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錢學森的事跡
錢學森,科學家。中國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被稱為導彈之父;你知道哪些科學家錢學森的事跡?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科學家錢學森的事跡(精選5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科學家錢學森的事跡(精選篇1)
今天下午班會課我們看了介紹中國偉大科學家錢學森的電影,這部電影講述了他的生平。
記憶最深的是電影里他對美國人說的“我回到中國,還可以種蘋果,沒有我不能做的,只要我想做”回到祖國后,為了國家的事業發展,他整日不著家的工作,近乎偏執的堅持,終于迎來了最終的成功。
到了發射的那一天,他想到他與那些美國人的對話,說道“這就是我所種下的蘋果。”這便證明了:只要你想做,肯下功夫,絕對沒有做不到的。我想,在我們學習中,也應做到這樣:敢于努力,敢于拼搏,你愿意,你去嘗試,那么你也可以做到。
這只是對錢學森的一段正面描寫,影片中還有很多側面描寫,如,一些將士們對他的崇拜,還有一群崇拜他的小戰士們跑過來看錢學森的鏡頭,錢學森說:“我和你們一樣,是個老兵,我們是戰友啊”突出了他的謙遜。
不過最為人熟知的還是他在歸來前備受美國政府迫害的故事,面對美國的迫害,錢學森毫不妥協,一心只有一個想法“我要回國!”,為了國家的核事業,他選擇放棄在美國施展才華的機會,聽過道路上的坎坷,堅持自己回國的信念,終于在五年后回到了祖國。當然,這種作為科學家的愛國情懷在別人身上也能看到,如,鄧稼先。
現在有許多人都出國留學,也有學成歸來的,但在當時,可能不會有誰想回到條件并不好的地方,但錢學森腦子里此時只有一個想法——我要回國,無論怎樣都阻止不了他回國,可見他的愛國心有多么強烈。
我們也許成為不了像他那樣的大科學家,但他的愛國之心是我們每個人都具有的,作為一個普通的學生,我們也可以盡一份愛國之心,努力學習,服務祖國。
科學家錢學森的事跡(精選篇2)
美海軍次長:寧可斃了他,也不能放他歸國
1950年6月的一天,美國華盛頓,一個中國人的造訪讓當時的美國國防部海軍次長金貝爾陷入了不安。
造訪者剛剛離開辦公室,金貝爾立即撥通司法部的電話:“他知道所有美國導彈工程的核心機密,抵得上5個海軍陸戰師,我寧可把這個家伙槍斃了,也不能放他回紅色中國去!”
這個中國人就是錢學森。
1934年暑假,錢學森考取了清華大學的公費留學生;錢學森的故事,1936年10月,錢學森由麻省理工學院轉到了加州理工學院,追隨力學大師馮·卡門教授。
1937年秋,錢學森和同學組成了研究火箭的技術小組,此后參與了美國首個軍用遠程火箭的設計;錢學森的故事,此外,錢學森和其導師馮·卡門參與了當時美國的“曼哈頓工程”——導彈核武器的研制開發工作,并被授予上校軍銜。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客居美國的錢學森和家人不禁心潮澎湃。錢學森的故事,懷著回家的夢,1950年6月的一天,錢學森找到了美國國防部海軍次長金貝爾,提出了回國的想法。
在海島拘留所:被拘留了15日,瘦了15公斤
錢學森的故事,1950年8月29日,錢學森和妻子蔣英買到了船票,洛杉磯海關卻通知不得離境,理由是在他的行李中有近八百公斤的草圖、筆記和照片,都是“文件”。
1950年8月30日,錢學森家中的門被敲開了,兩位帶著手銬和手槍的移民局稽查站在了他家門口。錢學森的故事,錢學森吻了吻妻兒,便被夾在兩個美國人中間離去了。
隨后,他被送往了特米那島拘留所。錢學森的故事,拘留所在太平洋中一個不起眼的小島上,白天,他被無休止地審訊;夜里,每隔十分鐘,看管便打開一次牢房的電燈,用強光刺激他的眼睛,不準他睡覺。
蔣英回憶,“去接他出來的時候他一言不發,你問他什么他點點頭,他搖搖頭……他不會說話了,體重15天之內他掉了15公斤。”
在那段艱難的歲月里,錢學森總是在家里擺好3只輕便的箱子,以便隨時可以動身回國。
科學家錢學森的事跡(精選篇3)
翻開共和國的年譜,人們清楚地看到,從1956年到1968年,短短的12年間,中國在一無資料、二無技術,經濟基礎薄弱,外國專家突然撤走的情況下,克服重重因難,自行設計、制造,試驗并成功地發射了導彈、原子彈和人造地球衛星,取得了進入世界軍事強國行列的入門卷,令世人刮目相看。這是完全由中國人自己創造的近乎天方夜譚式的神話。
“兩彈一星”,石破天驚!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歡欣鼓舞,帝國主義膽戰心驚。
這一偉大成就是巨人的決心,偉人的籌謀,將軍的指揮和廣大指戰員與工程技術人員團結奮斗的結晶,是火箭、導彈和衛星的總設計師錢學森精心繪制的杰作。
本文將與讀者一起重溫這段歷史,回顧錢學森走過的光輝歷程,展現世界科學巨星的高風亮節。
1911年,錢學森出生在上海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錢均夫,杭州人,早年就讀于杭州求實書院(浙江大學前身),后留學日本、長期從事教育工作。他忠厚善良,博學多才,謙躬自守,為錢學森營造了一個寧靜求實的家庭氛圍,開啟了他們人生的智慧之窗。錢學森始終認定“我的第一位老師是父親”。
3歲的錢學森隨父母從上海遷居北京,先后就讀于北京女子師大附小(北京實驗二小)和北師大附小(北京市實驗一小)。兩所附小辦學正規,師資力量雄厚,錢學森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當時的北京正值清王朝覆滅,動亂紛繁,人們崇尚權謀,鄙薄實務,社會環境惡化。錢學森有幸進入了北京師大附中這所得天獨厚的有利人才培養的好學校,因為這里有一批不甘于祖國沉淪,矢志教育救國的忠誠愛國的知識分子。校長林礪儒是教育家,解放后曾擔任國家教育部副部長。幾何教師傅仲孫是一位功底深厚的數學家,他的教學工作十分出色,他經常對學生講:“我講的道理是純粹推理,這樣推出的道理,不但教室里如此,全中國也如此,不僅全中國如此,全世界也如此,不僅地球上如此,到了火星上也還得如此!”錢學森對此記憶猶新。
科學家錢學森的事跡(精選篇4)
人活著究竟為了什么?這個問題已困擾我好久了,直到我看了影片《錢學森》后,我終于明白了——活著就要“發光發熱”!
原來我并不熟悉這位偉大的科學家,觀看了這個影片后,錢學森先生才真正走進了我的生活。我才了解到先生原來有這樣一段往事:他曾被美國拘禁了5年,只因為錢學森先生知道了新中國的成立,想回國為自己的國家效力,而他實在太有才華了。美國曾想用名利留住錢老——聘請錢學森先生為終身教授。而錢學森先生只想著回到自己祖國的懷抱,直到通過多方努力,先生才回到了魂牽夢縈的組國。
“不管怎樣,也要回到祖國,為祖國盡一份綿薄之力。”錢學森先生的事跡讓我十分感動,一個人愛國竟到了如此地步。先生的行為啟示了我:只要活著,就要自己的祖國人民服務,就要為祖國出力!
錢學森先生回國之后,更做出了革命性的創舉,第一顆原子彈的升起是意味著我國的進步,沙漠中的巨響讓全國人民為之一震……先生為我國科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不愧為我們中國的“導彈之父”!他不知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看到這里,我思潮起伏……
古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一個愿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的漢子;有“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岳飛,一個精忠報國的將軍;有“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的陸游,一個心懷天下的詩人……如今,我們敬愛的錢學森先生,毅然放棄了在美國的金錢、地位、名譽,用自己一生的研究成果來報效祖國!
科學家錢學森的事跡(精選篇5)
錢學森和蔣英真摯相愛、至誠相待,一同去美國,又一同選擇回國奉獻自己的青春年華。
5年在美的軟禁生活并沒有消磨掉錢學森和蔣英夫婦返回祖國的堅強意志。在這段灰暗的日子里,錢學森與蔣英共同演奏古典室內音樂,以排除寂寞與煩悶,走向錢學森夫婦情感的共鳴,它是一種力量,它代表了這對不屈的夫婦的一種意志,一種品格,他們從這音樂中領悟到的是一種發自心底的信心和動力。
40多年里,每當蔣英登臺演出,或指揮學生畢業演出時,她總喜歡請錢學森去聽、去看、去評論。錢學森也喜歡把所認識的科技人員請來欣賞,大家同樂。有時錢學森工作忙,蔣英就錄制下來,放給他聽。如果有好的交響樂隊演奏會,蔣英也總是拉錢學森一起去聽,把這位科學家、“火箭迷”帶到音樂藝術的海洋里。他們的結婚“信物”——黑色三角鋼琴,在蔣英的據理力爭下,最終與他們一起回到了祖國。這架三角鋼琴也因此成為錢學森和蔣英歷經風雨、沐浴幸福的見證。
每當聽到蔣英的歌聲,錢學森總能感到一種美好的賜予。于是,他呼吁:讓科學與藝術聯姻吧,那將會創造奇跡!
受到官場一些不良習氣的影響,當今中國一些原本做學問的人也向“裸官”們學習,將自己的親屬放在境外,這些人不可能有完滿的家庭生活體驗,也不可能有真誠的信仰,更不可能對國家和民族切實擔當責任,這些因素共同的影響是“裸學者”是難以做好學問的。因此,每個真誠獻身人民幸福事業的人,先要保全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