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經濟發展狀況是怎樣的
隋文帝為了穩定經濟,提出許多政策,使農業、手工業及商業都有成長。隋朝的經濟制度基本繼承了北周舊制,在均田制的基礎上實行以租庸調制為主體的服役制度。那么隋朝的經濟發展狀況是怎樣的?
隋朝的經濟發展狀況:農業
隋文帝采取減輕賦稅、徭役、刑罰和檢驗戶口的措施,為農業發展提供有利條件。隋朝的均田制[4]上至親王官員,下至平民百姓,均有一定受田數量,其中永業田永不用歸還,露田則需于死后歸還官府。隋朝時期尚且掌握一定數量的荒地,得以延續北朝的均田制,然而已出現部分地區土地分配不均。蘇威建議減少功臣的配額以補足百姓所需,遭到王誼的反對作罷。當時南方遺留莊園制度未退,均田制只于北方見若干成效。另外,隋朝也在邊疆地區推行屯田制以維持軍隊開支。隋朝的租庸調制繼承北周制度,將租調力役和庸絹納入賦稅制度。隋煬帝更免婦人、部曲、婦婢之課,租調徭役按丁征收。有鑒于隋統一前,有相當量的人口依附豪族而成為“浮戶”,為了重新登錄戶口數字,并確保賦役征收,加強對人民的控制,推行“大索貌閱”和輸籍制,將依附民從豪族勢力轉到國家手中而成編戶之民,增加賦役收入。隋朝把力役變成庸絹,是中國經濟史上的重要變化。
由于隋朝人口持續增長,為農業提供大量勞動力,使墾田面積也不斷增加。589年耕地面積19,404,167頃,至隋煬帝時期增加到55,854,040頃。隋文帝在位期間還大力的修復,興建和改造了許多水利工程。如在壽州(安徽壽縣)修復的芍陂,灌溉農田達五千余頃。
在糧食充足情況下,為了儲存糧食以防治荒災,隋文帝在全國各州設置官倉與義倉,義倉防小災,官倉防大災。為了保證關中地區糧食穩定,在長安、洛陽、洛口、華州(今陜西華縣)和陜州(今河南陜縣)等地建筑了許多大糧倉,在長安、并州(今太原)儲藏大量布料。義倉又稱社倉,是民間使用的糧倉。585年隋文帝采納度支尚書長孫平的建議,初置義倉。596年令諸州于收獲時,支出部分糧食存于義倉。遇有災害,就在當地賑給。義倉設在鄉間,西北地方設在縣城,開倉較為方便。到隋文帝末年時,天下積儲還可供五、六十年。
然而隋廷過度將天下物資集中管理,逐漸加重人民負擔。隋文帝晚年提倡嚴刑峻法,官吏們因為畏懼而不敢發糧賑濟百姓。以至于糧倉在天災人禍中未能及時發揮功能。因此,即使各倉的倉儲充實,卻與一般民眾的生活水平成反比,日后更成為了反隋起事者的攻擊目標。至隋煬帝時,由于驕奢揮霍和窮兵黷武,耗費了國家大量的財富,使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隋煬帝攻打高句麗慘敗,死者數十萬,“天下死于役而家傷于財”。613年山東河南發生水災,耕稼失時,田疇多荒。天災人禍交加,官吏勾結商人哄抬物價,地主富豪也乘機高利盤剝,爆發了隋末民變。
隋朝的經濟發展狀況:手工業
隋朝手工業的組織規模和技術水平,在不少方面都超過了前代,其中具代表的是絲織業、陶瓷業和造船業。河北、河南、四川和江南都是絲織品的重要產地。相州(今河南安陽)的綾紋布非常精美,“雕刻之工,特云精妙”;四川蜀錦也十分有名。江南地區的宣城、吳郡(今江蘇蘇州),會稽(今浙江紹興)、余杭一帶的婦女勤于紡織,以雞鳴布最出名。陶瓷業方面,在瓷土選煉和施釉技術都有提升。其中在河南安陽、陜西西安的墓葬中出土的白瓷天鵝壺,質地堅硬,造型美觀,是中國最早發現的白瓷器之一。隋朝青瓷器是以高火候燒成,硬度遠遠超過晉朝青瓷。生產地區在河北、河南、陜西、安徽及江南各地。隋朝造船業很發達。隋朝準備伐南朝陳時,楊素督造五牙大戰船,船上有五層樓,高百余尺,前后安置了六個長五十尺的拍竿,用以撞擊敵船。隋煬帝巡游江都時建造幾千只船,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資,也顯現出隋代高超的造船技術。這些船有皇帝坐的龍舟、皇后坐的翔螭、宮妃坐的浮景,還有漾彩、朱鳥、蒼螭、白虎等種類。其中供隋煬帝乘坐的龍舟規模最大且精美。
為朝廷服務的手工業,組織龐大,人數眾多,在手工業中占主導地位。隋廷把全國各地大批優秀工匠遷居長安、洛陽,并經常征發各地工匠輪番到京城服役。主管官營手工業的最高機構是尚書省的工部;具體管理官府所需各項產品的機關是太府寺(隋煬帝時分置少府監);負責長安、洛陽皇宮及官廨土木工程的是將作寺(后改為將作監)。太府寺(或稱少府監)下設有左尚、右尚、內尚、司織、司染、掌治、鎧甲、弓弩等署[82]。在一些地方州縣和礦產地區,也設有管理官府手工業作坊的機構。在這些官營手工業作坊中勞動的主要是官奴婢、刑徒和長期服役的工匠及短期輪番服役的地方工匠。這些受朝廷驅使的能工巧匠們,為隋朝皇室、官吏、軍隊生產各種生活用品和軍需器械,建造像大興城(即唐長安)、東都(洛陽)等偉大都城。
隋朝的經濟發展狀況:商業
大一統使隋朝商業比魏晉南北朝發達許多,當時規模宏大、商業繁華的都市是長安、洛陽二京,在當時的世界是罕見的。長安有東西二市,東市名都會,西市名利人,外國商賈很多。洛陽在隋唐大運河開鑿以后成為南北貨物的集散地。洛陽有三市,東市名豐都,南市名大同,北市名通遠。其中通遠市臨通濟渠,周圍六里,二十門分路入市,商旅云集,停泊在渠內的舟船,數以萬計。江都是江南貨物集散地,借由運河之便“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哉!”。而宣城、毗陵(今江蘇常州)、吳郡(今蘇州)、會稽(今紹興)、余杭(今杭州)、東陽(今金華)等等商業城市都是江南繁華之地。成都是巴蜀地區的商業中心,而廣州是海外貿易的重心。當時隋朝的貿易路線分為西域絲路和海上貿易。西域絲路主要經河西走廊、西域到波斯(薩珊王朝)、歐洲東部的東羅馬帝國。海上貿易,通南洋諸國和日本,對日本的關系尤為密切。
南北朝時期貨幣不一致,南朝梁和南陳有五銖錢,嶺南(粵地)盛行鹽米布,北齊有常平五銖、北周有永通萬國、五行大布、五銖錢三類,河西諸郡用西域金銀錢。隋初,各地仍然多使用各地錢幣。581年隋文帝制定新五銖錢,每一千錢重四斤二兩,禁止古錢和私錢流通。并且陸續在江都(今江蘇揚州)立五爐,在江夏(湖北武漢)立十爐,在成都(今四川成都)立五爐,依照規定鑄造五銖錢。隋煬帝末期,政治腐敗,私鑄盛行。每一千五銖錢只重一斤,甚至翦鐵片、裁皮革、糊紙錢混入銅錢中使用。隋末錢賤物貴,幣制崩敗,一直亂到亡國。自魏晉以至隋唐,谷物和絹帛等實物經常被用為交換的媒介。