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與蘇軾的歷史
歐陽修曾為“避嫌”忍痛割愛判了蘇軾第二名,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歐陽修與蘇軾的歷史,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歐陽修的簡介:歐陽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后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被世人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
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領導了北宋詩__新運動,繼承并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他的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歐陽修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詞風進行了革新。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成就。
蘇軾的簡介: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國北宋文豪,“三蘇”家族成員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與歐陽修并稱歐蘇;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又與陸游并稱蘇陸;詞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現存詩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等。
歐陽修與蘇軾的歷史:在宋代,歐陽修的學問十分了得,名氣很大,他有一句名詩曰:“書有未曾經我讀。”意思是說中國的書我都讀遍了。
歐陽修做學問,一向是“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學以致用。他在任主考官時,便根據《大禹謨》中“罪疑惟輕,功疑惟重”這兩句話,為考生擬了個策論題目《刑賞忠厚之至論》。在唐宋時代,考試是考策論文,不是八股文,也不是現代的博士論文,是考你做學問的情況,即一個人一旦出來做官謀事,真要做出一番事業的道理,這個叫“策論”。“策”就是一個計劃,你對國家政治看到某一點,寫一個計劃,就叫“策論”。
令人欣喜不已的是,歐陽修在眾多考卷中發現了一篇與眾不同的文章,其要點說:“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是當時的司法部長。說有一個人犯了罪,皋陶說:“殺之,三。”司法部長堅持非殺不可,并且連說三次。可在堯那時代,我們上古的那個好領導,國家的賢君明主,堯卻說:“宥之,三。”皇帝也是講了三次,說算了吧,不要殺頭了,給他個無期徒刑也行。那時候的考卷都是密封的,誰也不能打開,打開是要殺頭的。歐陽修越看就越覺得這篇文章寫得好,思想也好,便猜想這個考生大概就是自己的那個學生,唯有自己的那個出色的學生,才能寫出這樣好的文章。歐陽修本要給他第一名狀元,但為了避嫌,“忍痛割愛”,才把他改成了第二名。
考生及第后,都要拜座主,就是“拜恩師”了。歐陽修一看,奇怪了,及第的第二名并不是自己的那個得意門生,而是個四川人,叫蘇軾(蘇東坡)。談話之后,蘇東坡就要走了,歐陽修扯住他說,你慢點,我問你,你寫的文章,“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出自哪部書?因為歐陽修讀了那么多的書,可從沒有在哪本書上看到過這樣的文字。蘇東坡笑了,說:老師,實在對不起,那是學生“想當然”信手寫來的,不在“本”。歐陽修一下愣在了那里,他不覺眼前一亮,感到既驚喜又佩服,心說這個年輕人太優秀了,他的想象竟與《大禹謨》“罪疑惟輕,功疑惟重”之道不謀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