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科學家事跡
《感動中國》是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打造的一個精神品牌欄目,由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社會專題部活動直播組承辦;其中有許多科學家的事跡感動著大家;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科學家事跡集錦5篇,歡迎大家分享。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科學家事跡(精選篇1)
在他心里,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5年歸國路,10年兩彈成。開創祖國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荊斬棘,把智慧鍛造成階梯,留給后來的攀登者。他是知識的寶藏,是科學的旗幟,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典范。
這是《感動中國》組委會授予錢學森的頒獎詞。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作為“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的錢學森,數十年嘔心瀝血、攻堅克難,為了祖國的航天事業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他的愛國奉獻精神激勵了無數中國人。
從1923年進入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開始,錢學森就立下要用所學的科學知識報效國家的志向。1929年,他考入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學習機車制造專業,后來受到淞滬抗戰中中國軍隊航空力量太弱的刺激,決心改變自己的專業方向,努力掌握飛機制造的尖端技術。
1934年,錢學森考取清華大學公費留學生,次年9月進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學習,兩年后,他轉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師從世界著名空氣動力學教授馮·卡門,并先后獲得航空工程碩士學位和航空、數學博士學位。
1938年至1955年,錢學森在美國從事空氣動力學、固體力學和火箭、導彈等領域研究,并與導師共同完成高速空氣動力學問題研究課題和“卡門-錢近似”公式的建立。他在28歲時就成為世界知名的空氣動力學家。
1955年6月24日,錢學森郵寄的一封信件抵達比利時,他希望委托妻妹轉寄國內,其中寫道:“無一日、一時、一刻不思歸國參加偉大的建設高潮……學森這幾年中惟以在可能范圍內努力思考學問,以備他日歸國之用。”書信簡練,卻流露著迫切心情。
1949年新中國成立,錢學森便決心回國,但幾經波折,一家人在1955年才登上歸來的輪船。面對采訪,錢學森說:“我打算回中國去,竭盡全力,與中國人民一道建設國家,使中國人民過上有尊嚴的幸福生活。”
經過長達21天的顛簸,錢學森一家于1955年10月回到祖國。僅一個月后,錢學森就深入東北地區的有關廠礦、大學和研究所考察調研。在訪問哈軍工時,時任院長陳賡大將專程從北京趕來接待他。
不久,錢學森起草的《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被送進中南海。1956年10月8日,中國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錢學森任院長。但當時新中國百廢待興,團隊中甚至有人連導彈都沒見過,研發尖端武器異常艱難。
面對重重困難,錢學森從最基礎的工作干起,他編撰了一部基礎教材《導彈概論》,啟迪中國第一代從事導彈和火箭研制的航天人。當時,錢學森是我國第一枚導彈“東風一號”的總體技術負責人,在那段艱苦的歲月里,錢學森和其他專家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克服了無數技術難關。他對中國導彈研制充滿信心,“外國人能搞的,難道中國人不能搞?”
10年后,1966年10月,兩彈試驗結合成功。從此,中國的核導彈終于具備了威懾與實戰能力。
晚年,錢學森依然牽掛中國航天事業,在82歲高齡時,他在信中說道:“21世紀的中國人,一定要在空天飛機上顯一顯身手,這是一件國家大事!”
在畢生實踐著科學報國信念的奮斗歷程中,錢學森淡泊名利、高風亮節,充分展現出一位科學大師的高尚風范。他說:“我作為一名中國的科技工作者,活著的目的就是要為人民服務。如果人民最后對我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滿意的話,那才是對我最高的獎賞。”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科學家事跡(精選篇2)
1942年,孫家棟考入哈爾濱第一高等學校土木系。1958年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預科學習俄語,后轉入汽車系。新中國開始組建空軍后,品學兼優的孫家棟作為急需的俄語翻譯人才被選送入伍。
1951年,孫家棟和另外29名軍人被派往蘇聯茹科夫斯基工程學院飛機發動機專業學習。這個學院有一個傳統:考試全部獲得5分的同學,照片要掛在學校一進門的地方,一學年后如果能繼續保持,便把照片往上挪,越往上人數越少,照片也越大。畢業時如果能在其上保留一張大照片,便可獲得一枚印有斯大林頭像的金獎章。1958年,孫家棟就帶著這樣一枚珍貴的金質獎章回到了中國。
1967年中央決定組建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錢學森擔任院長。錢學森親自點將并報聶榮臻元帥批準同意,由孫家棟擔任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技術負責人。與9年前回國時學飛機服從國家需要從事導彈事業一樣,他由國防部五院一分院導彈總體設計部副主任,從自己已經熟悉并建樹頗豐的導彈領域來到了空間技術研究院,擔起衛星研制的重任。這一年他37歲。
從1967年擔任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總體設計負責人開始,孫家棟又先后擔任了中國第一顆遙感探測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他還是中國通信衛星、氣象衛星、地球資源探測衛星、北斗導航衛星等第二代應用衛星的工程總設計師。在中國自主研制發射的100個航天飛行器中,由孫家棟擔任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或工程總師的就有34顆,占整個中國航天飛行器的三分之一。被業界公認為中國的“衛星之父”。在研制試驗過程中,深入實際,艱苦奮斗,帶領科技人員攻克了多項技術關鍵,解決了一系列技術問題。他為中國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作出了重要貢獻。1980年獲七機部勞動模范稱號,1984年榮立航天部一等功,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988年,孫家棟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992年當選中科院院士,1996年當選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1999年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2003年任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04秒,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中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成功發射。中國深空探測的新里程由此開啟。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科學家事跡(精選篇3)
由錢學森推薦,1967年,38歲的孫家棟受命領銜研制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1970年4月24日,衛星發射上天并成功入軌,傳回人們熟悉的《東方紅》樂曲。
在半個多世紀的航天生涯中,孫家棟參與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的多個第一:從擔任我國第一代多個首發衛星的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支持研制7顆衛星,到多項重大航天工程大系統總設計師,領導研制20顆衛星。與孫家棟緊密相關的27顆衛星,就占我國成功發射衛星總數的1/3。
第一顆人造衛星
危急時刻簽下“孫家棟要求再調5度”,探月工程總設計師78歲
“航天發展到現在,是世界公認的高風險活動。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往往帶有災難性的后果。”孫家棟說。
1974年的失敗讓他刻骨銘心。這年11月5日,發射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由于火箭上一個極其簡單的導線質量問題,導致點火飛行后的火箭隨同衛星一起爆炸。
“當時我在現場,夕陽背景下的戈壁一片火海,幾百人一邊掉著眼淚,一邊在沙地里一塊塊撿殘骸。”孫家棟回憶說。當時他鼓勵大家不能灰心、不能喪氣,不能被失敗嚇倒。
1975年11月26日,真正的.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終于沖出大氣層,又平安返回預定著陸點。在當時,返回式衛星被認為是世界最復雜和最尖端的技術之一,美國和蘇聯也是經過多次失敗才成功。
航天發射非同尋常,關鍵危急時刻需要有權威甚至一錘定音的意見,但這又需要承擔巨大的風險,將個人一切顧慮拋到腦后。
1984年,中國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在36000公里高空發熱。當時如不“退燒”,整個衛星將失效。孫家棟提出建議,對衛星姿態調整5度。現場操作人員慎重起見,拿來白紙寫下“孫家棟要求再調5度”的字據,請孫家棟簽字,孫家棟毅然簽下自己的名字。
衛星最終化險為夷,而這顆通信衛星投入使用,也標志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發射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的國家。
探月工程
2007年,擔任中國繞月探測工程“嫦娥工程”總設計師的孫家棟已是78歲。在提前向世界公布衛星發射的詳盡時間后,我國首顆月球衛星“嫦娥一號”不辱使命,準時發射并成功進入月球軌道,執行預定科學目標。
嫦娥工程開啟了中國深空探測時代,但難度很大,光是距地球38萬公里之遙的通訊測控就前所未有,往常地球衛星軌道的高度也就是幾萬公里。風險太大,很多人認為,工程一旦出現問題,已是“兩彈一星”元勛的孫家棟70多歲前的輝煌歷史會受影響。“他是懷著對中國航天事業的滿腔熱情來的。”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張榮橋說。
嫦娥一號衛星順利完成環繞月球的那一刻,電視捕捉到了這么一個鏡頭:航天飛行指揮控制中心內,人們歡呼跳躍,擁抱握手。孫家棟卻走到一個僻靜角落,悄悄地背過身子,掏出手絹偷偷擦眼淚。
其他貢獻
“中國的衛星能打多高,國外華人的頭就能抬多高”
孫家棟自我總結幾十年航天生涯,“基本的一件事就是熱愛祖國、無私奉獻。”
有一段時間,作為科學家的孫家棟曾扮演“生意人”的角色,和美國等世界一流航天強國的專家談判,將中國航天引入世界舞臺,參與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市場競爭。1990年4月7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將美國休斯空間公司的亞洲一號通信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這是中國火箭第一次發射世界一流航天強國美國的衛星。
“在現場經歷多少次發射,那次發射特別激動。不只感受到自己的心跳,旁邊人的心跳也能感覺到。有人告訴我,衛星發射成功,美國華僑流著淚激動地說,‘中國的衛星能打多高,國外華人的頭就能抬多高’。”孫家棟說。
“他非常注重培養年輕人。”嫦娥一號衛星的“70后”副總指揮龍江說。通過航天工程實踐,孫家棟培養了一批優秀航天科技人才。
遇到難題,孫家棟“喜歡看天”。嫦娥一號衛星奔月,要求準時發射、準確入軌、準確測控,但地球在轉,月球也在轉,發射窗口時間有限,這些難題讓孫家棟日思夜想,時常半夜起來站在窗口琢磨。有一次,他在涼臺上從后半夜一直站到天空泛白,月亮輪廓慢慢變淡。從主持嫦娥工程以后,孫家棟看月亮從此多了一份特別的意味。
即使是現在,孫家棟還擔任著北斗衛星導航工程、風云二號靜止氣象衛星航天工程的總設計師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高級技術顧問。他每天的愛好依然是翻看大量資料,包括各國的航天資料和航天專業書籍。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科學家事跡(精選篇4)
1934年,錢學森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1935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留學,翌年獲博士學位,后入加州理工學院,1939年獲航空、數學博士學位后留校任教并從事應用力學和火箭導彈研究。是中國航天科技事業的先驅和杰出代表,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1947年,剛剛36歲的中國科學家錢學森,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聘為終身教授。這是一個很高的榮譽,它預示著錢學森的優厚待遇和遠大前程。然而,當錢學森得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后,這個每時每刻都在想念祖國的科學家,頓時沉浸在極大的喜悅之中。錢學森在美國已經生活了10多年,又被譽為是“在美國處于領導地位的第一位火箭專家”,金錢、地位、聲譽都有了。可他想:我是中國人,我的根在中國。我可以放棄在美國的一切,但不能放棄祖國。我應該早日回到祖國去,為建設新中國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他還對中國留學生說:“祖國已經解放了,國家急需建設人才,我們要趕快把學到的知識用到祖國的建設中去。”
1955年經過輾轉周折回國后,歷任中國科學院力學所所長,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七機部副部長,國防科委副主任,原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1956年初向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同年,國務院、中央軍委根據他的建議,成立了導彈、航空科學研究的領導機構——航空工業委員會,并被任命為委員。
1956年,他受命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擔任首任院長,最先為中國火箭導彈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此后長期擔任我國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制的技術領導職務,他主持完成了“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規劃,參與了近程導彈、中近程導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研制,直接領導了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第一個星際航空的發展規劃,發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論和系統學等。在空氣動力學、航空工程、噴氣推進、工程控制論、物理力學等技術科學領域作出了開創性貢獻。是中國近代力學和系統工程理論與應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導者。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科學家事跡(精選篇5)
錢學森是我國的“導彈之父”“航天之父”,是中國現代史上偉大的人民科學家。錢學森用系統工程方法指導國防工程建設和工農業生產,是他求真務實科學精神的具體表現。他的系統科學成就與貢獻充分反映出他的科學創新精神,同時也深刻體現出他的科學思想與科學方法。
艱難曲折回國路
20世紀40年代,錢學森是美國研究航空科學最高專家馮·卡門的優秀學生,是美國最早研究火箭組織——加州理工學院火箭研究小組的5成員之一。
錢學森出生于中國內憂外患、被人宰割的時代。因此,建設一個強大的祖國是他一生的追求。為了挽救危亡中的祖國,他赴美留學求取知識。
新中國成立后,錢學森決定回國參加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他的決定引起了美國有關方面的恐慌。美國官方“文件”通知他,不準離開美國。幾天之后,他突然被逮捕。
錢學森的遭遇,引起加州理工學院中堅持正義的同事和學生的同情,在他們和其他正直人士的強烈抗議下,美國特務機關被迫釋放了他,但限制他的行動,監視和檢查他的信件、電話等。
錢學森爭取回國的斗爭得到世界各國主持正義的人們的支持,更得到了中國政府的極大關懷。1955年8月,美國政府被迫同意錢學森回到中國。
對國防和航天事業貢獻巨大
1955年.錢學森回國后,積極參與我國火箭和空間事業的規劃和組建工作,并用他在空氣動力、火箭發動機等領域的博深知識,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火箭和空間技術人才。
1956年,錢學森提出了《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主持編制了《1956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中的《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方案。同年,錢學森受命組建研究火箭、導彈的科研隊伍,開展火箭技術的研究工作。
1960年11月5日,在他的參與和組織下,我國發射成功第一枚仿制的近程導彈。此后,中國的火箭開始走上了獨立研制的道路。
1964年6月29日第一枚東風2號中近程導彈發射試驗成功。1966年10月27日用導彈載原子彈的“兩彈結合”發射試驗傳出捷報。
1965年1月8日,錢學森建議將建造人造衛星研制計劃納入國家任務。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衛星發射成功。
在1956年~1970年短短的14年間,中國在一無資料、二無技術,經濟基礎薄弱,外國專家突然撤走的情況下,克服重重困難,自行設計、制造、試驗,并成功發射了導彈、原子彈和人造地球衛星。這里都包含著錢學森的卓越奉獻。
建立系統科學體系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錢學森花費很大精力,一方面研究和總結國內外有關系統研究和系統實踐的進展和發展態勢,另一方面又從系統角度研究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體系結構,構建系統科學體系。他建立的系統科學體系,不僅指明了已有學科的層次歸屬,還指出了進一步發展的方向,使上述局面變成為“分門別類,共居一體”,這對系統科學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20世紀80年代初,錢學森就明確地提出了系統論和系統論方法。他指出,在應用系統論方法時要從系統整體出發,先將系統進行分解;在分解研究的基礎上,再綜合集成到系統整體,實現1+1>2的整體效應;最終是從整體上研究和解決問題。這是錢學森在科學方法論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貢獻。
20世紀80年代初到逝世前,錢老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建立系統科學及其體系上,并且開創了復雜巨系統科學與技術這一新領域。在這個階段上,錢學森的系統科學思想和系統方法有了新的發展,達到了新的高度,進入了新的階段。特別是錢學森的綜合集成思想和綜合集成方法,已貫穿于工程、技術、科學直到哲學的不同層次上,在跨學科、跨領域和跨層次的研究中,特別是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相互交叉、結合與融合的綜合集成研究方面,錢老都作出了許多開創性貢獻。
基于系統的復雜性層次的不同,他提出了新的系統分類:將系統分為簡單系統、簡單巨系統、復雜巨系統和特殊復雜巨系統。其中社會系統是最復雜的系統了,又稱做特殊復雜巨系統。這些系統又都是開放的,與外部環境有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所以又稱為開放的復雜巨系統。
錢學森發展的系統學和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的方法論,是他對系統科學最重要的貢獻。他開創的由綜合集成方法、綜合集成理論、綜合集成技術與綜合集成工程構成的復雜巨系統科學技術體系,把系統科學體系大大向前發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