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跡材料
事跡材料的主要是為了弘揚正氣、表彰先進、推動工作和體現集體的或個體的優秀事跡。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近幾年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跡材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近幾年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跡材料(篇1)
感動中國是一個不一樣的節目,它能讓我們知道那些英雄故事,每一篇故事都催人淚下,觸動著我們的心靈,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陳斌強。
陳斌強,一個偉大的老師,因為母親得老年癡呆癥走失尋回后,所以他決定將母親綁在身后,騎著電瓶車每周往返于30公里的山路中,照顧母親5年如一日。他的事跡經過廣泛傳播之后,學校決定將陳斌強工作地點從鄉鎮調到縣城。
看到了他的故事,我的眼眶里已經有淚水在打轉了,我很佩服他對媽媽的一份孝心,雖然有諸多不便,但他還是一心一意,堅持一直背著母親上下班,他說過一句讓我印象最深的話“孩子是可以等的,可是我媽媽,卻沒有時間等了。”讓我頓時潸然淚下,我也在心里暗暗下決心:長大了,一定要好好地孝敬爸爸媽媽,他們為我們付出的太多了。看完后,我又在網上看了關于他的新聞,他在QQ空間里這樣寫道:“不過是一個兒子孝順母親,世間最普通的事兒,怎么就能引起那么大的轟動?想來,也許是很多子女雖心里裝著父母,卻由于種種原因,不能在父母身邊盡孝,所以心存愧疚的緣故吧?”
近幾年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跡材料(篇2)
張麗莉,一個關愛學生、無私奉獻的好老師,她愛孩子勝過愛自己。2010年5月8日,張麗莉在失控的汽車沖向學生時,一把推開了兩個學生,自己卻被車輪碾軋,造成全身多處骨折,雙腿高位截肢,現已逐漸康復。
我很感動,這時候我想起了一句名言“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句話說的沒有錯,張麗莉老師的班上有一位同學,他超級不喜歡語文,張麗莉就特意在課堂上讓他朗讀課文,并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微笑著夸他“聲音有磁性,很好聽”。一段時間之后,那名同學的語文學習成績明顯提高。我覺得她很了不起,這時我只能用兩個詞來形容她“臨危不懼、舍己救人”。
感動中國,感動我們的心!
近幾年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跡材料(篇3)
每次寒假結束都會在學校里觀看《感動中國》,一個個鮮明的人物,一個個的感動的品質,讓我感動。也讓我們熱淚盈眶!
十位品質鮮明的人物,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故事,為祖國,為人民,扶助貧困人。每一次的影片中的重點,遇到危險也讓我們為他們捏了一把汗!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七位是王繼才,他來到了荒涼的孤島,沒有電沒有水,他還孤島上插了一片國旗,國歌再次響起,他和的妻子嚴肅的神情剛勁有力的身軀,他們看著祖國的國旗冉冉升起,他說:“這是我們祖國的一部分,就要有人來守護!”在這個荒島,就像貧困上區,甚至比貧困山區更要貧困,只有他們可以慢慢的改造讓這里變得好起來。那時候連一棵樹都種植不了,經過他們的堅持不懈,3年后終于種植了一個棵樹,一個個綻放了鮮艷的花朵,整個島都是一片綠色。而因為天氣情況王繼才和妻子滿身都是疹子,妻子讓他回城看病,而換來了一句:“沒事”,2018年7月27日,王繼才突然因病去世,享年58歲。他的妻子決定留下來,來完成丈夫的心愿!一共守護了32年,從這段視頻中他最遺憾的就是錯過了大女兒的婚禮和母親的大壽,還有父親的逝世!
我看到了影片,王繼才突然因病去世的時候,我的眼睛頓時濕潤了,是啊!也是有這樣無畏的人在這里堅守,他明明可以在大城市中吃山珍海味,也不會錯過大女兒的婚禮,母親的大壽和父親的逝世!為什么呢!因為他的心中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保衛家園!
看完以后我就想起了,我們六年級上冊學的《彩色的翅膀》也寫了戰士們保護海島,熱愛海島等精神,我想就是這種精神,才使我們的祖國發揚光大,越來越繁華,越來越強大,才能使一次次的實驗成功!
是啊!就是這樣的堅持不懈,才能收獲最后的成功。田老師也說過:我從來沒有見過一個懶惰的人能成功,能擁有現在的美好!
近幾年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跡材料(篇4)
楊振寧讀聯大物理學系時,給他上一年級普通物理課的是擅長實驗的物理學家、清華大學趙忠堯教授,上二年級電磁學課的是著名學者、清華大學吳有訓教授,上力學課的是在廣義相對論等方面頗有研究的著名學者、清華大學周培源教授等。
但對楊振寧來說,除了物理系直接教他的這些教授們外,父親楊武之對他的影響也是相當大的。楊振寧在學校里,遇有不懂的問題、碰上難以處理的事,總是經常跑到數學系辦公室向父親請教。
楊振寧還多次說過:“在聯大給我影響最深的兩位教授是吳大猷先生和王竹溪先生。”1942年,楊振寧本科畢業時,選了《用群論方法于多原子的振動》作畢業論文,并請吳大猷做論文導師。楊振寧在研究生院讀書時,受王竹溪教授的教育和引導,對統計物理發生了興趣。1944年研究生畢業時,楊振寧請王竹溪教授作碩士論文的指導老師,在其指導下又非常成功地寫出了碩士論文,《超晶格》即為其中的一部分。1983年王竹溪教授不幸逝世,楊振寧發來唁電說:“我對統計物理的興趣即是受了竹溪師的影響。”楊振寧還回憶道:“以后四十年間,吳先生和王先生引導我走的兩個方向——對稱原理和統計力學——一直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
楊振寧在研究生院期間聽了馬仕俊教授的課后,開始注意“場論”,并對變形物體熱力學也非常感興趣。
1957年12月10日,35歲的楊振寧和31歲的李政道因共同在美國《物理評論》上發表《對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恒的質疑》一文登上了斯德哥爾摩諾貝爾獎領獎臺。其前,楊振寧寫信給吳大猷,感謝吳先生引導他進入對稱原理和群論的領地,并說后來包括宇稱守恒在內的許多研究工作,都直接或間接地與吳先生15年前介紹給他的那個觀念有關。
近幾年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跡材料(篇5)
楊先生是牢記根本的一個人,對中國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多年來和他相處,我深深感到他對中國的關心,關心中國人的生活是不是在改善,關心中國的科學技術是不是在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關心培養中國的人才,關心中國的前途。對于在美國的中國人,他也在可能的范圍內,盡力扶助。不僅我們這批知識分子,就是在華僑社會的人,也都得到了他的幫助。這種血濃于水的感情,對于中國的那種骨肉之情,在我和他相處的16年里,是深深的感受到了的。
1971年,中美關系稍有松動,他馬上就決定回中國來看一看。回到美國以后,他對中國的情形作了很多報告。由于他的名望和地位,他的作風和為人,他的演講和報道在美國社會起了很大的作用。在當時中美關系還沒有解凍的情況下,他這樣做,是擔了相當大的風險的,但他認為正面報道中國在各方面的許多發展是他的義務。由于他在學術上的地位,他經常到歐洲、南美洲、東南亞、日本等地去講學或訪問,大家往往都要求他作關于中國的情況的報告,他的報告在這些地方,尤其是對當地的華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許多美國人、尤其是科學家對中國持友好的態度,愿意同中國親近,楊先生的功勞是非常之大的。
楊先生還花了不少時間,盡力為在美國的華人做些事情。譬如,在美國有一些華裔認為美國的華人不夠團結,于是組織了一個全美華人協會。楊先生做了這個協會的主席,對他個人做學問來說這是一個犧牲。這個協會建立以后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宣傳中美人民之間的友誼,促進中美建立邦交等方面發揮了作用。譬如,在中美建交之前,全美華人協會在報紙上發表聲明,極力主張中美正式建立邦交。
此外,以楊先生為主席的全美華人協會還盡力去促進美國華人的團結。他花了不少時間,費了不少力,設法來把華僑社會團結起來,一方面能為華僑自己爭取福利,另一方面也能為中美之間的交流作出更多的貢獻。
近幾年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跡材料(篇6)
因核輻射早早離世的鄧稼先曾給楊振寧寫過一封書信:“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同途”。隔著幾十年的歲月和生死,已經百歲的楊振寧對兒時的同窗深情喊話:“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是以后50年,適合了你‘共同途’的囑望,我相信你會滿意的。”
楊振寧頒獎辭:站在科學和傳統的交叉點上,驚才絕艷。你貢獻給世界的,如此深奧,懂的人不多。你奉獻給祖國的,如此純真,我們都明白。曾經,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現在,你與國家一起向未來。
近幾年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跡材料(篇7)
顧誦芬,我國飛機空氣動力設計奠基人。他在7歲時,曾親眼目睹日本的轟炸機從頭頂飛過,于是從小就立下了“保衛中國的藍天”的志愿。長大后,他報考了浙大、清華、上交三所名校的航空系,皆被錄取。畢業后,他就投入了祖國航空事業的建設當中。1967年,顧誦芬擔任殲-8戰斗機的總設計師,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他,瞞著愛人親自坐上飛機上天觀測。
顧誦芬頒獎辭:像靜水深流,靜水里涌動報國的火,似大象無形,無形中深藏著強國夢。心無旁騖,一步一個腳印,志在沖天。振長策,擊長空,誦君子清芬。
近幾年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跡材料(篇8)
1958年,吳天一跟隨部隊來到了青海。那時,大量來支援高原建設的人都患上了怪病,一位患者飽受折磨痛苦離世的模樣,讓他深受觸動……于是,他開始了長達60年的高原病學研究,當時中國的這項研究,還是一片空白。2001年,青藏鐵路修建,吳天一擔任醫學專家組組長。5年里,14萬筑路大軍無一因高原病死亡,這是吳天一用畢生的心血,創造出的醫學奇跡。
吳天一頒獎詞:喝一口燒不開的水,咽一口化不開的糌粑,封存舍不下的親情,是因為心里有放不下的夢。缺氧氣,不缺志氣!海拔高,目標更高。在高原上,你守望一條路,開辟了一條路。
近幾年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跡材料(篇9)
朱彥夫——當代中國的“保爾·柯察金”。他參加了的長津湖戰役,是他們連的唯一幸存者。經過47次手術、93天的昏迷,朱彥夫失去了雙手雙腳,僅剩下一只0.3視力的右眼。但他不想躺在功勞簿上度過一生。他回到家鄉,用殘肢夾著粉筆,教鄉親們認字;他拄著拐、拖著假肢,一步一步帶村民們走向致富之路。60歲時,他執筆寫下《極限人生》,將他和曾經戰友的故事捧給了世人……
朱彥夫頒獎辭:生命,于你不只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經歷。沒有屈服長津湖的冰雪,也沒有向困苦低頭。與自己抗爭,向貧窮宣戰。一直在戰斗,一生都在堅守,人的生命,應當像你這樣度過。
近幾年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跡材料(篇10)
“我們現在已經站在了一個風暴之眼,我們要保衛我們的武漢,保衛武漢人民”——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他身患絕癥,步履蹣跚地堅持與時間賽跑,與新冠周旋,日日夜夜奔赴在一線,為重癥患者搶出生命通道,顧不上同為醫務人員不幸被感染的妻子……在疫情的“風暴之眼”中,他堅定的身影令人動容。他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了希望,以螢燭之光,點燃了信念的光芒。
面對絕癥,有的人會崩潰,有的人會瘋狂,有的人靜靜等待。然而難以想象,張定宇院士是以怎樣的精神力量支撐,笑對病魔,日復一日燃盡所有能量,奮戰在抗擊新冠病毒的最前線!他曾說:“性子急,是因為生命留給我的時間不多了。”他內疚:“我也許是個好醫生,但不是個好丈夫。”他感恩:“當我們為了搶救病人不顧一切,背后支撐我們的,是整個中國!”
泱泱華夏,有這么多國士無雙、鞠躬盡瘁的專家,兢兢業業的白衣戰士,勇做逆行者,沖鋒在前,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救死扶傷,驅散疫情的陰霾,為我們筑起一道道安全的城墻。疫情與災難終會成為歲月的塵埃,總有一天,這里沒有歇斯底里的哭喊,沒有絕望與黑暗。春風會吹開這里的櫻花,疾病肆虐過的冰冷土地下,是即將破土而出的春天。
愿山河無恙,國泰民安。
近幾年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跡材料(篇11)
張超,30歲,海軍某艦載航空兵部隊正營職中隊長,一級飛行員。
2016年4月27日,張超在駕駛艦載戰斗機進行陸基模擬著艦接地時,突發電傳故障,危機關頭,他果斷處置,盡最大努力保住戰機,推桿無效、被迫跳傘,墜地受重傷,經搶救無效壯烈犧牲。
張超是“海空衛士”王偉生前所在部隊優秀的三代機飛行員,全團6名“尖刀”隊員中最年輕的一員,曾數十次帶彈緊急起飛驅離外軍飛機。
事故發生后,張超在送往醫院的過程中,團長張葉一直陪在他身邊,清楚記得張超說的最后一句話:“團長,我還能不能飛”。
張超走了,留下剛剛滿兩歲的女兒和妻子,帶著深深的遺憾走了,再有半個月就要著艦飛行了,這一直是他最大的心愿。
面對張超,《感動中國》推選委員時文潮說,我們必須牢記每一位軍人的`犧牲,都是在為國家換來更多的安寧和幸福。
近幾年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跡材料(篇12)
黃文秀,女,壯族,中共黨員,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陽區巴別鄉德愛村多柳屯人,2016屆廣西定向選調生、北京師范大學法學碩士。本科就讀于山西省長治學院。生前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委宣傳部副科長、派駐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第一書記。
2018年3月26日,黃文秀來到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2019年6月17日凌晨,黃文秀從百色返回樂業途中遭遇山洪因公殉職,年僅30歲。
黃文秀是2016年北京師范大學哲學院碩士畢業生,面對精彩的世界,這個從山村走出來的女孩作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選擇,她決定回到家鄉支援建設,2018年擔任廣西百色樂業縣百坭村的'駐村第一書記。黃文秀的家庭并不富裕,父親身患重病,重重壓力之下,黃文秀總是樂觀開朗、積極向上。
從進村開始,黃文秀就努力融入當地生活,挨家挨戶走訪,學會了桂柳方言,一年多時間,她幫村里引進了砂糖橘種植技術,教村民做電商;協調給每個村建起了垃圾池。在黃文秀任上,百坭村103戶貧困戶順利脫貧88戶,村集體經濟項目收入翻倍。
黃文秀駐村筆記中寫道:“每天都很辛苦,但心里很快樂。” 2019年6月17日凌晨,黃文秀遭遇突發山洪不幸遇難,年僅30歲。
近幾年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跡材料(篇13)
——燭火云南華坪女高的一天,從清晨五點的喇叭開始,喇叭催促著正揉著眼睛往教學樓走的女孩們。要知道,如果不是這所公辦免費女子高中,這些女孩也許會輟學打工,也許會嫁人帶娃,也許會圍著爐灶一輩子,總之,大山會成為她們永遠走不出去的屏障。
是喇叭的主人――女高校長張桂梅重燃了大山女孩的讀書夢。一聲聲喇叭聲,和一個邊陲拉祜小寨里傳出的自行車鈴聲在我耳畔重合。
1955年在小寨泥濘彎曲的山路上,一輛老式自行車,一個瘦高挺拔的背影,挨家挨戶做著思想工作。每進一戶人家,他就用流利的拉祜語勸說著山寨父母讓孩子去讀書,在他的話語聲中,角落里低著頭,捏著衣角的孩子,眼神慢慢亮起。山路上“叮叮當當”的自行車鈴聲點燃了山寨孩子們的希望。小寨是我的家鄉,自行車的主人是我的爺爺,他在邊陲講臺一站就是一輩子。彼時的山寨,只有一所很小的學校,爺爺便是唯一教學文化課的老師,那時人們只會說拉祜語,只想讓孩子干農活養家。爺爺就像一盞燭火,給邊陲山寨帶去知識的光亮。這些學生,在文化知識的引導下,經過不懈的努力和奮斗,將貧窮落后的邊陲小寨改造成了秩序井然、信息暢通的社會主義新村寨。
后來我的爸爸接過了這盞燭火,曾是一名中專教師的他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我有特別多的孩子”,就像張桂梅校長被稱呼為“媽媽”一樣,我爸爸的學生也叫他“老爸”,燭火帶來的不僅是光亮,更是溫暖。也是這溫暖的力量,爸爸的孩子們成了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新時代建設的創業新人。
爺爺點亮燭火,用知識照亮了遠僻山寨的昏暗;爸爸點亮燭火,用摯愛傳承了知識的精髓;我點亮燭火,用他們的情懷繼續著新時代的立德樹人。
我所任教的學校,孩子們來自不同的地方,他們對城市沒有歸屬感,讀書目標也不太明確。但我愿意帶著這盞燭火,學習張桂梅校長甘為人梯的精神。把孩子們看成自己的'孩子,從一個小小的稱呼,一次緊緊的牽手,一個深情的眼神,用一顆心包容另一顆心的成長。與孩子們同行,陪伴他們成長。燭火熊熊燃燒的明天,是我不忘初心的薪火傳承。
驀然回首,看育人長河。有無數個以張桂梅校長為榜樣的影子在傳承著教書育人的事業;在教育潤澤的每一片土地上,都有無私奉獻的教育人。如果說每一位教師就是一盞燭火,那么在育人征程里,新中國教育改革奮進的燭火就未曾熄滅過。燭火雖微,卻點燃希望,筑造夢想。它們燃燒在我的血脈里,也燃燒在祖國的教育事業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幾代人的傳承是一個縮影;點點燭光,匯聚力量,無數的教育工作者默默耕耘;點亮燭火,光照千秋,無數教育人的故事是一個傳奇。我堅信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的大背景中,點點星火一片光明,點點燭光異常璀璨。
近幾年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跡材料(篇14)
2020年9月4日下午,學校組織全校教職工進行了張桂梅思政大講堂專題學習,收看了張桂梅老師的先進事跡視頻。
伴隨著一首優美深情的經典歌曲《每當我走過老師的窗前》,以“信仰的力量”為主題的報告會視頻拉開帷幕。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十佳師德標兵、全國十大杰出女性張桂梅老師走上舞臺,通過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向在場觀眾分享了自己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依靠信仰的力量,扎根貧困山區創辦華坪女子高中,并帶領全校教師用“蠟炬成灰淚始干”的精神,12年間將1600多名貧困山區女孩送入大學校園的故事。
觀看視頻過程中,我屢次潸然淚下,受到了深度的精神洗禮,那一個個令人心潮澎湃的故事,一段段蕩氣回腸的傳奇,讓我深深體會到信仰的力量,深切領會到一個智者和仁者所顯現出來的精神魅力,為張桂梅老師對黨忠誠、信仰堅定的政治品格及心懷大我、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所動容。偉大出于平凡,英雄來自人民。張老師是那樣平凡,那樣真實,她的精神,是一種時代的精神,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她讓信仰的力量最大化,她始終沖在最前線,敢與時間賽跑,敢和病魔抗爭,竭盡全力幫助一批又一批貧困山區的孩子走出大山,托舉起他們的夢想和希望。她的精神,又是一種平凡的精神,體現了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把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和回報,具體落實到自己的事業和學生身上,在普通教學崗位上,恪盡職守、嘔心瀝血、淡泊名利、執著追求。
觀看視頻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思考得最多的是:何為信仰的力量?通過張桂梅思政大講堂專題學習我有了進一步的理解,那就是“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一個民族可以貧窮、可以暫時落后,但絕對不能失去信仰。正是有了千千萬萬胸懷堅定信仰的中國人,我們的祖國才有了今天的富強,我們中華民族才能實現偉大的復興。“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張桂梅老師為我們創造了榜樣!她的無私奉獻只為學生的未來。這種“大愛無疆”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要以張桂梅老師的精神作為工作的榜樣和標桿,學習她人民至上、心懷大我的情操,將價值塑造、能力培養、情感關懷融為一體。見賢思齊,我將把楷模的精神力量貫徹落實到自己的工作崗位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貢獻自己的力量,播撒陽光,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將愛的溫暖傳遍云嶺大地!
近幾年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跡材料(篇15)
今年12月,云南省麗江市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張桂梅被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和“時代楷模”稱號。她曾當選黨的____代表,先后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十佳師德標兵”“全國十大女杰”“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最美鄉村教師”“全國百名優秀母親”“云南省優秀共產黨員”“興滇人才獎”等40余項榮譽稱號。
師者,德之大也,行之引也,道之溢也。師者如丹桂,淡泊方可彌香;師者如臘梅,凌寒而香遠益清。張桂梅就像她的名字,是如桂如梅的師者,她是忠誠踐行“四有”好老師要求的榜樣,是脫貧攻堅中涌現出的教育扶貧先進典型,是點亮鄉村女孩人生夢想的優秀人民教師。沒有激情澎湃的豪言,只有言傳身教的教誨;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只有日復一日的.堅持……她,在平凡中詮釋了偉大。師者桂梅,年年育桃李,歲歲吐芬芳。
如低調內斂、十里飄香的“桂花”那樣默默無聞、甘于奉獻。“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桂花,含而不露、默默綻放,為人們送去的是十里之外都能聞到的沁人清香,就如張桂梅把“香氣”奉獻給女高,把“希望”留給大山,把“辛苦”留給自己。63歲的她一生無兒無女,卻是華坪兒童之家130多個孤兒的“張媽媽”。扎根邊疆教育一線40余年,創辦了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把自己的工資、獎金和社會各界捐助她治病的100多萬元全部投入教育事業。在她的不懈努力下,華坪女子高中連續9年高考綜合上線率保持100%,迄今幫助1800多名貧困女孩圓夢大學、走出大山,創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跡”。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你聞,那撲鼻香,那桂花,馥郁芬芳。
如不畏嚴寒、迎難而上的“梅花”那樣敢為人先、不屈不撓。“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先百花而開,先天下而春,梅花作為“百花之首”“第一君子”,其高潔、英雄、倔強、淡泊、開創的品格和精神,正是張桂梅所具有的寶貴品格。她就像梅花扎根于貧瘠的土壤之中,以旺盛的生命力與創辦女高遇到的種種困難斗爭。面對年輕老師離職、學生轉學,她通過黨員帶頭感召,咬牙把學校辦了下來;為了不讓一個女孩輟學,她乘車加騎馬加步行的家訪從未間斷,走訪了1600余名學生家庭,行程超過11萬公里;重病纏身,她長期帶病堅持工作,幾次暈倒在講臺上,卻說“只要還有一口氣,我就要站在講臺上”;面對學生成績不理想,她說“老師學生一起苦教、苦學,就是把命搭上,也要把學校辦出名堂”。紅梅不屈服,樹樹立風雪。你看,那山,那梅,值得欣賞和尊重。
“世上有朵美麗的花,那是青春吐芳華。”師者桂梅,歲歲年年,黑發積霜,桃李芬芳。張桂梅用大愛賦予鄉村女孩生命之光,以真心詮釋為人師者之美,恰如桂梅之芬芳,年年歲歲,萬古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