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平事跡簡介
孔子的故事你了解多少?接觸過后,還要多加學習學習偉人的精神;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孔子的生平事跡簡介,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孔子生平事跡簡介
一、艱難的童年。
公元前550年前,孔子的父母(66歲的著名勇士“叔梁紇”和16歲的純情少女“顏征在”)相愛,他們沖破禮法的種種制約勇敢地結合在一起。由于他們的結合不符合禮法,故稱“野合”。
公元前551年8月27日,孔子誕生于魯國陬邑昌平鄉內“尼丘”山的一個山洞中(今山東曲阜城東南)。孔子因“尼丘”而名“丘”,字“仲尼”(“仲”表示排行老二)。
3歲時,父親叔粱紇去世,享年69歲。其正妻施氏大權在握,孔父之妾施氏被虐待至死,其子孟皮因患小兒麻痹癥而殘疾,備受歧視。19歲的孔母顏征在無法在孔家立足,帶著孔子和孟皮,回到了娘家曲阜城內闕里,過背井離鄉、寄人籬下、受人歧視的艱難生活。
15歲時,孔子立志做學者。
17歲時,年僅33歲的孔母顏征在因生活的折磨和社會的歧視心力交瘁而死。
二、青壯年時期
19歲時,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魯昭公賜鯉魚表示祝賀,故孔子為其子取名為鯉,字伯魚(伯表示排行老大)。
20歲時,孔子開始當“委吏”,管理倉庫。第二年,孔子開始當“乘田”,管理畜牧。
27歲時,孔子開始創辦私人學校。此后,孔子擁有了較高的聲譽。
35歲時,魯國發生內亂,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三家共攻魯昭公,魯昭公敗逃。孔子離開故鄉到了齊國。第二年,孔子得到齊景公的賞識,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第三年,齊大夫因怕孔子被重用,欲謀害孔子,孔子逃回魯國。
三、政治上的輝煌
公元前501年,孔子51歲時,擔任魯國首都的市長“中都宰”,政績卓著,四方則之。
第二年,孔子升任小司空,管理司法部門。后升大司寇,并代理宰相。夏天孔子隨魯定公與齊侯相會于夾谷。孔子識破了齊國劫持魯定公的陰謀,并逼迫齊國歸還了侵占魯國的土地,取得了魯國外交史上最輝煌的勝利。
第三年,在孔子的治理下,魯國大治。
第四年,為鞏固魯國中央政府的權力,削弱三桓的'勢力,孔子采取了墮三都的措施,欲拆毀三桓都城的城防。三桓中,孟孫氏和叔孫氏為削弱家臣的勢力,支持墮都。兩家墮都后,三桓中的孟孫氏的家臣公斂處父拒絕墮都,并得到孟孫氏的暗中支持。墮三都的重大行動半途而廢。
第五年春季,齊國因魯國任孔子為大司寇而大治,恐其強盛,故采用美人計,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桓子接受了女樂,魯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與季氏出現不和。孔子只好離開魯國到國外尋求機遇。
四、周游列國
公元前497年,55歲時,孔子開始周游列國。這年春天,孔子到達衛國。十月,孔子受諂言之害,離開衛國前往陳國。路經匡地,被圍困。后經蒲地,遇公叔氏叛衛,孔子師徒又遭圍困。后又返回衛都。
57歲時,孔子返回魯國。五月,魯定公死,魯哀公立。
59歲時,孔子見不能得到重用,又離開魯國,再次來到衛國。孔子與衛靈公政見不一,只好離開衛國西行,經過曹國到達宋國。宋司馬桓魋討厭孔子,揚言要加害于孔子,孔子微服而逃。
60歲時,孔子經過鄭國到陳國。在鄭國首都與弟子失散,獨自在東門等候弟子來尋,被人嘲笑,稱之為“累累若喪家之犬”。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61歲時,孔子離開陳國前往蔡國。
62歲時,孔子離開蔡國往葉。后又離葉返蔡。
63歲時,在陳蔡之間,孔子師徒被圍困絕糧,許多弟子因餓而病,后被楚人相救,到達楚國,楚君欲重用孔子,并欲封500里地給孔子,遭到大臣們的反對。只好離楚返衛。
67歲時,孔子夫人亓官氏死。
68歲時,孔子在弟子們的擁戴下,季康子派人用錢迎孔子回歸魯國。長達十四年的周游列國至此結束。
孔子生平故事
孔子有一個弟子叫子夏。有一天,他問孔子,有關他的一些同學們的修養情況。他問道:“老師,顏回同學為人怎么樣?”孔子沉吟了一下答道:“顏回的仁愛之心比我要好。”“那子貢呢?”子夏接著問。
“他呀!他的辯才比我好。”孔子笑著說。
“那子路,子路同學呢?”子夏又接著問。孔子開心地笑著說:“要說勇武精神,我們都不如他。”
“那子張呢?子張難道也有過老師之處?”子夏滿臉狐疑。孔子頓了頓,說:“子張同學,為人處世,莊重嚴謹的作風,比我這個做老師的要強。”
子夏聽到這里,禁不住站了起來。他曲躬作揖地問道:“老師,這我就不明白了。既然那四位同學,都有超過老師的地方,那么為什么,他們還要師從老師您,學習呢?”
孔子見子夏這樣,忙舉手向下按了按,并和藹地對子夏說:“子夏!你別著急,先坐下,聽我慢慢說。顏回同學雖然他很仁慈,但有時他過分的仁慈,導致的不忍之心,使他變得一味地遷就他人,影響了自己對事態作出正確的決斷,從而反而害了別人。所以說,他雖能仁,卻不能忍。(注:佛家有時說慈悲生禍害,也是這個意思)”孔子接著對子夏說:“至于子貢,他的口才的確很好,可謂辯才無礙。他精通語言的妙用,卻不識語言的局限,不懂得沉默的力量。所以,他能辯不能訥。”“關于子路,”孔子繼續說:“他英勇過人,敢作敢為,是個不可多得的將才。但有時不懂得謙沖退讓,持弱守雌,蓄勢而動。這樣難免會意氣誤事。所以說,他能勇,不能怯。”
孔子語錄原文
1、《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2、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5、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6、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7、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8、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9、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0、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1、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2、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13、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1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15、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6、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17、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杌,其何以行之哉?
18、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19、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20、朝聞道,夕死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