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末年著名宰相:文天祥
宋理宗時期,奸相賈似道把朝政弄得一團糟,元世祖忽必烈便加快了兼并南方、統一全國的步伐。元朝大將伯顏率大軍威逼臨安,形勢危急,朝廷急忙下詔,要各地派兵勤王。可是各地幾乎沒有人響應,只有文天祥立即召募了義軍一萬余人。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文天祥的英雄事跡
文天祥----人物簡介
文天祥,字履善,賜字宋瑞,號文山,“信國公”是文天祥的封號。文天祥為吉州(今吉安)人,從小愛讀忠臣烈士傳記,立下精忠報國志向。宋理宗寶佑四年(1256)以“天法不息”之對策高中狀元。然因父病世,回家守喪三年。開慶元年(1259年),補授承事郎兼簽書寧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后歷任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官、湖南提刑、贛州知府等職。著作有《文山全集》、《文山樂府》,名篇有《正氣歌》、《過零丁洋》等。1256年高中進士第一名(狀元),與陸秀夫、張世杰被稱為“宋末三杰”。元入侵宋時,他主張抗元。被元俘后,他拒絕元將的誘降,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他晚年的詩詞,風格慷慨激昂,蒼涼悲壯,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反映了他堅貞的民族氣節和頑強的戰斗精神。他認為自己是宋朝的“狀元宰相”必須一死以盡“忠”。后被元殺害。
文天祥----人物經歷
見賢思齊
文天祥在童年時,就很仰慕英雄人物,尤愛讀忠臣傳。有一天,他來到吉州的學宮瞻仰先賢遺像。他看到吉州的歐陽修、楊邦乂、胡銓的遺像肅穆地陳列其中,令他十分欽佩和敬慕。這些忠烈之士都是本鄉本土的人,他們能做到的,文天祥覺得自己也要做到。
嚴父良師
文天祥的父親文儀,是個讀書人,一生不做官。他嗜書如命,只要書本在手,就廢寢忘食,經常一盞孤燈,
通宵苦讀。天色微明,又站在屋檐下細認蠅頭小字。他的學問卻十分淵博,對經史諸子百家無不精研,甚至天文、地理、中醫、占卜之書也廣泛涉獵。他還有買書的嗜好,有時沒有錢,即使把身上的衣服典當,也要把書買下。他對勞苦的鄉里充滿了同情,有讀書補世的志向,著有《寶藏》三十卷,《隨意錄》二十卷。文天祥文辭出眾,父親文儀的教育實在居功至偉。
狀元及第
宋理宗寶祐四年(1256),文天祥赴京師臨安(今浙江杭州)參加科舉考試。會試放榜,通過了初選。殿試時,文天祥患病,但仍勉強帶著病軀,趕到考場。進門時一陣擁擠,出了一身汗,頓時感到身體舒服多了,頭腦也明晰了。看到題目,略加思考,草稿也沒打,一揮而就。考官把他的卷子列為第七名,理宗親臨集英殿閱讀考生的卷子,親定名次,把文天祥取為一甲第一名,時年文天祥二十一歲。
當時參與復審的著名學者王應麟在旁稱贊道:“這份卷子,議論卓絕,合乎古圣先賢之大道。文中表現出忠君愛國之心,堅如鐵石。我為陛下得到這樣的人才致賀!”卷子是密封的,拆開一看,考生姓名是文天祥。理宗覺得很吉利,高興地說:「天祥,天祥,這是天降的吉祥,是宋朝有瑞氣的預兆。」此后,人們就以「宋瑞」為天祥的字。
上書建言
開慶元年(陽歷1259年),蒙古人向南宋發動大規模的入侵戰爭。九月,忽必烈圍鄂州(今湖北武昌)。消息傳到臨安,朝野震動。外號“活閻羅”的寵宦董宋臣建議遷都四明(今浙江寧波),以避兵鋒,重演了南宋初期高宗趙構逃亡海上的故事。然而,這對團結軍心、民心十分不利。文天祥知道自己人微言輕,且多言招禍,可面對社稷人民,他選擇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向皇帝上書,指出遷都之議是小人誤國之言,董宋臣惡貫滿盈,應以斬首。文天祥還建議改革政治、擴充兵力、抗蒙救國。可惜理宗沒有采納他的建議。時任禮部尚書的江氏“三古”之一的江萬載向宋理宗建議請皇后謝道清出朝議政,才勸得理宗打消遷都念頭。并派有帶兵打仗經驗的江萬載協助賈似道督軍出戰蒙元,碰上蒙古內亂,忽必烈急于回兵北方爭奪蒙古汗位,才打退蒙元兵,取得所謂的鄂州之戰的大捷。由此賈似道更加得勢,而江萬載不愿與賈等同流合污,以壯年之身(52歲)賜官歸里奉養慈母。退出并遠離混濁不堪的南宋官場。南宋末期抗元明暗兩統帥早在開慶元年就英雄所見略同。
甘于淡泊
景定元年(陽歷1260年),文天祥被任命為簽書鎮南軍(今江西南昌)節度判官廳公事,但是他不愿赴任,請求「祠祿」。朝廷應允了,命他做建昌軍(今江西南城)仙都觀的主管。仙都觀是道教的宮觀,這個職務是個閑差,文天祥才二十五歲,卻有退隱出世的思想,為什么呢?這是時勢造成的。朝廷權奸當道,他的改革設想落空,甚感失望,既不愿尸位素餐,混跡官場,更不愿同流合污,寧愿暫時置身于政治漩渦之外。所謂「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這就是文天祥的處世哲學。
瑞州良吏
景定四年(1263),由于皇帝不納諫,重新起用董宋臣,文天祥憤而辭職,后被朝廷貶到地方上任職,治理今江西高安市,當時稱為瑞州。瑞州曾遭蒙古人蹂躪,城垣屋宇被毀,人民被殘忍虐殺,文物古跡被洗劫。文天祥履任后,實行寬惠政策,盡力安撫百姓,籌集資金建立「便民庫」,供借貸和救濟之用,使地方秩序重新恢復過來。他還修復了一些古跡如「碧落堂」、「三賢堂」等,新建「野人廬」、「松風亭」等,以發揚先賢的民族正氣,鼓舞人民的愛國精神。瑞州在文天祥治理下,百廢俱興。
觸動權貴
景定五年(洋歷1264年),理宗逝世。權臣賈似道擁立太子為帝(即度宗),進一步操縱朝政。他一手遮天,南宋朝政更腐敗不堪。西元1270年,文天祥出任軍器監(掌管武器制造)、崇政殿說書(為皇帝講解書史、經義)等職。有一次,賈似道托言有病,以去職回鄉要挾度宗,軟弱的度宗竟涕泣挽留。文天祥為皇帝起草詔書,他沒有像有些大臣那樣,對賈似道歌功頌德,反而直言臣下要以國事為重,指出賈似道的行為是“惜其身,違皇心”。結果賈似道記恨于心,文公被免去了所有職務。
咸淳六年(1270)九月,文天祥被免官后回到家鄉,他深感人心險惡,世道污濁,決意息影林泉。他在文山修建了一所山莊,隱居于此,寄情山水,寫下了不少優美的詩篇。然而,他的內心一點也不寧靜,每見落葉蕭蕭,涼月墮階,憂國憂民之情就油然而生。咸淳九年(1273),朝廷起用他為湖南提刑,掌管獄訟,他推辭不了,惟有啟程上任。
贛州為官
咸淳十年(1274),文天祥被委任為贛州(今江西境內)知州。贛州緊鄰他的家鄉,在贛州期間,他辦事分外勤謹,主張對人民少用刑罰,多用義理,所屬10個縣的人民對他非常愛戴,加以這年風調雨順,稻谷豐收,出現了短暫的安樂景象。但不到一年,蒙古大舉南侵,南宋到了最危險的時刻,文天祥結束了15年的宦海浮沉,踏上戎馬征途。
從容就義
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是文天祥就義的日子。這一天,兵馬司監獄內外,布滿了全副武裝的衛兵,戒備森嚴。上萬市民聽到文天祥就義的消息,就聚集在街道兩旁。從監獄到刑場,文天祥走得神態自若,舉止安詳。行刑前,文天祥問明了方向,隨即向著南方拜了幾拜。監斬官問:“丞相有什么話要說?回奏尚可免死。”文天祥不再說話,從容就義,終年四十七歲。
英名千古
文天祥殉難后,漢族人民以各種方式紀念他。曾經參加義軍的王炎午寫了《望祭文丞相文》,贊揚文天祥像歲寒的松柏一樣堅貞。他的死,使「山河頓即改色,日月為之韜光」。1323年,在文天祥家鄉吉州的郡學里,他的遺像掛在先賢堂,與歐陽修、楊邦乂、胡銓等并列祭祀。1376年,北京教忠坊建立了「文丞相祠」,后來,他的家鄉吉州廬陵也建立了「文丞相忠烈祠」。文天祥的文集、傳記在民間流傳很廣,歷久不衰,激勵著民族的正氣。
文天祥----后世紀念
文天祥殉難后,漢族人民以各種方式紀念他。曾經參加義軍的王炎午寫了《望祭文丞相文》,贊揚文天祥像歲寒的松柏一樣堅貞。他的死,使“山河頓即改色,日月為之韜光”。1323年,在文天祥家鄉吉州的郡學里,他的遺像掛在先賢堂,與歐陽修、楊邦乂、胡銓等并列祭祀。1376年,北京教忠坊建立了“文丞相祠”,后來,他的家鄉吉州廬陵也建立了“文丞相忠烈祠”。文天祥的文集、傳記在民間流傳很廣,歷久不衰,激勵著民族的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