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偉人錢學森事跡
錢學森是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兩彈一星偉人錢學森事跡(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兩彈一星偉人錢學森事跡【篇1】
今天山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黨支部組織了體育學院全體黨員在大禮堂里聆聽了一堂先進事跡報告會,內容豐富精彩,大家聽得十分認真,回來的路上我一直心情滂湃,回想老師講的錢學森同志的先進事跡,“兩彈一星”,還有馬蘭精神等使我越來越感覺到作為一名黨員的榮耀與責任,我們要向前人學習,向優秀黨員們學習。
錢學森是我國杰出科學人物,兩彈一星元勛,對于這樣一位偉大的人,我們對他滿懷敬意!偉大的科學家錢學森傳奇的一生,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加州理工學院出身的教授錢學森,在美國擁有優越的研究環境和資源,但他卻心系祖國,歸心似箭,一心想利用自己的畢生所學,為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而意識到錢學森的巨大價值的美方又對其歸國設置了重重障礙,甚至以間諜罪逮捕錢學森。最終,回國愿望強烈的錢學森幾經輾轉回到了當時一窮二白的中國。面對新中國技術、人才、工業等各方面的空白,錢學森帶領科研人員從仿制入手,根據現有技術和條件逐步研究、完善,奠定了中國導彈的基礎。1964年,第一枚原子彈試驗成功,接著,他帶領科研人員克服了天氣地理等困難,完成兩彈對接,并且在羅布泊靶場成功試射新中國第一枚核導彈!
“兩彈一星”是指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星。“兩彈”中的一彈是原子彈,后來演變為原子彈和氫彈的合稱;另一彈是指導彈;“一星”則是人造地球衛星。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中國的“兩彈一星”,是20世紀下半世紀中華民族創建的輝煌偉業。1999年9月,將“兩彈一星”精神概括為“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兩彈一星”精神,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和科學精神的活生生的體現,是中國人民在二十世紀為中華民族創造的新的寶貴精神富。
1989年1989年10月16日,基地紀念組建30周年和原子彈爆炸成功25周年,首次提出“黨的領導,思想領先;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內外團結;開拓創新,科學求實;紀律嚴明,一絲不茍;熱愛事業,無私奉獻”的光榮傳統,即馬蘭精神。1.馬蘭精神是傳統美德的發揚光大 馬蘭精神首先體現的是它的愛國主義精神。“黨的領導,思想領先”是從政治上總結了基地的歷史經驗。其次,馬蘭精神是無私奉獻精神的集中體現。一代代馬蘭人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始終無怨無悔,正是這種熱愛祖國,熱愛國防,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鼓舞著每個人,激勵著每個人,這是他們不竭的動力,也是他們世界觀、價值觀的集中體現。2.馬蘭精神是頑強意志的充分體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馬蘭精神的基礎,也是基地建設的根本經驗和傳家寶。3.馬蘭精神是集體智慧的完美結晶核試驗是尖端科技的集中體現。基地涌現出以“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 程開甲為代表的兩院院士8名,先后晉升了四十多位將軍,有11人獲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1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4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這些榮譽的背后是更多的默默奉獻的科技隊伍,這些榮譽體現了集體智慧的結晶。 (四)馬蘭精神是科學管理的光輝典范核試驗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遵循科學規律。核試驗一開始就強調“嚴格、嚴肅、嚴密”的三嚴作風,從每個項目的調試,到站級聯試,全場聯試,到最后的爆炸實施,一直都體現科學管理。在核試驗中從總體技術方案、核試驗程序、系統網絡圖到各單位各項目的具體計劃,包括人員、項目、器材、設備的管理,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國特色的核試驗程序和管理方法,可以說是科學管理的光輝典范。
“馬蘭精神”不僅僅是馬蘭人的創造,而且也是參加核武器研制、試驗的所有親歷者共同創造的。他們不是幾萬人,十幾萬人,而是幾十萬人乃至上百萬人的奮斗結晶。
在十年后的今天,青年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在大學校園里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對于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精神,加強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提高他們的道德素質和政治覺悟,把他們培養成社會主義革命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確保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確保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
兩彈一星偉人錢學森事跡【篇2】
今天,我在《科學》里偶然看到了錢學森的故事,才知道他不但是個火箭專家,還非常愛國呢!
他1934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為了更好地報效祖國,又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進行深造學習,并于1936年轉入加州理工學院繼續學習,后來又拜著名的航空科學家馮·卡門為師,學習航空工程理論。錢學森學習十分努力,三年后便獲得了博士學位并留校任教。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錢學森很想回國報效祖國,可是美國不準他回國,美國的海軍次長金布斯說錢學森相當于五個師的兵力,就是槍斃了也不能讓他回到中國去。 但是后來,錢學森歷經千心萬苦,終于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并為我國“兩彈一星”的研發做出了巨大的貢現。
看了這篇故事,我不禁想起了許多像錢學森一樣熱愛祖國的人,他們有的把自己的錢捐給國家搞建設,有的用自己的知識為國家謀發展,有的甚至為了國家的利益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馬上快到國慶六十周年了,我不由的問自己,我們又該如何的熱愛自己祖國呢?我想作為一個學生,我們首先要學好課本,打好基礎,將來才能跟好的報效祖國。
當我們遇到困難時,讓我們想想像錢學森那樣熱愛祖國的人們吧,還有什么不能克服的呢?
兩彈一星偉人錢學森事跡【篇3】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錢學森知道了這個好消息,就要立刻回國,他情愿放棄國外的優厚待遇,也要回歸祖國。當時美國海軍次長金希爾說:“錢學森無論走到哪里都低得上5個師的兵力,我寧可把他擊斃在美國,也不讓他離開。”讀到這里,我想大家氣得心里咚咚跳,牙齒咬得咯咯響,太可惡了!
“我是中國人,我要報效祖國。”最后,錢學森終于克服了重重困難,投入了祖國的懷抱中,和人民共同呼吸,共同患難,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一心只想著報效自己最摯愛的祖國。
然后,“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飛上了天空,第一枚州際導彈發射成功。”錢學森傾注大量的心血。由于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里至少向前推進20年。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導彈之王”。
“我是中國人,我要報效祖國。”我想:錢學森爺爺一句簡單而普通的話,卻讓我們大家讀完這故事后從心底涌出天大的自豪感,對祖國的熱愛和對錢學森爺爺的敬佩之情。當然,我們作為新一代的中國少年更要努力學習,長大后向錢學森爺爺一樣報效祖國,把祖國的明天建設更好!
無論你是怎樣的人,心里都要眷戀著祖國,心里首先要想著報效祖國,熱愛祖國。
兩彈一星偉人錢學森事跡【篇4】
錢學森小時候立志效法早期留美學人詹天佑,準備對中國的鐵路工程做出貢獻。一九二九年中學畢業,由于受到孫中山先生【建國方略】的啟發,錢學森考入上海交通大學機械系,立志要實踐孫中山先生所勾畫出的宏偉的鐵路藍圖。但是他的大學時代歷經了「九一八事變」與「一二八戰爭」,錢學森看到日本對中國的種種侵略和殘暴行為,使他轉變志趣到軍事科學。尤其是親眼目睹了蔡廷鍇將軍率領十九路軍在上海慷慨悲壯抗擊日寇的戰爭場面,錢學森認為中國要戰勝日本單靠軍人的英勇是不夠的,還要有現代化的武器,特別是強大的空軍。于是他到圖書館里鉆研航空工程的書籍,錢學森的志趣開始從設計火車頭逐漸轉向為發展航空事業。
交大畢業后,錢學森考取清華大學留美研究生(也就是庚子賠款獎學金),赴美攻讀飛機設計。一九三五年8月,錢學森赴美,進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學習。錢學森這才發現,他的母校上海交大完全是按照當時麻省理工學院的模式辦的,連教學和實驗大綱都一樣。所以錢學森對這里的學習環境一點也不感到生疏,學習起來游刃有余。一年后取得麻省理工學院的碩士.
由于外國學生在美國航空工廠實習不受歡迎,迫使錢學森的研究方向從航空工程轉為航空理論。錢學森的父親有位摯友叫蔣百里,是民國時期的軍事理論家。蔣百里在歐洲考察后認為德國空軍之所以能夠得到迅速的發展是得益于航空飛行理論扎實的基礎研究,因此他也鼓勵錢學森鉆研航空理論。于是錢學森轉往加州理工學院師從著名的空氣動力學教授馮卡門攻讀博士。
馮卡門(Theodore von Karman)是出生于匈牙利的猶太人(記得楊振寧的老師,氫彈之父,泰勒博士也是匈牙利籍的猶太人),1906年進入德國哥丁根大學機械研究所,跟隨現代流體力學的創始人普朗特教授攻讀博士學位。普朗特(L.Prandtl, 1875-1953,德國)是空氣動力學的先驅。1904年,普朗特在邊界層和機翼理論上取得決定性的進展,解決了困惑航空界多年的飛行阻力來源以及機翼設計的問題。1922年,普朗特讓賢,推薦馮卡門接替他在哥丁根大學「應用機械研究中心主任」的職務。一九三0年,德國反猶太人的風聲日緊,馮卡門預感不祥,便答應加州理工學院的邀請移居美國,把哥丁根的自由學風和德國先進的航空理論帶到美國,成為應用力學最受尊敬的教授。
1936年,錢學森從東海岸的波士頓來到西海岸的加州理工學院,拜見了這位力學大師,并對大師提出的問題作出精確、簡明的回答。于是馮卡門欣然接納錢學森為自己的博士研究生。
上世紀的三0年代,世界各國飛機的飛行速度和飛行高度是空軍實力強弱和空戰勝負的關鍵。當時的航空工程面臨兩大難題:
1.當飛機的速度接近音速時,空氣的壓縮對飛行器的性能有什么影響?
尋求超音速飛行器的理論指導與技術設計。
美國當時的航空工業對比歐洲是處于落后階段的,為了贏得戰爭,美國解決這兩大難題迫在眉睫。這兩個全新的課題就是錢學森博士論文的研究方向。
一九三九年錢學森以四篇博士論文獲得加州理工學院航空和數學的雙博士學位。這四篇論文解決了上面所述的兩大難題。 錢學森論文的第一部份提出并解決了飛機在高速飛行時會產生“熱障”問題。那時候沒有計算器,錢學森對熱的傳導提出了復雜的數學計算,用一種新的近似值連續算法精確計算出飛機在高速飛行時受到空氣阻力所產生的熱效應。
錢學森論文的第二部份是飛機在高速飛行時,如何計算器翼表面壓力的分布狀況。當時航空界已知的計算方法只適用于機翼較薄、飛行速度較慢(低于零點五馬赫)的飛機。馮卡門提出命題,錢學森找到了答案,師徒二人共同解決了這個航空動力學的基礎問題,發表了著名的「卡門—錢學森公式」,又稱「卡門—錢學森方法」。這是航空科學史上閃閃發光的一頁。
“熱障”理論和「卡門—錢學森公式」是所有航空飛行器的指導理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以及二戰以后很長一段時間,都被世界各國廣泛應用于超音速飛機的設計與制造,直到電子計算器被廣泛應用。
錢學森獲得博士學位后并未立即返國,而是和他的老師馮卡門一起從事一項新武器的研究,那就是飛彈。這是一個革命性的武器,我想任何偉大的科學家都無法抵抗這么大的誘惑。由于世界大戰的爆發,美國科學界那時候從事三種最重要的軍事研究,那就是飛彈、雷達、與原子彈。錢學森他們師徒二人是美國,也是同盟國,研究飛彈科技的創始人。
錢學森學成后有沒有回國呢?有的。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幾乎已經散掉,錢學森已是著名的科學家了。他在一九四七年的夏天回國探親,拜訪了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學,并且在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和清華大學作學術演講。
在一九四七年錢學森回國探親期間,國民政府通過胡適出面,邀請錢學森回國出任北京大學校長和上海交通大學校長等職,但是被錢學森拒絕。錢學森后來說,在當時那種情形下,他不愿回來為國民黨“裝點門面”。如果這是真的,那么錢學森的確是有負「庚子賠款獎學金」所應盡的義務。
但是我有印象,那時候上海交通大學雖然有意聘請錢學森為校長,但最終被高層否決,原因是他太年輕(錢學森當時三十六歲)。YST 如果記錯,請眾網友指正。如果這是事實,有這樣一段小插曲不知是否就算對得起「庚子賠款獎學金」了。
這段探親期間,錢學森在上海與父親摯友蔣百里的女兒蔣英女士(聲樂家)結婚,然后回到美國。從1946年到1949年,錢學森都在麻省理工學院執教,并且從副教授晉升為教授。
用一張錢學森與蔣英的新婚照片來結束第一段對錢學森生平的敘述。
一九四七年,在上海完婚后的錢學森將返回美國,妻子蔣英去機場送行。
上面這張照片太模糊了,看不清新娘子蔣英的真面目。我在下面貼一張她的大照片,叫你們看看每個成功的男人后面果真有一個了不起的漂亮女人。蔣英生于一九一九年,是蔣百里第三個女兒,也是武俠小說大師金庸的表姐。
蔣英自幼喜愛音樂,一九三七年進入德國柏林音樂學院進修,成為女高音聲樂家。1946年蔣英學成歸國,在上海舉辦首次演唱會,引起轟動。
蔣百里與錢學森之父是同窗好友,蔣英與錢學森青梅竹馬,為了鉆研科學,他們推遲了婚期,錢學森到三十六歲才結婚。蔣英不但是錢學森生活上的好伴侶,也是他事業上的好幫手。 錢學森在美國的成長與巔峰時.
中國人會讀書的太多了,中國留學生在國外表現杰出的也非常多,拿瑞典炸藥獎的就有六、七個,但是他們的影響力都很有限。錢學森一九三五年來美國作研究生,一九四五年就成為五角大廈導彈技術核心顧問組的成員,為美國未來的軍事發展規劃藍圖,成長速度之快、影響之深遠令人瞠目結舌。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中國留學生的成就和影響力能夠跟錢學森相比,也沒有一個外國科學家能相提并論,譬如費米博士來美國以前就已經是世界知名的偉大物理學家了。錢學森在美國的事業成長是傳奇性的。
兩彈一星偉人錢學森事跡【篇5】
最近,我讀了一篇文章《錢學森》,它令我感慨萬分。
剛剛36歲的錢學森在美國已經被聘為終身教授,參與機密的導彈研究工作。身處美國的錢學森時時刻刻都不忘記祖國。1949年10月1日,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錢學森很高興。就在此時,錢學森決定:返回自己的祖國,用自己的專長改變中國人的命運。回國的工作一切已經準備好了,可是美國政府阻擾了回國計劃。突然,錢學森又被無理由拘捕,受著無休止的折磨,可錢學森就是不向美國政府低頭。最后,在正直人士們的強烈抗議下,終于,美國被迫釋放了錢學森,錢學森終于回到了祖國。
被聘為終身教授,權力、名譽、金錢都有了,這是多少年輕人的夢想。可是錢學森呢?卻放棄了這一切,一定要返回自己的祖國,為祖國做出貢獻。看看錢學森的回國計劃,一波三折,受到折磨,但就是不向美國政府低頭。
后來,錢學森獲得了”兩彈一星“的功勛,為祖國的導彈技術做出了巨大貢獻。人們感謝錢學森對祖國的巨大貢獻,但更贊揚他的對祖國的熱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