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感動中國人物事跡素材
"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旨在表彰那些在道德、品質、貢獻等方面表現出色的個人或團體,他們以非凡的精神力量,激勵著廣大民眾積極向上,推動著社會進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十大感動中國人物事跡素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十大感動中國人物事跡素材精選篇1
張富清,男,漢族,1924年12月出生于陜西省漢中市洋縣,1948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48年8月加入,1955年1月轉業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來鳳縣,先后在城關糧油所、縣糧食局、縣紡織公司、三胡區、卯洞公社、縣外貿局、縣建設銀行工作,1984年12月離休。
20__年11月湖北來鳳縣退役軍人事務局采集信息,一位退役老兵的`物品震驚了現場所有人,紅布包裹一層層打開,人們發現94歲的退役軍人張富清,竟然是一位戰功顯赫的人民功臣。
張富清在解放戰爭的槍林彈雨中九死一生,先后榮立一等功3次、二等功1次,被西北野戰軍記“特等功”,兩次獲得“戰斗英雄”榮譽稱號。新中國成立后,他響應國家號召主動到偏僻的湖北來鳳縣工作,為貧困山區奉獻一生。60年來,張富清刻意塵封功績,連兒女。也不知情。
十大感動中國人物事跡素材精選篇2
今年63歲的張桂梅是云南麗江華坪縣女子高中校長。20__年,她用從各方籌集到的資金創辦了全國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專門招收貧困山區的女孩。12年來,已經有1800多名女生從這所學校走出,考上大學,實現夢想。
每天清晨剛過5時,華坪縣女子高中學生們的一天都是從校長張桂梅的喇叭聲中開始的.。
5時30分開始,讀書聲就會陸續在學校各個角落響起。這里的女孩都來自貧困山區,基礎差、中考分數低,要想考上大學就需要付出更多。
1996年,張桂梅的丈夫去世后,她申請從大理來到華坪縣教書,沒多久就查出身患腫瘤,讓她沒想到的是,華坪縣婦聯為了救她發起了募捐。
張桂梅在山區家訪時發現很多女孩早早就輟學在家、嫁人生子,延續著貧困,她想創辦一所免費的女子高中,讓這些女孩能夠繼續讀書、考大學、改變命運。20__年,張桂梅在縣里財政和各方支持下創辦了第一所女子高中。12年來,華坪女子高中連年高考綜合上線率百分之百。她也獲得“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等多個榮譽稱號。
現在張桂梅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多種疾病讓她每時每刻都在咬牙堅持,但讓她感到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人正在接過她手中的接力棒。
目前,麗江市設立了“張桂梅教育基金”,籌集資金將用于支持華坪女子高中發展、補助貧困學生。
十大感動中國人物事跡素材精選篇3
張順東、李國秀夫妻尋覓生命的支點,挖掘幸福的源泉,新時代、新使命、新征程,在各級黨委、政府和全社會的關心和支持下,他們夫妻將在鄉村振興的戰略中,再立新功,再創輝煌,再當新標兵,再樹新形象。
書記說:“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是的,追逐幸福生活永遠在路上。近段時間以來,為幫助張順東、李國秀夫妻實現在家發展電商產業的心愿,昆明市東川區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為其定制了電商創業幫扶培訓計劃,從資金幫扶、電商培訓、電商崗位實習等方面為張順東一家做電商運營實操培訓,再從直播帶貨等方面教會張順東一家在電商平臺創業。
在東川區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的安排下,張順東的.兒子張光云開始電商試崗學習。目前,張光云學會了作為淘寶客服與客戶簡單交流并自主接單發貨,同時,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售后問題。此外,在產品拍攝、視頻剪輯方面,張光云通過學習可以自行制作產品主圖,張光云說:“我想在學習電商創業相關知識后,帶著父母一起開網店、一起直播,同時,幫助村民在電商平臺銷售農產品,宣傳推廣東川土特產。”東川區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將繼續幫助他們一家掌握電子商務銷售產品的流程,并能獨立運用電子商務平臺開展業務,同時,引導、鼓勵、支持更多的殘疾人、農村青年等人群通過電商創業就業,帶動群眾增收。
頒獎詞
山對山來崖對崖,日子好比江中排毛竹天生筋骨硬,順風順水出山來,李家大姐人才好,張家大哥看上她,沒腳走出致富路,無手繡出幸福花。
十大感動中國人物事跡素材精選篇4
20__年7月2日下午1點半,杭州濱江區一小區里,一個2歲女童從10樓墜落,吳菊萍沖過去用雙手接住了孩子,手臂骨折受傷嚴重,被網友稱為“最美媽媽”。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阿來這樣評價吳菊萍:倏然之間事情就發生了!沒有猶豫與權衡的空間與時間,不假思索就伸出雙手,這是本能,是善良的本能!
推選委員朱玉說:她有一雙最柔弱的`臂膀,也是20__年中國最有力的臂膀。
頒獎辭∶危險裹脅生命呼嘯而來,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剎那搖擺。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傳統美德。她并不比我們高大,但那一刻,已經讓我們仰望。
十大感動中國人物事跡素材精選篇5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科技獎獲得者,中國肝臟醫學奠基人。吳孟超是世界上90歲高齡仍然工作在手術臺前的唯一一位醫生。
張平宜跨越海峽的.希望之翼。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胡占凡這樣評價吳孟超:吳孟超總以無盡赤忱善待病人,以赤子之愛對待肝膽外科事業。醫者仁心,一個偉大的醫者,不僅憑醫術,更憑仁愛感動世人。吳孟超先生,是當之無愧的醫學泰斗。
推選委員任衛新說:吳老以九十高齡,與患者肝膽相照。作為醫生,作為軍人,他都是一座豐碑。
頒獎辭∶六十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張手術臺,到今天也沒有離開。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膽,依然精準,心中一團火,守著誓言,從未熄滅。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馬,要把病人一個一個馱過河。
十大感動中國人物事跡素材精選篇6
1997年4月,是個不幸的日子,張老師被查出患有子宮肌瘤,腹腔迅速膨脹,疼痛難忍。她一面吃止疼藥,一面把工作量加到了最大限度。當她知道自己生命垂危時,面對一紙無情的病檢報告(當時醫院診斷為癌癥),她沒讓領導、同事、學生知道,而是默默忍受著身體和心靈上生與死的煎熬。
在這幾個月里,同事們經常看見她在通往教室的路上一步一步往前挪。她給學生加大了復習量,也加大了自己的工作量,她每天早上6點多鐘起床,晚上批閱作業試卷到12點。這樣,一直堅持到7月份,把學生送進中考考場后,才向領導說明情況,住進了昆明的一家醫院進行手術治療,切除的子宮和腫瘤重達2公斤多。手術后,醫生要求她至少休養半年,可是手術后的第24天,她就回到民中上班了。由于手術失血過多,傷口沒有完痊愈合,巨大的疼痛折磨著她,可她仍然堅持在講臺。由于過度勞累,97年12月,張老師的病情復發,領導、同事、學生多次勸她住院治療,她不肯。她說:"我的事業是教書,我的希望是學生,不把他們送出學校我是不會先走的"。這段時間,她的工作量達到了極限,每天工作10多小時,更不存在星期六、星期天,全年休息的.時間只有過春節的3天。直到98年3月,她的病情己惡化得特別厲害。人們勸她住院,她仍然拒絕了。她說:"學生剛有起色,我不能離開他們,我的生命就是講臺"。領導、同事們說:"我們需要你活著,華坪人民需要你活著,請你服從安排吧。"沖著這份真情,她才進了華坪縣中醫院,這時,她仍然一邊治療一邊堅持工作。每天都是一拔下針頭就走向講臺,從沒有在醫院安穩地躺過一天。看了不到一個月,醫生告訴她醫院無法控制她的病情,需要轉院治療。為了節約國家的醫療費,她毅然決定出院。為了即將畢業的學生,她拒絕再到任何醫院治療,仍然堅守在崗位上。
就這樣,張老師調到華坪兩年多了,雖然她一直帶著重病,一直承受著痛苦,可她從沒有請過一天病事假。人們常不解的問她:這樣做有什么目的,有什么好處?什么力量使她這樣堅強?張老師總是笑著說:"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集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
十大感動中國人物事跡素材精選篇7
通過這段時間學校組織的對張桂梅先進事跡的學習,同是一名人民教師,我自感羞愧。
張桂梅同志是邊疆民族貧困地區的教師的優秀代表,她的事跡平凡而偉大,思想樸實而閃光,在她身上集中體現了偉大的時代精神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展現了新時期人民教師的良好形象和共產黨員的時代風采。張桂梅的事跡,充分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體現了她對黨和人民教育事業的無比熱愛和忠誠。她工作30余年來,愛生如子,對待教育事業兢兢業業,即使被病魔糾纏也沒有一絲懈怠,仍然帶病忍受著劇烈的疼痛站在講臺,就算倒下也放不下她的.學生,無論何時何地,心中仍然牽掛著她最熱愛的教育事業。
作為一名教師,很多無法做到的在張桂梅看來像是舉手投足的小事,其實不然,正因為對她來說是小事,是她心系學生,心系她的工作,無論在什么崗位,她始終一直堅守,不但自己做好,還要樹立榜樣,帶動同事一起做好教育。從她教學取得的成績證明了她對教育事業的衷心。
盡管現實殘酷,她先是喪夫,然后自己幾經病魔折磨,但她始終“不忘初心”,堅持將自己的一生為教育事業作奉獻,她忘我的精神,愛學生如子,愛教育事業勝過愛自己生命的精神讓我十分崇敬。作為一名黨員的教師,盡管我一直以來也在熱愛教育事業,認真對待我的每一位學生,在崗位上兢兢業業,但和張桂梅同志比起來,我所做的一切似乎很渺小。
今后的工作,我會繼續努力,像張桂梅同志,學習她對待工作的態度,學習她無論何時何地始終“不忘初心”,堅守在教育崗位,培養更多優秀的學生,為學校的教育盡一份力,為貧困地區的教育奉獻自己的力量。
十大感動中國人物事跡素材精選篇8
今天在課堂上,老師給我們播放了2014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頒獎視頻,看完他們的事跡后,我心中涌起的感動無以言表。一個個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一直在我眼前閃現,揮之不去。他們每個人帶給我的震撼和能量都讓我一生受用無窮。
拋家舍業,隱姓埋名,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卻把名利看的淡如水——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這個像山一樣剛強的男子,有著如海一樣博深的胸襟,在祖國需要的時候,毫不猶豫地奉獻了一切。為研制核潛艇,新婚不久的黃旭華告別妻子來到試驗基地,后來還把家安在了小島上。他似一遍一遍地認真重復著枯燥的數據,作為核潛艇總設計師,他甚至冒險親自下水做深潛試驗。在他不分日夜地努力研究下,終于帶領團隊研制出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我想:他真的愛祖國,大概,這樣的他,祖國也是引以為傲的吧!
黃旭華青絲化作白發,以身許國的情懷不禁令作為祖國新一代接班人的我汗顏。作為一名在校大學生的我,不禁沒有他那樣的魄力和膽識,而且文化知識還相差甚遠。有這樣的榜樣相比較,我碌碌無為的生活就是在虛度青春。我想,我找到照亮我人生的燈塔了。向著目標前進,我對自己說:加油!
高齡拾荒老人劉盛蘭拖著病弱的身軀,卻有著高貴的心靈,這位九十多歲的“五保”老人用他那蒼老的手匯出了一疊疊的“問卷”,他在用實際行動給我們上課,無聲的教育,卻勝過千言萬語。他的這份執著,這份愛心,深深地撼動著我們的內心深處,在心的海洋上掀起陣陣波浪。
試問,在這樣誠摯、樸實、無私、執著的愛心面前,你還能無動于衷嗎?
段愛平——一位住在百姓心窩子里的人。“村委會主任可能是中國最小的官,段愛平的當法,是把身家性命都捆一起為村民做事。”這樣的官,讓我們怎能不愛?在現社會腐敗現象頻繁出現的報道下,雖然有整頓措施出臺,現狀也有所改觀,但我們心里都明白,不貪不腐不代表真心關愛,真正像段愛平這樣心系百姓的官又有多少?她把心都掏給了她所守護的百姓,百姓們當然也愿意傾心相待,因為他們知道,有這樣的官在的地方,就有希望。
那些和段愛平一樣的人,就是我們的希望,就是我們振興繁榮祖國的底氣!
看完守墓老兵陳俊貴的故事,我的腦海里突然就蹦出了關羽的身影。我記得當時我看《三國》時,關羽的義薄云天的形象給我的印象最深刻,當看到英雄死去的時候,對著電視屏幕的我哭的一塌糊涂。今天看到陳俊貴為風雪之夜的一次生死相托而守護了一生,一種異樣的情愫瞬間涌了出來,是對英雄失去戰友那悲痛心情的感知和對英雄執著守護友情的敬重、崇拜。
我懷揣著淡淡的憂傷再次向偉大的戰友致敬!向心比金堅的守墓英雄致敬!向那些曾經為了祖國而戰斗的英雄們——堅定而莊重地致敬!
有夢的地方就有希望。“油菜花父子”沈克泉、沈昌健35年的追夢路,走得異常艱辛,卻也異常堅定。一粒種子,蘊含著世代相傳的夢想,讓這一對農民父子前赴后繼地為之奉獻一生。因為他們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所以,即使他們沒有專業的知識分析、沒有專業的測量儀器、也沒有任何人的支持,但父子倆卻依然固執地用肉眼觀察,全憑記錄總結規律,最終獲得成功。
“路,也許走得慢,但只要不停下來,總是會有前進的。”
不想讓鄉親的夢,跌落于山崖。懸崖邊上的護夢人格桑德吉把培養學生、關愛學生當做自己一生的追求。她廣闊的胸襟,無私的愛心無不在詮釋著老師崇高的師德。為了西藏山區孩子們的求學夢,為了山區的孩子都能走出大山,她卻甘愿走進大山,在滿是泥石流、山體滑坡的道路上頻繁往返,甚至不顧有著身孕的不便身體,冒著大雪封山、過冰河、溜鐵索的危險堅持給學生上課,并把他們安全送回家。被村民們親切地稱為門巴族的“護夢人”的她,傾其一顆心、一個家,奉獻于一個喜馬拉雅山腳下的信念。
也許,“桃李滿天下”才是對向格桑德吉一樣的老師們最好的回報吧。
可憐天下父母心,母愛總是偉大的,不求回報的。絕癥母親姚厚芝為孩子縫補夢想的良苦用心再一次向我們展現了母愛的堅韌,病可以壓垮身體,但唯獨不能摧毀母愛。我們此時最大的心愿就是祈禱上天能多寬容些時限給這位堅強的母親,讓這美好的愿望和濃濃的祝福伴著她牽掛的孩子成長,滋潤著天下所有兒女的心房。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讓我們虔誠地祝福吧,祝福天下的父母健康長壽,平安快樂!
在醫患關系如此緊張的今天,胡佩蘭的出現,無疑是患者心靈的一劑靈丹妙藥,她用醫德彌合了醫患間的裂隙,更難得是20年如一日的'堅守。生活節儉的她卻經常大方地給病人墊付醫藥費,還拿出微薄的坐診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50多個“希望書屋”。在接受現場采訪時胡佩蘭這樣說:“醫生應該是不愛金錢的職業,它需要對病人的情感投入,想發財就不要當醫生。看到病人痛苦的來,快樂的去,是我最開心的時候,我只要活一天,就要給病人看一天病。”句句說到了我們的心坎上。我明白了,只有真正的白衣天使才有這樣的頓悟啊!
在當下“扶不扶摔倒的人”的熱議中,方俊明說:“當災難來臨那一刻,我是出于本能要去這樣做,沒想那么多。出事后這么多年,飽受委屈,卻無怨無悔。一句“無怨無悔”彰顯了善良在方俊明心中堅定的分量,同時也拷問著我們對委屈與人性的抉擇!
龔全珍,一位90歲高齡、忠于愛情、深明大義的老人,一生簡單而美好,忙碌而充實、無私而偉大。所有贊美的詞匯用在她身上都不為過,這樣一位心中充滿人間真情、頭腦裝滿天下道理的將軍夫人、革命達人,讓我們讀懂了什么才是偉大的人生。
他們每個人都是平凡人,卻做出了不平凡的事,只是——緣于愛。
做個有愛的人,做個有上進心的人,讓我們的愛溫暖著身邊的人,如和煦的春風、如燦爛的陽光、如甘甜的泉水、如醉人的花香,給人以前進的力量、向上的勇氣。
感動之余,我、我們,是否應該做點什么?
十大感動中國人物事跡素材精選篇9
時光如水,生命如梭,我們每個人的一生如流星一般轉瞬即逝,在有限的時間里演繹著不同的故事。有的如愛情片一般充滿著濃情蜜意;有的如動作片一般充斥著驚險刺激;有的則如懸疑片一般體驗著跌宕起伏。而今天一部“紀錄片”深深的吸引、感動了我,它的名字叫《我這一輩子》。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王婭,出生于1952年,是國家電網天津電力檢修公司的一名普通員工,在她短暫的生命旅程中時時刻刻踐行著“上好班,做好事,當好人”的理念。終其一生,無怨無悔。
一、 平凡
王亞作為一名普通的電力工人,在長達26年工作時間里,兢兢業業,盡職盡責,忠于職守,刻苦專研、甘于奉獻。在平凡的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業績。這種精神是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因為在日常的工作中,我們會時常抱怨,患得患失。王婭之所以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干出突出的業績,就是因為他們始終有著為單位、為社會干好事業的堅定理想信念。我們要像她一樣,志存高遠,立足本職,愛崗敬業,扎實工作,在自己的崗位上為公司的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二、 平淡
王婭一生淡薄名利,勤儉持家。她的一生始終與“慈善”緊密聯系。汶川地震,南方水災西部救困等,都留下了她的足跡。王婭的行為正如老子在《道德經》里所說的那樣: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而她的感人事跡也在我們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子曰:“德不孤,必有鄰;有高尚道德的人必定不會孤單,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與她為伴。投身“慈善”事業的她,不是孤獨的,她有家人的'支持,員工的幫助,有我們每個人留下的感動。
三、 平和
在得知自己身患重病之后,王婭沒有自暴自棄,而是以平和的心態面對一切。面對即將被死神奪走的身體,她選擇了用另一種方式來延續自己的生命——遺體捐贈。這是一種多么偉大的抉擇呀!她就像一盞明燈,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她用信念選擇堅守;用信念,點亮生命。她用自己的行動讓生命生生不息的完成了一次崇高的接力;她值得我們去駐足仰望!她是我們心中那個最可愛的人!
最后,我想用一段話來表達我對這部“紀錄片”,對王婭的深深敬意:
若將我的一生比作一部電影,它既沒有動人心魄的劇情,也沒有花里胡哨的特效。
有的只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堅持。
但希望有觀眾喜歡且有所收獲,最后感謝此生遇見的每一個人。
十大感動中國人物事跡素材精選篇10
經總指揮部研究決定,瞄準北京時間6月17日9時22分發射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飛行乘組由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組成,聶海勝擔任指令長,備份航天員為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航天員聶海勝參加過神舟六號、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劉伯明參加過神舟七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湯洪波是首次飛行。今天上午,執行此次發射任務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火箭將加注推進劑。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是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第四次飛行任務,也是空間站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任務有以下主要目的.:在軌驗證航天員長期駐留、再生生保、空間物資補給、出艙活動、艙外操作、在軌維修等空間站建造和運營關鍵技術,首次檢驗東風著陸場的航天員搜索救援能力;開展多領域的空間應用及試(實)驗;綜合評估考核工程各系統執行空間站任務的功能和性能,進一步考核各系統間的匹配性和協調性,為后續任務積累經驗。
按計劃,神舟十二號飛船入軌后,將采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對接于天和核心艙的前向端口,與天和核心艙、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形成組合體。航天員進駐核心艙,執行天地同步作息制度進行工作生活,駐留約3個月后,搭乘飛船返回艙返回東風著陸場。
目前,天和核心艙與天舟二號組合體狀態穩定,各項設備工作正常,具備交會對接與航天員進駐條件。執行神舟十二號飛行任務的各系統已完成綜合演練,航天員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前各項準備已基本就緒。
十大感動中國人物事跡素材精選篇11
原中央軍委辦公廳顧問、鄧小平同志夫人卓琳。1937年,卓琳離開北平,轉到延安。1939年認識鄧小平并與鄧小平結為連理。為著支持抗日,鼓舞士氣,卓琳跟隨鄧小平不避炮火連天。從太行山到大別山,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鄧小平率領部隊每解放一個地方,卓琳隨后就帶著孩子們也趕到那里。
卓琳在解放后,鄧小平成為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后,依然默默無聞甘當無名英雄,遵循著黨的原則,有著共產黨人不可動搖的信仰;卓琳陪伴鄧小平在江西度過流放生活,1997年鄧小平逝世后,她仍然以頑強精神,赴港見證香港回歸。在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她毅然把個人的'積蓄10萬元全部捐給汶川大地震災區人民。
十大感動中國人物事跡素材精選篇12
七十年航空報國的科學家顧誦芬
顧誦芬,我國飛機空氣動力設計奠基人。他在7歲時,曾親眼目睹日本的轟炸機從頭頂飛過,于是從小就立下了“保衛中國的藍天”的志愿。長大后,他報考了浙大、清華、上交三所名校的航空系,皆被錄取。畢業后,他就投入了祖國航空事業的建設當中。1967年,顧誦芬擔任殲-8戰斗機的總設計師,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他,瞞著愛人親自坐上飛機上天觀測。
顧誦芬頒獎辭:像靜水深流,靜水里涌動報國的火,似大象無形,無形中深藏著強國夢。心無旁騖,一步一個腳印,志在沖天。振長策,擊長空,誦君子清芬。
十大感動中國人物事跡素材精選篇13
王婭是本市一名普通的電力退休職工。從1985年開始,她就走上了愛心公益之路,并默默堅持了30余年,從西南旱災、青海震災、南方水災、希望工程,到汶川地震,處處都有她愛心善舉的痕跡。在她得知自己身患癌癥后,更是將唯一一套住房捐給基金會,用于資助寒門學子。此外,王婭還常年無償獻血,并于2016年簽署了遺體捐獻協議,決心將自己的仁愛之心從生前延續到身后。
2016年7月,清華大學已故教授趙家和傾畢生積蓄1500余萬元捐助西部貧困孩子的故事感動了很多人。王婭知道此事后,通過郵件與甘肅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取得聯系。“我是工薪族,愿意為貧困孩子盡點心意。”王婭述說了她樸素的心愿。于是,她開始資助西部地區多名貧困學生。先是匯去6000元資助了甘肅一名高中生三年的生活費,隨后又捐出6000元資助了另一名學生。王婭常說:“雖然我沒有孩子,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但是我知道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事,因為孩子是未來。”
當被查出罹患胰腺癌晚期,倔強的王婭一邊和病魔抗爭,一邊加快捐資助學的腳步。就在化療進行第五個療程的時候,王婭又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放棄使用昂貴的化療藥物,將本應用于治療的錢全部捐給貧困學生,就這樣,一筆3萬元的捐款匯到基金會賬戶上。不僅如此,王婭還將僅有的也是最大的資產--一套商品房捐贈給基金會,用以資助更多的貧寒學子。
2月16日22時21分,王婭因醫治無效永遠離開了我們。按照她的遺愿和生前協議,她的遺體被送到了天津醫科大學,這位生前堅持助學助困的普通女工,在身后為醫學教育事業燃盡自己的光輝。
十大感動中國人物事跡素材精選篇14
很早之前就接觸到了感動中國,記得那時候主要是為了寫作文總在背每年的感動中國人物素材,整個中學時代同學們們的作文中隨處可見感動中國人物,但很少真正去了解、真正去感悟過感動中國,后來漸漸長大,終于開始坐在電視機前觀看每年的感動中國,開始走進他們的故事,每一次總會熱淚盈眶。
感動中國在這片土地上已經走過了12個年頭,這十多年來,無數平凡卻又高貴感人的故事被搬上熒幕,一位位普通卻又無比偉大的人被眾人所熟知,無論是赤誠報國、為民奔走、舍身救人的大愛,還是忠貞不離、反哺贍母的小愛,不論是偉大地驚天地泣鬼神,還是平凡的不足為道,人間真情、世間大愛,總會觸動我們的心弦。
每年的感動中國中,總會有一位獻身祖國國防事業鞠躬盡瘁的軍人,一位為民奔波甘于奉獻的`焦裕祿一般的人民公仆,一位至忠至孝對親人不離不棄的普通人,一位獻身救人托起他人生命曙光的平凡英雄…無論身居高位,還是來自基層,偉大還是平凡,感動不分貴賤,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優秀傳統,用他們的執著詮釋著愛的含義,感謝他們。
讓我們感受到這個社會的正能量,在這個不是物欲橫流、不那么美好的社會里,讓我們看到希望,感動你我,感動中國,這世界有愛就有力量!
十大感動中國人物事跡素材精選篇15
首位闖進奧運會男子百米決賽的蘇炳添
作為第一個跨入男子田徑100米9秒區的亞洲人,蘇炳添的歷史性突破不是一蹴而就的。2012年,當他第一次參加奧運會,就遇上了“世界第一飛人”博爾特,這次的經歷讓他感受到巨大的差距,他下定了決心:過10秒進9秒區。2015年世錦賽,他又一次和博爾特站在了同一起跑線,而這一次,他與博爾特僅差0.03秒。但這一年,蘇炳添已到了退役的年齡……
蘇炳添頒獎辭:世界屏住了呼吸,9秒83,沖出亞洲的`速度。你超越傷病和年齡,超越了自己。你奔跑的背后,有強大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