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偉人生平事跡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也稱姜太公;姜太公偉人生平事跡你知道多少?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姜太公偉人生平事跡介紹,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姜太公偉人生平事跡
姜太公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輔周滅商第一功臣,齊國的開國創始人。荀子曰:姜太公“佐天子為圣臣,治邦國為圣君”,他“初為人臣,終為人君”,死后被推崇為至高無上的圣賢和神仙的化身。
姜太公在青州彌水流域,勵精圖治,苦心經營齊國三十年,終老于青州。《禮記·檀弓》:“太公封于營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竹書紀年》載:“周康王釗六年(前1015),齊太公望薨”,享年139歲。
姜太公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他博學多才,文韜武略,佐文、武二王,以武功滅商,以文治建齊。并親手締造了博大精深的齊文化。可謂是“佐天子為圣臣,治邦國為圣君”。
一生功勛卓著,人生非凡。被后世稱為曠世奇才式神奇人物。姜太公以“天下為公”思想,以“仁德”愛民、利民為本,治理國家,奠定齊國八百年基業,深受廣大人民熱愛擁戴,幾千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敬仰與崇拜。特別是他的家鄉青州,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正如清代人顧家相云:“今三尺童子,皆知姜太公。”在老百姓心目中他就是人民的保護神。至今人們仍將“泰山石敢當”作為神符立在宅院以保平安。“泰山”即姜太公。古代人把岳丈稱為“泰山”,姜太公是周武王的岳丈,當然是威望最高,震懾力最強的“泰山”,是地位最高的神,只要泰山神在此,任何妖魔鬼怪都不敢靠近。至今人們建宅蓋房都把太公精神這一神靈法寶做神符用來避邪、鎮妖、驅鬼。如“太公在此,百無禁忌”、“太公在此,眾神回避”。蓋房建宅等,看風水,都要請出太師公,以保平安吉祥。如:“太公鎮宅”、“太公在此,上梁大吉”、“太公昨天從此過,說是今日好安門、”“姜尚父擇定吉日,黃石公在此安門、”“安門請到公輸子,立戶聘來姜太公”……姜太公這位中國神仙之祖,護佑著天下人民平安、幸福、吉祥,這就是太師公在中國人民心中的地位。天下人都把太師公看做神仙,天下之神都由姜太公所封,并列入封神榜,他不是神仙之祖嗎?中國把活到百歲的人稱為“仙”,姜太公八十歲輔周滅商,百歲后創建齊國,苦心經營齊國三十年,一百三十九歲終老于青州。如此高齡還帶兵征戰,興建國家,這不是活神仙嗎?百歲老人尚能文韜武略,出奇制勝,以四萬余兵戰勝商紂的七十萬大軍,這不是神人嗎?人們把姜太公推崇為神仙,并非偶然,與他神奇般的事跡和神奇般的長壽人生有關。但更重要的原因卻是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之前的中國歷史乃是一段傳說時代,半信史時代,沒有文字記載。傳說的姜太公是神通廣大,滅商興周第一功臣,泱泱齊國的締造者,豐功偉績的事例相當之多,但卻沒有傳世文獻資料,人們也只好把他塑造成中國唯一的神仙,這是中國人在思想上對這位偉大歷史人物的唯一寄托,把姜太公視為神仙的化身,流傳至今。
關于姜太公的歷史典故
1.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的成語典故
商紂王在位期間,有個人名叫姜尚,字子牙。他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精通兵法戰略,胸懷壯志凌云。他曾去殷商都城朝歌求做官沒成功。姜子牙聽說西伯侯姬昌招賢納士、廣施仁政,年逾七旬的他便千里 迢迢來到西歧。到達西歧后,他沒有前去毛遂自薦,而是輾轉來到渭水 北岸住下。此后,他每天在渭水垂釣,等待姬昌的到來。姜子牙釣魚的'方法很奇特:魚竿短,魚線長,用直鉤,沒魚懼,釣竿不放進水里,離水面有三尺高。他一邊釣魚一邊自言自語:“太公釣魚,愿者上鉤。”一個叫武吉的樵夫來到河邊,看到姜子牙用不掛魚餌的直魚鉤在水面上釣魚,便對他說:“像您這樣釣魚,就是一百年也釣不到一條魚。”姜子牙說:“你不知道個中緣由,我不是為了釣到魚,而是為了釣王與侯。”后來,他果然釣到了周文王姬昌。
2.太公在此,諸神退位的典故
封神完畢后姜子牙命中無福成正果,元始天尊知其赤誠、正直,他在麒麟崖上攻讀兵書40載,有才干,精通六韜三略,所以派他下界順天道,助周家得主天下,享位極人臣之福。其間元始天尊賜姜子牙打神鞭,封神完畢之后,奉還此鞭,元始天尊念其封神有功,故而不收,并特許他可云游眾神部,每去一處,該部正神暫時讓位,就是所謂的“太公在此,諸神回避”,也有人說是“太公在此,諸神退位”。
3.貼“福”字的典故
姜太公封了諸神后,各神都很滿意。唯獨姜太公的老婆沒有封到神,整日羅羅嗦嗦,鬧著要封神。一天,姜太公的老婆又跟姜太公鬧。姜太公煩得很,說:“你嫁到我家,讓我窮了一輩子,所以不封你。一個婦道人家,整日爭名奪利,嘰哩咕嚕的,嘴窮死了,活像個窮神。”誰知他老婆一聽,高興得不得了,當即跳下床來,以為太公封她為神了,就到處跑,到處講,得意得不得了。老百姓卻把她恨得要死,因為她到哪里,哪里就窮,就是原來富的地方,她一到,也變窮了。有人就跟姜太公講了,姜太公氣得哼哼的,把她拖回來對她講:“你不要到處跑好不好?”他老婆問:“那叫我到什么地方去?”姜子牙說:“有福的地方都不能去。”這件事傳開后,怕受窮的老百姓,就都在大門上貼“福。
4.覆水難收
姜子牙早些時候只知道釣魚,家里貧困,其妻馬氏嫌棄姜尚,欲圖離去,姜子牙勸她說:“我有朝一日會得到榮華富貴,你可別這樣做。”
馬氏不聽勸告,離開了姜尚。后來姜子牙幫助周王建立了周朝,馬氏見其地位、財富都很好于是想和姜子牙破鏡重圓,但姜子牙早已經看穿了馬氏的為人,就將一壺水潑在地上讓馬氏去撿回來,馬氏只能拿回淤泥,姜子牙于是說:“若言離更合,覆水已難收。”
關于
姜太公的歷史地位姜太公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轟轟烈烈、神秘莫測,確實稱得上是奇人、奇事、奇男子。綜觀太公一生的建樹,無論從軍事、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貢獻,其中尤以軍事最著,所以太史公言“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稱得上兵家之鼻祖,軍事之淵藪。
姜太公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國文藝舞臺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還是中國神壇上一位居眾神之上的神主。作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為“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護佑神靈。
周朝從古公亶父起,就盼望能得到一個圣人……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國的賢才,來輔助周國實現滅殷興周的任務,所以名太公為“太公望”,到武王執政時,又以“師尚父”相稱,尊寵權貴無以復加。文王所命太公之“師”即“太師”,是西周王朝“三公”中的最高長官,既主軍,也問政。時有“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之言,足見太公在周朝中的地位之重。
姜太公是一位滿腹韜略的賢臣和非凡的政治、軍事家,一直受歷代統治者崇尚,這在《詩經》等唐朝以前的許多史料及文學作品中頌文頗多。
唐太宗即位后,外夷相侵,內患未除,政局動亂,國家面臨著百亂待治,百廢待興的情況,為了達到“安人理國”的目的,便自稱他是姜太公的化身,便在磻溪建立太公廟,他用這一舉動告訴人們,他要象周文王訪賢并重用姜太公那樣的賢臣良將,他后來果然得到了一大批治世理國的人才,終于實現了“貞觀之治”。唐玄宗為求國內安寧,需要像姜太公那樣披肝瀝膽,嘔心瀝血,忠貞不二的勤勉事主的人才,便于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敕令天下諸州各建一所太公廟。并要求以張良配享,在春秋仲秋月上戊日祭祀。每當發兵出師或各將領及文武舉人應詔,都要先去太公廟拜謁。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謚姜太公為“武成王”,成為中華民族“武”圣人。宋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為抵御外冠入侵,下令要求各軍事將領必讀《太公兵法》。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周西伯昌之脫羑里,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與奇計,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這就確立了姜太公是中華民族創立韜略理論開山祖的地位。
1972年從山東臨沂銀雀山漢武帝初年的墓葬發掘出的《六韜》殘簡,來校勘今天存世的各種《六韜》版本和本注,說明了《六韜》一書,在漢武帝以前就流行開了,否定了《六韜》是古人偽托呂尚所著的懷疑,進一步證實了姜太公在軍事理論上的著述是真實的。他在軍事理論方面,在政治、經濟斗爭的策略思想方面,都為子孫后代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豐富的遺產,人們稱他是兵家權謀思想的始祖是當之無愧的!
中國古代的兵論、兵法、兵書、戰策、戰術等一整套的軍事理論學說,就其最早發端、形成體系、構成學說來說,都始自齊國,源自太公,所以說太公為兵家宗師、齊國兵圣、中國武祖是當之無愧的。可以說,沒有太公理論及其所建立的齊國兵家,則不會有如此博大精深、智謀高超、理論完整、源遠流長、綿延不斷、影響巨大的中國兵學理論學說。今天,我們在研究中國古代的治國方略、用兵之道時,不能不重視太公的杰出貢獻、思想價值。中國古今著名的軍事家孫武、鬼谷子、黃石公、諸葛亮等都學習吸收了太公《六韜》的精華,太公的文韜武略被當今世界上的政治、經濟、管理、軍事、科技等各個領域所借鑒。
太公治國,確立了“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的治國方針,在齊國數百年的發展史上,代代相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確立了齊文化的歷史地位。
太公已去世3000余年了,人民處于崇拜他的高尚人格,悼念他的豐功偉績,以樸實的感情編造出他的很多神話故事歌頌他。說他曾在昆明山學道,后奉師命下山助周滅商,滅商之后又奉師命發榜封神。這在《太平御覽》和《封神記》等書上逐步把他神化了。到了明代許仲琳為崇敬太公無法形容時便以神面化之編著了一部《封神演義》,把他說成是管天下所有神的神了,太公的神奇和威嚴,成為驅邪扶正的偶像了。這些雖然超出了歷史的真實,但卻反映出姜太公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