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生平事跡貢獻
張仲景
是我國歷史上最最杰出的醫學家之一;那么你知道哪些張仲景生平事跡貢獻?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張仲景生平事跡貢獻簡介,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張仲景生平事跡
東漢末年,我國出現了一位偉大的臨床醫學家張仲景。他不僅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以精湛的醫術救治了不少病人,而且寫出了一部創造性的醫學巨著《傷寒雜病論》。這部巨著的問世,使我國臨床醫學和方劑學,發展到較為成熟的'階段。
張仲景出生在沒落的官僚家庭,其父親張宗漢是個讀書人,在朝廷做官。由于家庭的特殊條件,使他從小有機會接觸到許多典籍。他也篤實好學,博覽群書,并且酷愛醫學。他從史書上看到扁鵲望診齊桓公的故事,對扁鵲高超的醫術非常欽佩。“余每覽越人人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從此他對醫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這也為他后來成為一代醫學大師奠定了基礎。
當時社會,政治黑暗,朝政腐敗。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兵禍綿延,到處都是戰亂,黎民百姓飽受戰亂之災,加上疫病流行,很多人死于非命,真是“生靈涂炭,橫尸遍野”,慘不忍睹。而官府衙門不想辦法解救,卻在一味地爭權奪勢,發動戰爭,欺壓百姓。這使張仲景從小就厭惡官場,輕視仕途,憐憫百姓,萌發了學醫救民的愿望。漢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他10歲左右時,就拜同郡醫生張伯祖為師,學習醫術。
張伯祖當時是一位有名的醫家,他性格沉穩,生活簡樸,對醫學刻苦鉆研。每次給病人看病、開方,都十分精心,深思熟慮。經他治療過的病人,十有___都能痊愈,他很受百姓尊重。張仲景跟他學醫非常用心,無論是外出診病、抄方抓藥,還是上山采藥、回家炮制,從不怕苦不怕累。張伯祖非常喜歡這個學生,把自己畢生行醫積累的豐富經驗,毫無保留地傳給他。
比張仲景年長的一個同鄉何颙對他頗為了解,曾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后將為良醫。”意思是說張仲景才思過人,善思好學,聰明穩重,但是沒有做官的氣質和風采,不宜做官。只要專心學醫,將來一定能成為有名的醫家。何颙的話更加堅定了張仲景學醫的信心,從此他學習更加刻苦。他博覽醫書,廣泛吸收各醫家的經驗用于臨床診斷,進步很大,很快便成了一個有名氣的醫生,以至“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超過了他的老師。當時的人稱贊他“其識用精微過其師”。張仲景提倡“勤求古訓”,認真學習和總結前人的理論經驗。
他曾仔細研讀過《素問》、《靈樞》、《難經》、《陰陽大論》、《胎臚藥錄》等古代醫書。其中《素問》對他的影響最大。《素問》說:“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又說“人之傷于寒也,則為病熱”。張仲景根據自己的實踐對這個理論作了發展。他認為傷寒是一切熱病的總名稱,也就是一切因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傷寒”。他還對前人留下來的“辨證論治”的治病原則,認真地加以研究,從而提出了“六經論傷寒”的新見解。
他除了“勤求古訓”,還“博采眾方”,廣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藥,甚至民間驗方也盡力搜集。他對民間喜用針刺、灸烙、溫熨、藥摩、坐藥、洗浴、潤導、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藥,人工呼吸等多種具體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廣積資料。經過幾十年的奮斗,張仲景收集了大量資料,包括他個人在臨床實踐中的經驗,寫出了《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又名《傷寒卒病論》)。這部著作在公元205年左右寫成而“大行于世”。到了晉代,名醫王叔和加以整理。到了宋代,才漸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二書。《金匱要略》就是該書的雜病部分。
醫圣張仲景的故事
張仲景,名機,男,漢族,約公元150年生,河南南陽人,東漢朝代的孝廉學歷,漢靈帝時曾任正地市級的長沙太守。
醫圣張仲景被后世譽為“醫圣”,他醫術高超,利用勤學苦練得到的本領,醫好了很多患有疑難雜癥的病人;他醫德高尚,看到河南疾病流行時,棄官歸鄉行醫,為廣大老百姓治病;他醫道高明,寫出了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這部醫書是中國醫學史上首次提出辨證論治法,形成了獨特的中國醫學思想體系。它不僅為國內歷代醫學家所尊崇,而且為日本、朝鮮、歐美諸國醫學家效法,被譽為“眾法之宗,群方之祖,醫門之圣。”
社會關系
張仲景出生在東漢末期一個官僚家庭,其父親張宗漢是個知識分子出身的官員。他從小就從史書上看到扁鵲望診齊桓公的故事,對扁鵲高超的醫術非常欽佩,立志長大后做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
公元161年,11歲的張仲景拜同郡的張伯祖為師,學習醫術。張伯祖是當時有名的醫學家,他性格沉穩,每次給病人看病、開方,都十分精心,深思熟慮。經他治療過的病人,十有__都能痊愈,因而張伯祖很受百姓的尊重。跟張仲景一同學醫的,還有一個比他年長的同鄉何頤,他對張仲景刻苦鉆研醫學的精神十分欽佩。他曾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后將為良醫。”意思是說張仲景才思過人,善思好學,聰明穩重,但是沒有做官的氣質和風采,不宜做官。只要專心學醫,將來一定能成為有名的醫生。醫圣神奇的治病故事
破迷信治精神病
古代封建社會,迷信巫術盛行,巫婆和妖道乘勢興起,坑害百姓,騙取錢財。張仲景對這些巫醫、妖道非常痛恨。
有一天,他遇見一個婦女,一會兒哭一會兒笑,總是疑神疑鬼。病人家屬聽信巫婆的欺騙,以為這是“鬼怪纏身”,要請巫婆為她“驅邪”。張仲景觀察了病人的氣色和病態,又詢問了病人的有關情況,然后對病人家屬說:“她根本不是什么鬼怪纏身,而是‘熱血入室’,是受了較大刺激造成的。她的病完全可以治好。真正的鬼怪是那些可惡的巫婆,她們是‘活鬼’,千萬不能讓她們纏住病人,否則病人會有性命危險。”在征得病人家屬同意后,他研究了治療方法,為病人扎了幾針。幾天后,那婦女的病慢慢好起來。張仲景又為她治療了一段時間就痊愈了。從此,一些窮人生了病,便不再相信巫醫的鬼話,而是找張仲景治病。最早使用肛門栓劑通便法
一次,有個病人大便干結,排不出,吃不下飯,很虛弱。張仲景仔細做了檢查,確認是高熱引起的一種便秘癥。當時碰到便秘,一般是讓病人服用瀉火的藥。但是這個病人身體很虛弱,如果服用瀉藥,他會經受不住。但不用瀉藥,大便不通,熱邪無法排除。怎么辦呢?張仲景經過慎重考慮,決定做一種新的嘗試:他取來一些蜂蜜并將它煎干,捏成細細的長條,制成“藥錠”,慢慢地塞進病人的肛門。“藥錠”進入腸道后,很快溶化,干結的大便被溶開,一會兒就排了下來。大便暢通,熱邪排出體外,病人的病情立刻有了好轉。這就是我國醫學史上最早使用的肛門栓劑通便法。
人工呼吸首創者
還有一次,張仲景外出,見許多人圍著一個躺在地上的人嘆息,有幾個婦女在悲慘地啼哭。他一打聽,知道那人因家里窮得活不下去就上吊自殺,被人們發現救下來時已經不能動彈了。張仲景得知距上吊的時間不太長,便趕緊吩咐把那人放在床板上,拉過棉被為他保暖。同時叫了兩個身強力壯的年輕人,蹲在那人的旁邊,一面按摩胸部,一面拿起雙臂,一起一落地進行活動。張仲景自己則叉開雙腳,蹲在床板上,用手掌抵住那人的腰部和腹部,隨著手臂一起一落的動作,一松一壓。不到一個小時,那人竟然有了微弱的呼吸。張仲景關照大家不要停止動作,繼續做下去。又過了一會兒,那人終于清醒過來。這就是現在急救中廣泛使用的人工呼吸。
張仲景著作代表
1、《傷寒雜病論》(已經失傳,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書中全面闡述了中醫的理論和治病原則,是我國最早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臨床診療專書。
2、《傷寒論》,晉代太醫王叔和根據自己搜尋到《傷寒雜病論》的傷寒部分的軼文整理而成。
3、《金匱要略》,宋代王洙、林億、孫奇等人在偶然的機會發現《傷寒雜病論》殘簡,將關于雜病的部分整理成冊,更名為《金匱要略》刊行于世。張仲景的著述除《傷寒雜病論》外,還有《辨傷寒》十卷,《評病藥方》一卷,《療婦人方》二卷,《五藏論》一卷,《口齒論》一卷,可惜都早已散失不存。然而僅此一部《傷寒雜病論》的杰出貢獻,也足以使張仲景成為海內外景仰的世界醫學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