家,曾榮獲文化界最高榮譽的“光華大獎章”等多項榮譽。
6. 胡適的貢獻與價值:
胡適推進了現代化進程,促進了中國與世界的交流,促進了文化自信和文化多元化。其著作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思想價值和歷史價值。
7. 胡適的精神信仰:
胡適重視個人自由和人權,提倡科學、民主和自由的現代價值觀,這與他的_信仰相關。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他也堅持樂觀自信,追求真理和人生價值。
8. 胡適的思想遺產:
胡適的思想深刻影響了中國當代思想文化,其追求科學、民主和自由的價值觀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其對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交流和包容也為中國的文化開放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借鑒。
9. 如何了解胡適?
了解胡適可以通過閱讀其著作,包括《白話文學史》、《聊齋志異》英譯本、《談美》、《文化苦旅》等。同時,訪問各大圖書館和公共圖書館也可查閱相關資料。此外,胡適博物館也向公眾開放,可以了解胡適的生平和事跡。
胡適的生平經歷和事跡(精選篇3)
胡適的資料簡介
胡適(1891—1962),字適之,現代著名學者、社會活動家。績溪縣人。出身徽商之家,1910年 留學 美國,1915年成為實用主義哲學大師杜威的學生,1917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常識淵博,曾擁有三十多個博士頭銜;1917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揭開中國現代文學革命運動的第一頁;1918年加入《新青年》編輯部,大力提倡白話文,并撰寫現代第一部白話詩集《嘗試集》,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人物之一;1919年,接替陳獨秀主編《每周評論》,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提出“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實用主義方法論,在全國影響極大;提出過“全盤西化”論點;抗戰期間曾出使過美國,代表蔣介石簽訂《中美互助條約》。 政治 上追隨國民黨,學術上是一代宗師,著述豐厚,治學方法上具有徽派樸學遺風。
胡適故居坐落在績溪縣上莊村內,建于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正屋南向,磚木結構,二進三間兩廂,“回”形通轉樓。占地208平方米,建筑面積350平方米。門面二柱單門一樓式,上嵌磚雕、鴟吻。門前黑底金字“胡適故居”木牌,當代 書法 家沙孟海題。前進堂前擺設“身行萬里半 天下 ,眼高四海空無人”,錢君陶書。東西分列茶幾、靠背椅,壁間掛胡適直系親屬圖表。西部是胡適和江冬秀結婚房間,房內有木床、桌、椅、櫥、凳等。前廂房是胡適童年讀書處。東部房間連廂房為胡覺(胡適二兄)使用。正廳兩廂房展出胡適家書手稿和部分著作、胡氏宗譜、海內外名士所贈字畫、詩詞和胡適“全家福”照片。后堂堂前掛胡適父親鐵花畫像,東側有胡適生母馮順娣照片。堂上高懸朱底金字巨匾“持節宣威”四字,為邑人程東屏書,款落“績溪朱亞云贈,民國三十一年”。當時胡適出任駐美大使,這四字意在勉勵他銜命持節,不忘國威。故居內12扇落地隔扇門陰刻蘭花,4塊窗欞板刻花草題字,為墨模高手胡國賓作。其中有一幅題有“蘭為王者冠,不與眾草伍”。故居還陳列有胡適各個時期的照片,胡適手書范縝《神滅論》立軸,張之洞贈胡鐵花帽筒,胡鐵花七星劍、誥命箱及從臺灣帶回的海螺。
胡適的生平經歷和事跡(精選篇4)
胡適深受赫胥黎與約翰·杜威的影響,自稱赫胥黎教他怎樣懷疑,杜威先生教他怎樣思想。因此胡適畢生宣揚自由主義,提倡懷疑主義,并以《新青年》月刊為陣地,宣傳民主、科學才能救中國,畢生倡言“大膽地假設,小心地求證”、“言必有證”的治學方法。
胡適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讀期間,師從約翰·杜威,終生服膺實驗主義(杜威式的實證主義)(pragmatism)哲學。北大學生對教師素來挑剔,北京大學學生顧頡剛介紹傅斯年去聽胡適上課,以決定要不要將這個新來的留學生從北大哲學系趕走。傅斯年聽了幾次課以后,他評價胡適:“這個人,書雖然讀得不多,但他走的這一條路是對的,你們不能鬧。”
胡適很喜歡“談墨”,他認為“欲知一家學說傳授沿革的次序,不可不先考訂這一家學說產生和發達的時代。如今講墨子的學說,當先知墨子生于何時。”其中的兼愛思想成了胡適一生的品德。胡適還認為“天人感應”是漢代儒教的根本教義,而這是受墨子“天志”的影響。1921年,梁啟超將作品《墨子》箋注輯為《墨經校釋》四卷,送請胡適作序。胡適在這篇長序贊美任公的貢獻,但也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墨子不曾見到戰國名將吳起的死——吳起死時,墨子已去世多年,而且墨學已是一種宗教。任公常說:“績溪諸胡多才,最近更有胡適之。”
胡適是個學識淵博的學者,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等諸多領域均有不小的造詣。
胡適的生平經歷和事跡(精選篇5)
儒學研究
就對孔子和儒學的研究而言,在1919年出版《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中,胡適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學的體系和方法研究中國先秦哲學,把孔子和儒學放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用“平等的眼光”與諸子進行比較研究,破除了儒學“獨尊”的地位和神秘色彩,具有開創性的影響。以后又發表長篇論文《說儒》,提出“儒是殷民族教士”,“最初的儒都是殷人,都是殷的遺民”,“靠他們的禮教知識為衣食之端,他們都是殷民族的祖先教的教士,行的是殷禮,穿的是殷衣冠”;周滅殷后,“他們負背著保存故國文化的遺風”,“儒是柔懦之人,不但指那褒衣博帶的文縐縐的樣子,還指亡國遺民忍辱負重的 柔道 和生觀”;孔子是殷民族“懸記”而生的“救世主”,“他從一個亡國民族的教士階級,變到調和三代文化的師儒”,孔子的最大貢獻在于殷民族部落性的“儒”,擴大到到“仁以為己任”的儒,把柔懦的“儒”改變到剛毅進取的“儒”。孔子不是“儒”的創造者,而是儒學的中興者。孔子的學說強調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強調教育和仁政,并以此來影響整個社會。胡適“大膽假說”的觀點在當時是驚世駭俗的,他的論證不夠充分,不過他假設“儒”在殷時代就有了被后來的甲骨文研究判為事實。
胡適并不盲目崇拜孔子和儒學,他認為,“現在大多數明白事理的人已打破了孔教的迷夢”(《新思潮的意義》)辛亥革命后的中國社會進步,“不是孔夫子之賜,是大家努力革命的結果,是大家接受一個新世界的新文明的結果。只有向前走是有希望的,開倒車是不會成功的。”(《寫在孔子誕辰之后》)對儒家強調的“三綱五常”持批判態度,說:“三綱五論”的話,古人認為是真理,因為這種話在古時宗法社會很有點用處。但現在時勢變了,國體變了……古時的天經地義現在變成廢話了。(實驗主義》)
胡適著作很多,又經多次編選,比較重要的有《胡適文薦》《胡適論學近著》《胡適學術文集》《胡適自傳》等。多部作品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